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P2

  ..續本文上一頁

  以上共二十五句釋菩提的體相,從各方面總體說明菩提之相即不可得,也不可失,有得失就不是菩提。分別有無得失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菩提是法性的真智,非是有形,也非無形,所以不是幻身和遷滅的妄心可得的。正如折衷疏所示:菩提是離念真體,身心是妄情分別,才見身心,菩提已滅,所以身心不可以得菩提。

  說“寂滅是菩提”的原理是:菩提是不生也不滅的,“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就滅除各種形相。所以,這個菩提應指二種菩提:一、斷德菩提,理空爲斷菩提;二、智德菩提,心空爲智菩提,有智用故。

  “觀”,是心觀或眼觀,是能觀和所觀對我法進行分別的結果,而菩提真理是絕對的,故說不觀是菩提。不究竟者以爲觀受是苦等才可以證菩提,殊不知總隔一層紙。

  “行”是心行,菩提不落心行思慮,不是憶念能得到的,故說“不行”是菩提,若“行”,欲求還遠。

  以上叁句是從真性菩提立言。

  “斷”,是說斷除斷常二種見,還菩提清淨的本來面目。我法二種爲見取所據著,在菩提真理上沒有“見”和“取”,舍去所有的“見”,而這些見不外乎是斷見和常見二種,菩提沒有染著,故言“斷是菩提”。

  “離”,是離妄想,妄想是分別心所得,菩提是分別心所不能得的,只有遠離或舍除妄想才能證得菩提。

  “障”,是遮止的意思,有了願欲便埋沒了本然菩提,因爲菩提不是願欲所能求得的,必須消除願欲,靈徹真性才能現前。

  “不入是菩提”,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隨外境所轉,對五欲無所貪著,就是菩提。

  以上四句是說實智菩提。

  菩提就是如如智,以如如智順于如如理就是菩提。住于真如法性中就是菩提,而不住在六根六塵中;菩提是有所至的,這至是至無所至,無所不至,而至極究竟的,至于真如實際的理地。

  “二”是心物分離,妄心分別的結果,在平等一體的菩提中,是沒有是非彼此的分別的,上至諸佛菩提,下至六凡衆生,都是平等的,如虛空含攝萬有一般的平等。

  有爲法有生住滅叁邊,無爲法遠離叁邊,菩提是無爲法,故,沒有生住。“知”同“智”意,菩提之智,猶若大圓境,衆生所思所想映現其中,曆曆分明,故說“智是菩提”等等。

  5、總結不堪理由

  世尊,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無生忍,聞叁種菩提之相,斷無明惑,證念不退。二百天子聽維摩诘所說以後,便當下證得念不退。見此,彌勒也說自己不能前去問疾。

  四、光嚴問疾

  1、辭命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以自性智慧光明,和種種福德光明莊嚴自心身,故名光嚴。童子,少年純真,未置家室,依佛法真義,童子有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無分別智的意思。

  佛先命出家證位的彌勒,以示尊敬,再命在家的光嚴,光嚴和維摩诘一樣都是在家菩薩。光嚴也和十大聲聞及彌勒一樣辭命不肯前去問疾,因爲他知道問疾因由舉行大法會的主角不是他,聽衆也不是他所化的機宜,故他也辭命。

  2、敘述昔日受折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诘方入城,我即爲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道場,是修道證道的場所。有理和行二種理義:一、約理而言,真如實際爲諸佛得道的場所,諸佛在此修因,在此證果。而真如遍及萬法,萬法皆是真如,所謂“一色一香皆堪悟入”。二、約行而言,六度萬行無非盡是修道場所,以此除治習氣,真性自淨。此幾句經文言簡意豐,頗有中國禅門機鋒風格。試析:大城是暗示一乘的寂滅場地,光嚴位居補處,故心念中時常等待著成道一坐寂滅道場。出大城,表光嚴不知自己常住道場,背道而去。維摩方入城,表他知道是道場,向道而去。出入相遇,表二位雖都是法身大士,但都在因位,未證得究竟佛果,故有往來之相。作禮而問合乎真俗情理,依俗依真依本經任務都是維摩位尊。問言:“居士從何所來?”,暗示法身是本無所住的,那有往來之相呢?但童子又藉此一言,引起維摩說法,廣示道場之真義。所以,維摩便故意似的回答:“吾從道場來!”光嚴是注意道場的,一定會啓問道法實相,便引出說法端由。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衆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衆生故;四攝是道場,攝衆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叁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爲法故;四谛是道場,不诳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叁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叁明是道場,無余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密,教化衆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道場是什麼?從事上說,修行辦道的地方就是道場。比如寺院、石窟、舉行各種大法會的地方都可以說是道場。從理上說,人人本具真如佛性,不藉修證,當下現成,就是修道成道的道場。光嚴童子啓問什麼是道場,維摩诘以叁十叁句從總別上給以回答。

  初句“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是總答,因爲心是法界無體,一心具足十法界善惡諸法。而“直心”謂“內心真直,外無虛假”(肇注)是萬行的基本,《楞嚴經》也說:“心言直故,如是乃至始終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都是闡明一直心爲主體,萬行無委曲爲道場,“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場”的道理。

  從第二句回答起共叁十一句是分別回答什麼是道場。由于直心行無委曲,便能將心中所理解的佛法付諸于實踐,即“發行”,如心裏“唯念真如,不修萬行,有解無行,唯是空知,不能成辦出世事業,”只有“發舒萬行”,才能“以事實理,以福濟慧,”辦出世的各種事業。所以付諸于實踐後是“深心”,在做各種出世事業的具體行動中“性德日朗,”信心日固,不以有爲爲目的,對真如佛性體達明了,所行不被境風所動,日月精進,才能增益無有限量的無爲功德。

  菩提心,即大悲心。大悲心又有正偏的分別,只以悲心撥除自己的苦難,自度自利是二乘的偏空;以無緣大慈,衆生及我同體大悲,自他雙利是大乘的正發菩提心,不然,不名大悲心,名實不符故。“無錯謬”,就是不墮二乘,不落外道歧途。只有發菩提心,大悲心,才能安坐寂滅道場,不墮邪宗,不趣小徑。

  布施以下六句是說六度就是道場。布施以能施所施和施物叁輪體空爲究竟,若望報,便是世間有爲法,而非道場,施而不求報是無爲法,真正的道場。有菩提願而不嚴持叁具淨戒,其願終不能滿。因爲,戒攝一切善,止一切惡,自利利他,能使其所發的菩提願,在實踐中得以圓滿成就。忍有叁種:生忍、苦忍、法忍,此叁若能做到發菩提心及嚴持淨戒中途就不會退舍,在日常行事起心動念中也不會擾亂衆生,更不會障礙衆生,一切都能在恒順衆生下完成。精進法門對治的就是懈怠,因爲懈怠是意志消沈,精神散亂的表現,只有意志專一精神不懈怠的人,才能成就各種善法,擔荷如來正法家業,所以經中說“精進是道場”,其意義在此。禅定能夠使人心恒清淨,息滅妄念狂心,久之其心便調和柔順,如洪水濁,潭水清之理相同。十方一切佛都是從甚深禅定入金剛叁昧而成正覺的,調柔心能長養聖胎,智慧能破除煩惱黑暗,故說,禅定是道場。

  若能廣修以上六度法門,就能從實際行動證得寂滅理體,所以六度就是修道的場所。六度以下說四無量心,即慈、慧、喜、舍,這是四種攝受衆生皈心向善無量的法門,慈能給予衆生歡悅,而且佛陀所說的慈是大慈,即一切平等,沒有怨親之分,人我短長,故若能以平等慈心觀待衆生,就是和諸佛一般。悲能撥除衆生的苦難,若能行平等大悲,救度一切,如地藏王菩薩一樣,入得地獄忍受疲苦,以撥除衆生的苦難爲事業,其必使衆生信賴佛法。

  喜是隨喜贊歎,佛見衆生作善或教人作善必生歡喜,菩薩也和佛一樣。舍是布施之義,衆生所需,菩薩舍予,衆生得益必皈順佛法。也有人解釋說,舍是舍去憎愛好壞的執著心和不平等心。這四無量心是菩薩在教化衆生中成佛的道場,也是我們作人可以依賴的准則,常有人說,做人難,若能抓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隨喜贊歎,給予利益,除去執見做去,必不難了。關健在于六度和四無量心任何一項實踐起來,都和智慧、心量,對佛法的信仰以及各方面聯系在一起,所以很難實行,一旦付諸于行動必有利益。

  對一般衆生用言語開示佛法是可以的,但對有些外道或在某學科有成就的人來說,沒有神通示現就好比沒有上天攬月的妙臂,下五洋捉鼈的長腿一樣。成就了六通,便有了救度衆生的利器,就能建大道場,做大佛事。

  具諸善法,背舍惡法,得到解脫,即是道場。背舍惡法是因,得大解脫是果,二乘修八背舍,證得八解脫;菩薩修二十五有叁昧,得大解脫道。

  方便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講即方法,所謂權巧方便;廣義講,佛法實相不可心思不可口議,實相無相,凡有言說形象皆是方便。若只有實相無相的真實而沒有言語形象的方便,佛法就鮮爲人知了。

  四攝法是菩薩攝受衆生的四種方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各有二種:布施,下人以財施,上人以法施…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