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叁章 佛國品▪P3

  ..續本文上一頁所趣,及心所行;

  肇注說,“六趣往來,心行美惡,悉善知。”

  折衷疏雲:知道衆生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途經,及其果報,和起心動念的原因。

  綜合兩種解釋是:衆生往來六道受生,和心中所作善惡諸業,菩薩也了若指掌,曆曆分明。

  所趣,是趣向和道路之意;心行,是起心動念微細的因由;有善惡的業因,必招善惡的業果,這是佛教因果律之一種。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什注說,諸佛的智慧沒有能與之相提並論者,而此大菩薩(例,維摩是古佛金粟如來)能和佛相近等。從實相來說也無所謂近等,唯佛與佛近等,一般的菩薩相近而未能相等,所以說,“近無等等,”。

  肇說:“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佛自等,”所以叫無等等。“所以辨其等者,明第一大道,理無不及,平若虛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是佛自在慧方便妙用的具體體現,“大士雖未全具佛慧,且以近矣。”

  折衷疏說:“此歎知機近佛德。”

  諸佛的平等大智慧,是無人能和他相等的,但位居妙覺的菩薩其智慧是將可以和佛相近而相等的,就是無等而能等之。諸法的真如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而菩薩所證的真實相理,與諸佛所證的真實相理相鄰不遠,所以叫做近。菩薩的智慧既能和諸佛相近,所以也能獲得十力、四無畏和十八不共法。菩薩因地的十力是;一、發一切智心堅固力,二、不舍衆生大慈力,叁、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進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邊智慧力;七、成熟衆生力;八、觀法實相力;九、入叁解脫力;十、無礙智力;具足這十大力,所以就有大無畏的精神。佛果的十力是:一、因果;二、業;叁、定;四、根;五、欲;六、界;七、處;八、宿命;九、天眼;十、漏盡;十八不共法是顯示這十八法和二乘法不共,分別是:一、身業無失;二、口業無失;叁、意業無失;四、無不定心;五、無異想心;六、無不知心;七、欲無減;八、念無減;九、精進無減;十、智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知過去無礙;十七、知現在無礙;十八、知未來無礙;此句文義是:菩薩智慧和無等等佛的自在慧相近等,也具足十力、四無畏和十八種不同二乘的法。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肇注說,“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所以惡道之門關閉;無不生,所以諸佛菩薩在五道中以現其身。

  折衷疏高度概括說:“大智斷惑,故關閉惡趣之門;大悲度生,故現五道之身。”惡趣,是指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但也包括了天、人、阿修羅的叁善道,因爲都會輪轉叁界,循環生死。五道,是因爲阿修羅散在天人鬼畜之中。從菩薩所證得的法身說,無形無相,不圬不淨、不增不減,也就沒有生滅,實則就是關閉了惡趣之門,不再如凡夫一樣六道流轉;從方便度生起用來說,菩薩以大悲故不舍群生,所以又在六道中現身,這猶如月亮一樣映現在千江之中,自性依然清淨光明。

  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肇注說,佛法法藥,善于治療衆病,因此,比做醫王。

  折衷疏說:“良醫療病,貴于善療;應病與藥,妙在服行;不服不行,與之無功。按方治病,療亦非善。菩薩度生,通權達變。妙識時宜,亦複如是。”衆生身體有病,可以自己調養,或請世醫治療;但所害貪、嗔、癡、慢、疑、見諸病,就必須法藥才能奏效。菩薩爲大醫王,以其入世度生的精神廣學五明,善解法相,明了事理,知衆生各種根基及所得病症。故而,應病與藥,使其依法服行,斷除煩惱得身心輕安。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肇注說,“無德不備,”所以無量功德都能成就。“群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彼殊好。”承上文又闡述說,法身是無形無聲的,“應物故形聲”,豈有得以見聞而不受益呢。又“功不虛沒”,“所作必成,兼以度人,故不虛也。”

  無量功德,是指正報所具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畏等,內在功德,皆已成就,無量佛土,是指依報,亦已莊嚴。以上所說一切依正莊嚴的功德,這叁萬二千菩薩,都是具足無缺的。且有見其形,或聞其名的人,無不蒙受利益,因菩薩舉心措意,凡所施爲,無非善事,決不會虛棄其功的。

  無不蒙受利益,所有所作所爲,也不會唐捐;所有這些功德,菩薩全都具足了。

  叁、聖名表法: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

  吉藏義疏說:“上雖總歎德,今宜出別名。”從第叁節把五十二個菩薩名號標列出來,(玄奘譯共有五十六個菩薩)。其稱號雖異,但每個名號和其所修法門,所證境界,所成功德是名實相符的。從中可以悟出法門無量,但所證實相是一,又實相是一,方便各殊的事理來。

  什注說,等觀,四等觀衆生。不等觀,智慧分別諸法。等不等觀,兼此二法。

  吉藏義疏說,實慧觀一相門爲等觀,方便慧觀差別門,名不等觀,具此二義,爲等不等觀。

  從以上注疏可以看出,這叁位菩薩是從“觀”立名的。“等觀”,是觀察諸法事理性相平等,佛和衆生相等;佛和衆生雖然平等,可是,衆生沒有證得本性以前佛是佛,衆生是衆生,差別之相宛然,名不等觀;觀照諸法實相不二,也觀察諸法事相各異,所以叫等不等觀。又等觀是平等性智,不等觀是妙觀察智,等不等觀是大圓鏡智。

  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

  什注說,定自在就是“于諸定中得自在。”法自在就是,宣揚各種微妙法門時得大自在。吉藏義疏更詳盡說明說,是于“諸定門入住出自在無礙。”法自在王是以“智慧門說法自在。”

  這兩位菩薩各自有成就法門,定自在王菩薩觀叁界諸法中,得到二十五有“王叁昧”,叫做定自在王,玄奘譯作定神變。于一切法圓融無礙,得大解脫、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薩,光相菩薩。

  什注說,功德法相現于身叫法相菩薩。光明之相現于身,叫光相菩薩。

  法相是以諸法做相,悟得法性以無相爲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來的究竟實相相應了。從這實相法體上生出的智慧光明,叫光相。新譯,法幢、光幢。這兩位菩薩以殊好形相化度衆生,實則是自性清淨莊嚴的外現。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什注說,光嚴就是光明莊嚴。“明其身相大莊嚴就是大嚴”。以智慧光明莊嚴叁德叫做光嚴。以大多勝的叁智莊嚴法性的理體叫做大嚴。

  寶積菩薩,辯積菩薩。

  什注說,寶積就是聚積智慧寶;辯積就是聚積四種無礙辯才。

  積藏一切法寶,作自利利他的資糧是寶積菩薩的殊勝功德法門;積集無量辯才廣度有情是辯積菩薩成就圓滿菩薩果的方法。新譯稱寶峰辯峰。

  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

  什注說,手中能出無量珍寶叫寶手菩薩;手中有寶印,有出寶之相叫寶印手菩薩;現給群生以大慈之手,撫慰衆生,使他們不恐怖畏懼,常舉手向人唱言:勿怖!勿怖,所以叫常舉手;常垂下其手,呈現慈心屈下,不傷任何物類之慈憫相,所以叫常下手菩薩。

  手是有撥濟和授予的意思,菩薩就拔衆生出生死苦海,授予衆生以無上涅槃妙樂。有法師在西方叁聖像前題詩道:“因愁生死難逃,每對金容而涕淚,爲怖人身易失,常祈寶手以提攜。”表明他對菩薩的感念。

  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

  什注說,以大悲心經常護念衆生故,所以得名常慘菩薩;對于實相法生起無比欣悅和隨喜心故名喜根菩薩;喜有二種:一、不淨;二、清淨,清淨喜叫喜王。

  吉藏義疏則說:“衆生苦輪恒轉,大士悲心常切。”所以得名。其余兩釋義同。綜合兩說:以大悲心感念有情沈淪苦海,無時不欲提拔他們,叫做常慘。以大慈心,慈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們遲早終可以成佛,離苦得樂,叫做喜根。雖喜雖慘,而喜慘之性平等不二,未曾增減,尋常樂之真性故名喜王。又慘、喜其相是異,其不舍衆生憫念之心是一致的,或者說是根本的。

  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

  什注說,辯,辭辯;寶相慧藏如虛空,所以叫虛空藏。

  吉藏義疏則說,在四種無礙辯才中以辭辯得名;所名解釋意義相同。

  具體以上說法。菩薩具足四種辯才,八種音聲爲有情說法,稱著辯音,新譯叫無屈辯。楞嚴經圓通章中,虛空藏菩薩自己釋名說:“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叁摩地,妙力圓明,斯爲第一。”所以得虛空藏的名。

  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

  什注說:“執慧寶炬,除衆幽冥”。“勇于德寶,亦得寶,故能勇”。“以慧寶見于諸法”。故名以其能作所作得其名。

  執持著智慧的火炬,照破無明的黑暗,叫做執寶炬。精進勇猛,自利利他,叫做寶勇,新譯寶吉祥。自己見性,亦見人性,如所謂真知灼見,所以叫做寶見,新譯寶施。

  帝網菩薩、明網菩薩。

  什注說,此菩薩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故借帝網命名;明網自說手有缦網放光明。帝網是叁十叁天天帝的因陀羅尼網,是用摩尼寶珠羅列織編成的,光輝相映,重重無盡;這二位菩薩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處,了如帝網重重無盡一樣。

  無緣觀菩薩,

  注說,“觀時不取相無緣,亦深入觀時莫見其所緣。”

  吉藏義疏說,此菩薩觀實相時,內外並冥,能觀所觀全都空寂。

  菩薩度生,固然要觀察因緣時節,若能進一步做到無緣大慈大悲,就更加殊勝了。

  無緣慈觀是叁種緣慈中的一種。叁種是:

  一、生慈緣,觀察一切衆生和父母一般,設法拔其苦而與其樂。

  二、法緣慈,悲憫二乘人只證人空,而以法空拔濟他;

  叁、無緣慈,佛心平等,任運隨緣,無所住著,度諸衆生。

  這無緣觀菩薩就是這樣修習無緣觀大慈,乃至達到佛的行境。

  慧積菩薩、寶勝菩…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叁章 佛國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