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觀衆生品
一、概述
觀是菩薩的能觀之智,衆生是所觀之境。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必先以妙觀察智觀察其生起的緣由。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得以延續之意。從佛性上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因被妄想塵勞覆蓋,不能明了,便有了差別。從“能所雙亡”來講,能觀之智和所觀之境都是了不可得的。因迷失有了差別,有差別,便有了能觀和所觀。
總結各家其意有二:
1、前品住不可思議菩薩,如神如化,自在神變,是因爲通達契入諸法空性。但怎樣契入空性,並沒有盡言,故此品要我們觀衆生如幻如化,證得人空。行慈度生而無所度,體證法空。
2、前二品歎大褒圓,使凡夫小乘心慕神往大乘,故起心要上求佛而下化生,但此品遍說衆生是空,打破他們以爲有衆生可度,以衆生爲衆生的觀念。
爲便于有緣仁者能提綱挈領的全面把握,今將太虛大師對此品的綱目抄錄于後,以供參閱:分:一、理觀;二、事證;
一、理觀:①如幻非有觀——空觀。②慈悲喜舍觀——假觀。③依住根本觀——中觀。
二、事證:①天女散花。②求天女相。③舍利弗和天女問答。
此品觀衆生,下品觀佛,再入不二法門,步步深入,層層推進,事理圓湛,真大智獨運匠心。
二、觀衆生如幻如化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觀于衆生?”維摩诘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天;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叁入;如十九界;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在第六品中維摩诘藉大段文字讓舍利弗等人舍小向大,即舍棄住于涅槃的小樂,而應向不可思議的解脫大菩薩們那樣,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從迦葉的贊歎聲中可以表現出不光小乘根性的聲聞,就連生活在欲界的天子們也欣樂大法了。
這就必然引發出大智文殊菩薩代各位的發問:要學菩薩,或菩薩們應怎樣看待衆生呢?
其意有二:1、若以爲有衆生可見,即落凡夫的著見;
2、若以無有衆生,則落于偏空的斷滅見。
在這種二難的情況下我們應如何理入呢?這文殊菩薩在此起了微妙的承上啓下的作用:
1、知凡夫和二乘的思想困惑,故明知故問。
2、助大士步步深入法海,直至不二法門,一默如雷處,嘎然而至。
大士一口氣說出十四個比喻,來顯示衆生是四大五蘊緣聚相續而成,並沒有自主和主宰能力,如幻如化。幻師示現的人是一種類似魔術一般的假象,沒有真實。水中月、鏡中像、熱時炎、回音、空中雲、水沫、水泡、芭蕉杆、電、蘊、情,十叁入,都是從現象到精神本質虛幻的東西。這些直觀形象,生動的比喻,當下使我們領受到生命的苦、空、無常、無我。故應以“空、無相、無作”來觀衆生。以“空”觀衆生得空解脫,以“無相”觀衆生得無相解脫,以“無作”觀衆生得無作解脫,叁種俱得,便入叁解脫門。
如無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叁毒,如得忍菩薩貪嗔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迹,如空中鳥迹,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從“無色界色”至“如滅度者受身”,共15句,以比喻令觀衆生是沒有的,從而,從假入空觀。無色界沒有“色”,這是佛法常識;
叁界:1、欲界。2、色界。3、無色界。——有無色界色——非有(是假)種子沒有受到燒烤,條件成熟,才會發芽。燒焦的種子是不會發芽的。
須陀洹是證預流果的聖人,即入聖人之流,斷了叁界的八十八使見惑,哪裏還會有身見。阿那含是叁果聖人,意爲不來,即不再來受生,怎麼還會來入胎呢?阿羅漢是四果聖人,哪裏還會有凡夫的貪、恚、癡叁毒呢?菩薩證無生法忍不會毀禁,佛是大覺圓滿者,沒有凡夫的一絲一毫的煩惱習氣。瞎子不能看到顔色,入滅盡定的修道者沒有出入息。鳥過空無痕,石女兒無子,幻化的人沒有煩惱,等等,都是沒有的事,菩薩觀煩惱的芸芸衆生,緣聚則有,緣散皆無。故不落有無二邊,行之以中道。
叁、慈悲喜舍觀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雲何行慈?”
大智文殊師利代衆請法啓問真心可鑒。其問有叁義:
1、大士教觀衆生是衆緣合成本無自性,發明般若,顯示大智,但衆生是空,菩薩如何以慈心度衆生?以此問誘發無上真慈。即不落空、有二邊的中道觀。
2、以上用各種比喻,顯示無衆生相是大智,以下回答慈、悲、喜、舍以免落入“空”之斷見,應空、悲雙運。意在:雖觀衆生是空,但菩薩不舍衆生,不能因觀其空而不度生。
3、真慈是無緣大慈,但也不離有緣。文殊以此問誘發大士對慈、悲、喜、舍的闡述,不但巧妙,而且理路契扣入微,顯示助佛弘化的菩薩精神。
維摩诘言:“菩薩作是觀己,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真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叁世故;行無诤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衆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衆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負荷衆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狂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衆生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常住生死,迷于熱惱之中,菩薩使衆生悟于實相,這個實相即諸法空相,這是真正給衆生以慈心。衆生由此而得真實大樂。
羅什法師說:“真實慈觀諸法空,則是真實慧,真實慧中,生無緣慈,名爲真慈。以慈爲本,爲人說真實法,亦名真慈。”慈又分叁類:
1、是一類有情,但級有而情起,名有情緣慈;
2、說如斯法,緣法起故,名法緣慈;
3、與究竟樂,緣如起故,名無緣慈。
僧肇法師注中說:以此空心(觀衆生本空的心)而于空中行慈者,才叫無相真慈。如果有心于衆生而行慈者,這是“虛诳慈”。即有心得個“慈善”的美名而去行慈善事了,便是有欺诳在其中。不是真慈而是假慈了。
維摩回答文殊所問,先是總體回答,然後分別回答,共二十九句,來闡明慈悲的真理。第一句,寂滅是諸法的本真,也即無生,以無生法去教化衆生,就是行寂滅慈。前提是教化者必須了知諸法實相,才能行寂滅慈。寂滅慈又名無緣慈。佛教常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從法界實相而立言的。有緣便有生滅,有取舍,有愛憎,無緣則貼合諸法的本來面目。
第二句在文言文中是倒裝句,即先說結果,後明原因,常見句應是:無煩惱故,行無熱慈。煩惱是因迷于愛見,沒有愛見,不生愛見,則煩惱之熱自消。即不以愛見之心去行慈,而是以平等、清淨的心去行慈,就叫行無熱慈。
第叁句:從事相上講,分成過去、現在、未來;從自性上講,叁世平等,如果能以慈心普被叁世,則沒有叁世的差別相。
第四句:爭競生于起心,“達境如空,內心不起”,人我等觀,才能行無爭慈。如果見法有所起,便起法執,于法相爭。彼此我存,便于人爭,是非生起。如果“彼我一虛,诤訟安起?”(羅什語)
第五句:六根是內,六塵是外,凡夫不得明了根塵自性本空,妄生分別,內外分離;如能夠體達根塵不二,內外一如,並以此來化導衆生便是行不二慈了。
第六句:因無緣真慈是從萬法本真而出,窮盡法界,所以真慈不壞,猶如虛空,能以此自修並教化衆生便是行不壞慈。因而折衷疏說:如果有一法未盡,此慈猶可壞,“以有法生心非真常體,無法當情,當體真常故”。
第七句:無緣真慈,猶如金剛子一般,永不壞滅,以此法化導衆生,便是行堅固慈。 第八句:法性本淨,沒有染汙,無相大慈和法性一樣,以此體解清淨慈,並以此化導衆生便是行清淨慈。
第九句:祖語說:心融妙理虛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寬。心量廣大如虛空一樣,不滯于自我的天地,以無我、無畏的心來善待自己心行,也以此法化導衆生,便是“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第十句:阿羅漢是破賊之意,破“結賊”,“結”,就是困縛,困縛我們心性的貪嗔癡慢疑見因“慈”而解,所以經文中說“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第十一句:菩薩以自我覺悟而不舍衆生爲本懷,給衆生樂、拔衆生苦,皆從大慈大悲的本心所發,故而衆生得大安樂,得大安穩。反之,舍衆生,棄慈悲,則不名菩薩。
第十二句:如來即法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原來那個樣子,《金剛經》上所謂,即諸法如義,垂憐衆生,展示照朗以人生宇宙的本來面目,不落不滯于有無二邊,得真如實相,便是如來之慈。如來是一切佛悟入法界後的共名,例釋迦如來,藥師如來,等等;也是佛教表示宇宙本質的專用名詞,決非某一人一事之名。
第十叁句:佛陀大慈而又大悲,視叁界衆生迷昧真性,如癡如醉,不知出離,生起慈母一般的心,千方百計,種種比喻,種種方便勸誘返樸歸真,這就是經中所言:“行佛之慈,覺衆生故”。
第十四句:佛性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師成,所以不是由因而得。折衷疏所謂:“不由師悟,無因成就”。以此悟入,並化導衆生便可以叫做自然慈。
第十五句:人們常言“煩惱即菩提”,這可以說是大乘佛教老僧常談的話題了,但能如理如量來體悟的確很少。煩惱和菩提從體性上講是一,沒有二致,但從相上講表…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十章 觀衆生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