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叁章 佛國品▪P2

  ..續本文上一頁暗冥,遊嬉,叁業躁動,屏處起罪不自羞,財法不肯惠施,他榮心生執惱。這些惡法障礙止觀,閉塞定慧,所以叫做蓋纏。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什注說,“于事無礙,故言無礙。無礙故解脫,……于中通達自在無礙,未能如佛一切無礙。”折衷疏則說,無礙解脫即大解脫,因蓋纏不離,所以得不了解脫,今即能離蓋纏,即得解脫。疏贊雲:“無礙即無障,解脫即智門;”由于菩薩永離蓋纏的緣故,則能通達諸法無礙,所以心常安住無礙解脫的妙智門中。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肇注說,“念,正念,定,正定;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忘謂之持。”持有二種:一、有心相應持;二、不相應持。什注說,“念者無上道念也。”

  折衷疏說:“念即是戒。總持者,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辯才是慧,叁學總持,乃菩薩四璎珞行。菩薩以此四行莊嚴法身。”對法論雲:“總持者,陀羅尼也,念慧爲體,能以少功,廣含多義,能總任持,名爲總持。”辯,有四無礙辯。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叁、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從天臺止觀來看,念就是觀,定就是止,菩薩念定總持,念即是定,定即是念,念定凝然,寂然同時,所以就能辯才無礙如懸河不斷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什注說:“六度具足,則自事已畢。自事已畢,則方便度人。度人之廣,莫若神通。神通即具,乃化衆生。”折衷疏進一步诠說說,布施等,即是十波羅蜜,方便力中含智願二度,是贊歎四攝六度等無量功德。

  四攝六度法門是一切菩薩修行的本行。再從禅定中開出願和力,從般若中開出智和方便,則成十度,所以文中“方便”是“般若”的用,“力”則是“願”的形式。

  方便有二種:一、回向方便,二、拔濟方便;

  願有二種;一、求菩提願,二、利樂他願;

  力有二種;一、思擇力,二、修習力;

  智有二種:一、受用法樂智,二、成就有情智。

  《攝大乘論》中將六度中第一度析分叁品,成十八度。

  布施叁品:一、法施,二、財施,叁、無畏施;

  持戒叁品: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忍辱叁品: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叁、谛察法忍;

  精進叁品: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叁、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

  禅定叁品: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叁、成所作事靜慮;

  智慧叁品:一、生空慧,二、法空慧,叁、俱空慧;智慧及其兩種願力全都具足了。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什注說,“有識以來,未能信能受。忍不恐怖,安住不動,故名爲忍。”僧肇說,忍,就是無生慧,因爲能堪受實相,所以叫做忍。證得這法忍,則于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所以說,無所得不起法忍。

  折衷疏解釋爲,逮,是“至”,破無明惑,證無生法忍,了無所得。既然證得此法忍,就不會退轉菩提。菩薩雖然已得此道,又憐念未得之人,就又住在此忍中,隨機說法,開導群機,令不退轉菩提。無所得是相對于有所得而言,凡夫執著一切法有所得,實質上諸法皆空,有何得可言。菩薩證諸法性空,了無所得。度衆生不作衆生想,故無法忍可言。心經所謂,“以無所得故,心無挂礙,”若起法忍,就有所得,有所得就和法性相違,也不是八地以上菩薩證得法本如如不動的行徑了。無生法忍有叁種:一、本性無生忍,二、自然無生忍,叁、惑苦無生忍。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肇注說,“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通,無系于一人輪也。諸佛既轉此輪,諸大士亦能隨順而轉之。”“善解法相”等,肇注說,“諸法殊相無不解,群生異根無不知。”

  折衷疏诠解說,“解法知根者,解佛法門,知衆生根,如世良醫,善識方藥,又能識病。”

  菩薩證得真智,能恒順真理不失,並能將自己證得的真理,隨機施教的開示有情。不退有四義:一、信不退,二、念不退,叁、行不退,四、證不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菩薩一一能知,所以能應病與藥,隨機赴感了。

  蓋諸大衆,得無所畏;

  什注說,蓋,“明其超出。”“今能說能行故名無畏。”

  折衷疏說,“蓋諸大衆者,威德自在,回超一切,此歎超群無畏德。”菩薩修行四無量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蓋大衆,無所畏怖。菩薩四無畏是:一、總持無畏,二、決疑無畏,叁、知根無畏,四、答報無畏;正如所謂:“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坐遍天下,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恩者,”以上是菩薩因地四無畏;佛果的四無畏是: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叁、說障道無畏,四、說盡道無畏。佛菩薩之所以有四無畏的因果,與其慧力、願力、信力有內在聯系。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肇注說,“心以智德爲嚴,形以相好爲飾;嚴心所以進道,飾形所以靡俗。”折衷疏承接上句說:“功德莊嚴,最爲第一。”菩薩以功德智慧莊嚴其心,有別于凡夫以諸珠寶裝飾其外形而忽視內心的淨化;因其內有修德,所以感生相好殊勝的色像。所謂“修功德以資解脫,修智慧以資般若,修相好以資法身。”雖沒有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但在九法界中菩薩的色相堪稱第一。世間人以金銀璃琉珊瑚瑪瑙赤珠等寶爲稀有珍貴,所以用來美化妝飾自己的形體,殊不知真正的美應是智慧及一切善法。菩薩以功德智慧莊嚴自己,所以不專注修飾而自然溢美,自然對世間俗物不屑一顧了。正因爲如此,他舍棄世間所有用來打扮自己的東西。

  名稱高遠,逾於須彌;

  肇注說,“前聞十方,取其遠也;今逾須彌,取其高也。”折衷疏概括說,“菩薩名稱,回超法界。”菩薩教化十方,道名德聲,廣播大千,遠而且高,好象超過須彌山一樣。須彌是梵語,漢譯妙高山,佛教認爲是娑婆世界最高的山,出水高八萬由旬,四寶所成:東面金、西面銀、南琉璃、北水精。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折衷疏說,“金剛最堅利,能壞萬物,”而萬物不能壞金剛。這是比喻大乘信心,能壞一切信心,而一切信心不能壞大乘信心。七地以上菩薩信心堅固,永不壞失,就象金剛一樣,不爲邪說所惑,唯其不爲邪說所誘而動,所以稱爲堅固的正信。信又由叁部分組成:一、信實,二、信德,叁、信能。

  法寶普照,如雨甘露;

  肇注說,“法寶光無不照,照癡冥也。澤無不潤,潤生死也,喻海有神寶,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潤枯槁也。”

  折衷疏說,法寶就是智慧寶,用智慧寶,“普照群機,隨機說法。”衆生得到菩薩法寶的照耀,破除所有愚癡和黑暗,好比幹渴的人,得到甘露水一樣,生命得以澤潤。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肇注說,“殊類異音既善其言,而複超勝。”折衷疏說,“說法時,其聲微妙,悅可衆心。”

  說法音聲有六十叁支,是以音聲大作佛事。概括爲五種美妙音聲:一、如雷音,二、清撤無聞,叁、入心敬愛,四、谛了而解,五、聽者無厭。菩薩說法的音聲非常微妙,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大智度論》說:“迦陵在殼,聲逾衆鳥。”正合菩薩“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

  肇注說,“深入,謂智深解也;解法從緣起,則邪見無由生。有無二見,群迷多惑,大士六盡,故無余習。”

  折衷疏則說,深入緣起,就是因緣生法,就是空假中,“妙達即中,名曰深入。既達即中,能斷有無二邊邪見。”不但要斷邪見等見惑,還要斷其余四住地等五住煩惱。

  佛教的主要教理,重在闡明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如性宗談真如緣起,相宗談賴耶緣起,華嚴談法界緣起等。攝論說有叁種緣起:一、愛非愛道緣起,二、受用緣起,叁、自性緣起。菩薩以大智深入各種緣起,了達諸法底源,知道諸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也不是無因和共因生,所入就能悟入緣起無生的道理。雖是無生,而無不生,不落于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邪見和斷見,而是常處中道,圓融無礙,就連菩薩四住地等五住煩惱的余習也沒有了。

  演法無畏,猶獅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什注說,“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說法無畏;上獅子吼,明德音遠振,此明能說實法,衆鹹敬順,猶獅子吼,威攝群獸。”

  折衷疏說:演,就是演揚流布,使令不絕。講,是诠說析理以顯法之了義。獅子比喻無畏,如前文所說。雷振有叁義:一、肅物。菩薩講說,具足威儀,能令物肅故。二、起蟄義。法音振擊,能動宿生善根故。叁、致雨,法雨普滋,能潤衆生枯槁故。

  菩薩說法,無所畏懼,他發出的法音,有如獅子吼一般使人敬順,亦如雷振一樣,能夠驚醒沈迷群盲。

  無有量,已過量;

  肇注說,“既得法身,入無爲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折衷疏說,道德日趨深入,那麼法界數量就日減,乃至消滅,這樣道德就超過一切數量的表述。

  法身是無形無相的,遍一切處,非大非小,超過象數之外。菩薩從性海流露出來的法音也是沒有限量的,衆生以有限的心量測度菩薩的境象,自然猶如以米尺度量虛空一樣徒勞了。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肇注說,此句是引導衆生入大乘海,采衆法寶使必獲無難,就象海師善于引導商人獲得夜明珠。並明了所有法的真實意趣。

  折衷疏說,“……菩薩導師亦然,導引一切衆生至佛法海藏,采集法寶而回。然集而不達,如得至寶,不能辨其功能,今又了達深義,如已得寶,複辨識其功。”

  菩薩引導衆生入于大乘法海,采集一切法財德寶,如航海舵師,導諸商人入大海采集珠寶一樣。菩薩對諸法權實、了義不了義,有無、大小、頓漸……這些法門的微妙同異都能明了通達,如海導師,不但能導航,而且能分別明了諸海寶藏異同。

  善知衆生往來…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叁章 佛國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