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九章 不思議品▪P3

  ..續本文上一頁此不可思議的景象示現給得度者,使其躍入大菩薩境地。其中“須彌山王本相如故”義理極其幽玄。闡明諸法理體本自如如,“以大入小,大小無礙”。所以體證真如的人就能“稱性而起妙用”。疏贊中“世俗虛假,聖義本空”,即森羅萬象的事物是因緣假合的,從根本上是“空”,故空和空無所謂大小,如以幻入幻一般,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撓魚鼈鼋龜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性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于此衆生亦無所撓。

  以出水入水八萬四千由旬的須彌山,收納到小小的芥菜籽之中,又以四大海無量無邊的水納入細細的毛孔,而且不影響各種海生動物的生存,連同身量較大的龍、鬼神、阿修羅等也在不知不覺之中連同四大海水一同納入毛孔。

  其實,這一凡夫不可思議的事相,正闡明了佛法對宇宙認證的奧義。從諸法的理體上來講“本自如如”,一體渾然,小與大,大與小本是平等無礙的。四大海納入毛孔這一舉動是契悟法性真如的菩薩的“稱性妙用”,而達到華嚴經所展示給我們的“事事無礙”的境地。

  凡夫迷失于眼前事物,以爲大者本大,小者本小,不知大小事物皆是幻有、假有,其性空之理本是一致的。故有:世俗虛假、勝義本空,悟幻化的通意,何不相容的評判。

  《折衷疏》從十玄門中廣狹無礙自在門的立場闡述說:海爲依報,毛爲正報,依正互相容攝,也說明“依正無礙”。“如一尺之鏡,觀千裏影”。竺摩法師說:從前有一儒生走到寺院,見牆壁上有一聯曰:“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他責問知客師,佛家人吹牛皮,芥子之中何以能納須彌?知客師說,儒家有“胸藏萬卷書,下筆如有神”之句,作何解釋?儒生答,當然是胸藏萬卷書啦!知客師見他如是說,便拿一本書給他請他藏在胸中。他不能,知客師說:一本書都藏不進,何談“胸藏萬卷書”呢?至此儒生才有所悟。

  2、時間的不思議

  又舍利弗!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知不覺已之所往。又還複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陶家,是做陶器的工人,輪,是做泥坯的圓盤,借其旋轉,很巧妙的做成各種器皿。悟契真如的菩薩,行爲自在,妙用無妨,全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和隔礙。現在用陶師做器皿的自如來比喻菩薩們取舍叁千大千世界象陶師做器皿一樣。放在右掌中,擲來擲去,但裏面的衆生在不知不覺間已飛越恒沙多的宇宙時空,再迫回本處也沒有往來的感覺。而世界的本相依然如如不動,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凡夫心隨境轉,心系外物,心意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以爲動和靜是對立的事物。而菩薩妙契真如,知世界“本相如”故,即動即靜,動靜無礙,如一月不動,但其影落于萬川。這也是十玄門中“諸法相即自在門”。

  又舍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間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爲一劫,令彼衆生爲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從一劫以爲七日,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劫是“劫波”的省稱。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本義是指:人壽從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到八萬四千歲,再減至十歲,這樣一個過程叫一小劫。20個小劫是一中劫;4個中劫爲一大劫。廣義是指很長的時間,難以用心量去計算的,類似于今天的天文數字。這麼長的時間,菩薩爲救度善緣成熟者,就可以演“七日爲一劫”,“一劫爲七日”,時間在菩薩那兒可長可短。這是悟入法性平等,事隨理轉的表現。如凡夫一夜夢中,經曆了倏忽一百年間的事,又猶如人活百歲,倏忽一夜之夢。所謂時間的長短,即是俗世約定俗成的需要,也是衆生心量之所限。若心不執著分別,一念便是一劫,一劫即是一念。衆生樂于長生不死,因而,反而感到人活百年彈指之間,不樂于被拘禁,一朝一夕,卻猶如百年。因而時間的長短在凡夫身上全由好樂而定。

  3、依報和正報的不思議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于衆生,又菩薩以一切佛土衆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理雖一如,但事相森羅。所以從時空上顯明不可思議的事理後,又從依報和正報的不可思議來教化舍利弗及有緣衆生。“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是依報,也即表數目衆多,所以用了一個“一切”,意在攝多歸一,攝依歸正,顯示一即多,多即一,依正不二,依正體同的至理。以佛土置放在右掌,飛到十方刹土,遍示一切表現菩薩證理顯用。

  又舍利弗:十方衆生供養諸佛菩薩之具,菩薩于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見之。

  此段中出現二個“見”字,其古音應讀“現”,其意也是“表現、示現”之義,而不是看見的“見”,一字之隔,文義難會。十方世界的無數衆生供養十方世界無數的佛,其所作所爲的善事,數目是多大呀!但菩薩可以在一根毛孔中都能使其示現出來。連同十方世界的日月星辰,從一根毛孔也普能表現出來。這真如用一玻璃瓶裝芥籽一樣的自如。又猶如一滴水中能見到大海一樣,表現出“一多不隔”的玄理,這也是凡夫和二乘思想所不能達到的。“舉頭叁尺有神明”,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鬼神信仰,佛教雖然否認鬼神能主宰我們的生活,只是將它們也看成是一類衆生,但並不否認修道成就以後,所具備的超乎凡人,乃至二乘人的神通妙用。只是在人世間無故的表現神通,很容易惑亂人心,誘入歧途,故而,成就者應深藏不露。只有在非常必要的特殊情況下,才可以顯示。這可以說是“微細含容安立門”。

  4、業用不可思議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也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時,以一切火內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爲害;

  風相火相,風性火性,其性本空,菩薩就契合諸法空性,所以將各種各樣的風收入口中,即對身無損,而且也不損害外界的樹木。在世界經成、住、壞、空將滅散之時,“水淹初禅”天,“火燒二禅”天,“風行叁禅”天,菩薩因能“性相融通”,故將“火”納入腹中,能身心無損。又,風火是依報叁災,身口是正報叁業,吸風納入腹中,能身心無損。又,風火是衣報叁災,身口是正報叁業,吸風納火,表示依正相即互容的不二法門。在凡夫看來,這樣的“吸風納火”實在是不可思議了。在二乘人來說,雖然也有一事實上範圍內的神通及妙用但畢竟太局限性了.見到菩薩徹天徹地,自在無礙的運用,也一樣感到不可思議.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和其它星球一樣也在成、住、壞、空之中,這是宇宙的生滅規律。在地球未成以前,只是無限的“空”,經曆二十小劫才得以生成,二十小劫,是極大的一個天文數字。生成以後相對的保持穩定又經曆二十小劫,便開始變壞,也是二十小劫。就這樣成、住、壞、空的不斷生滅。我們現在正處在地球的壞滅時代,所以人命極其短促,水、火、風災頻繁,戰爭不已,物欲橫流,人心無怙。及至壞時,先壞欲界,次壞色界,再次壞無色界。這時的叁界在熊熊大火之後又進入漫長的混沌狀態了

  5、同類互現不可思議

  又于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等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撓。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身。

  菩薩能從下方衆多的佛世界,象在針尖上挑棗葉一樣挑到上方世界,其妙用之輕巧,運用之靈活,和前經文中“手斷大千”相映生輝,反映出上下時空,大小多少的無礙。這較之現在社會上有些“大師”們的小搬運、大搬運,時空變幻怎能不說是“雕蟲小技”呢?所以在學佛的初級階段必須發真切大願,欣樂大乘佛法,以便在因地種植大乘佛法的種子,不可欣系外道、小道並迷執其中,得少爲足。

  住不可思議的菩薩們,不但其依報的妙用是無礙的,而且正報也同樣無礙。如“秋空風月,隱顯俱成”,現作佛身以教化凡夫、二乘,現作辟支佛身以示現獨覺,現作聲聞身以示現聞法的果報和利益,現著帝釋身以教化天人,現著梵王身以佛法統理大衆,現著世主身以佛法攝化朝綱,等等,完全是隨機現身說法,自在無礙的大解脫大自在呀。

  6、法音微妙不可思議

  又十方世界所有衆音,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聞。

  千差萬別的音聲可分爲二種:一、有情的音聲,如蟲鳴鳥叫,人歡馬嘶等。二、無情的音聲,如天光電影,水雷火風之聲。又分爲悅耳的和不悅耳的,上、中、下幾種音聲。菩薩將這音聲變成佛法的法音,而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又能將十方世界佛說法的法音令十方衆生得以聽聞,猶如《佛說阿彌陀經》中所描繪那樣:一切風、鳥,有情和無情都在說法。難怪古人有:山色無非妙法身,溪水皆是廣長舌之句。

  六、總結不可思議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

  《華嚴經》曰:“一字法門,海墨書之不盡”。維摩诘今時給舍利弗所說的,只是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的幾條綱要,幾件事相,如果詳細的表述,是難以說盡的。舍利弗、大迦葉們聽聞以上所述已經是五體投地地欣歎大乘菩薩們的德能了,現在聽說只是“略說",還不是“廣說"只有感慨地說,我們從來沒有見聞呵!這也反映了利根聲聞“回小向大”的意志。

  1、鄙小歎大

  謂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了解,爲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百喻經》中有瞎子摸象的典故,意爲佛法博大而精深,凡夫淺智及一乘根性的聲聞們智慧狹小不能全面領悟如來究竟大法。便是菩薩示現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聲聞人也無法領悟,這境界上的差異,就猶如聾不聞聲,盲不見色一樣。有大智根性的人,聽了大法都會發起願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在現實社會中,寺院、經書、塔窟、佛像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有人因此而引發探究佛理,學佛的心,進而喜樂大乘至理。而有人就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或盲目譏謗,這確實不得不說是慧根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在現實中,林林總總,不可盡言。

  2、聲聞悲泣

  我等何爲永絕其根?于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振叁千大千世界。

  迦葉代表各位聲聞們扪心反責說:我們爲什麼住于涅槃之樂,如焦芽敗種,于大乘法不能發起大心。今天聽聞這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都應該痛苦流泣。

  迦葉起初是一外道,受佛教化而成爲佛子,繼而因其苦行第一,道行卓絕,而在諸弟子中成爲上首,十大聲聞之一。在靈山合上承佛心印。他現在聽完維摩诘居士宣講“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又“回小向大”,悲泣稱歎。其意有四:

  1、泣己:久住小乘,貪圖涅槃之樂。

  2、泣他:我今得聞如是大法,而衆生未聞。

  3、泣同類,知少爲足,于此大法難以起信。

  4、泣善緣淺薄的衆生,不能信受,反生譏謗。

  我們的根性及道業的精進,較之聲聞百分不及一,見到此段文字,應做何聲色呢?!

  3、菩薩欣慶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此不可思議法門者,一切魔衆無如之何。”

  聲聞們本不應悲泣,之所以悲泣是因爲同是修道人,和大菩薩們的法門比較起來太小太偏,所失太重,故一至于以泣來表示自己心中之難言。各位菩薩們很有慧根福份,受持信解這不可思議的法門,其智慧猶如金剛,各類魔不但不能困撓他,見到他反而施展不開魔法,只有歸順。如前經文中波旬欲求維摩诘歸還天女一樣。

  通過這兩段對比顯明的經文分析,我們就可以清楚認識到小乘和大乘的懸殊,從而對大乘不可思議法門生起受持信解的渴仰之心。從而也抑揚了菩薩的品德。

  4、諸天獲得利益

  大迦葉說此語時,叁萬一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在維摩诘從各個層面和角度闡發,顯示了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以後,大迦葉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也向舍利弗等聲聞弟子發表了一番議論,以至于在場的叁萬一千天子,聽聞以後也對欲界天隨心所欲的生活生起出離之心,而欣樂向往菩薩大法。在維摩诘這一“講經法會”中,主要是針對舍利弗一夥聲聞的,也就是說,他們是應機衆,而天子們是隨緣衆。聲聞的修證功夫及神通是欲界天的天子們無法比擬的,見聲聞們聽聞大法都如此感激泣零,也發心舍棄人天福報,而進修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

  5、大士褒歎

  爾時,維摩诘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衆生現作魔王。

  本來在以上大篇經文中已經說盡菩薩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在此大士又一次重新贊歎,其意義有所不同。一是以上十叁義是從正面描述正行菩薩,而在此所著重闡述的是逆行菩薩。什麼是逆行菩薩呢?因爲有一部分初學人,正行可以,一旦逆行,或遇到逆緣,便六神無主,不得自在。而住在不可思議解脫中的菩薩們正行逆行皆自在無礙。所以,現著魔王以堅固衆生的道心。

  一般人只知道善知識是知識,不知道惡知識也是知識。只知感激正面的老師,不知反面的老師也是老師。在現實社會中,爲護持佛法,住持正法,“低眉垂目”的菩薩是需要的,“怒目金剛”也是必不可少的。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飯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衆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菩薩法施、財施、無畏施叁施具足,對于身命及外財有所不惜。而凡夫迷戀身命、貪戀財錢,逆行菩薩對不起信者以此使其生起善根,對已起信者,以此使其善根更加堅固。所以菩薩使出其“權智之法”,這好似龍騰象行,是小蹄兒的驢所無法比擬的,這就是菩薩的大智法門。

  龍象比喻菩薩的心行廣大,驢擬凡夫,二乘的心量狹小。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九章 不思議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