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趣,及心所行;
肇注说,“六趣往来,心行美恶,悉善知。”
折衷疏云:知道众生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途经,及其果报,和起心动念的原因。
综合两种解释是:众生往来六道受生,和心中所作善恶诸业,菩萨也了若指掌,历历分明。
所趣,是趣向和道路之意;心行,是起心动念微细的因由;有善恶的业因,必招善恶的业果,这是佛教因果律之一种。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什注说,诸佛的智慧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者,而此大菩萨(例,维摩是古佛金粟如来)能和佛相近等。从实相来说也无所谓近等,唯佛与佛近等,一般的菩萨相近而未能相等,所以说,“近无等等,”。
肇说:“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佛自等,”所以叫无等等。“所以辨其等者,明第一大道,理无不及,平若虚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佛自在慧方便妙用的具体体现,“大士虽未全具佛慧,且以近矣。”
折衷疏说:“此叹知机近佛德。”
诸佛的平等大智慧,是无人能和他相等的,但位居妙觉的菩萨其智慧是将可以和佛相近而相等的,就是无等而能等之。诸法的真如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而菩萨所证的真实相理,与诸佛所证的真实相理相邻不远,所以叫做近。菩萨的智慧既能和诸佛相近,所以也能获得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菩萨因地的十力是;一、发一切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熟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力;十、无碍智力;具足这十大力,所以就有大无畏的精神。佛果的十力是:一、因果;二、业;三、定;四、根;五、欲;六、界;七、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十八不共法是显示这十八法和二乘法不共,分别是:一、身业无失;二、口业无失;三、意业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句文义是:菩萨智慧和无等等佛的自在慧相近等,也具足十力、四无畏和十八种不同二乘的法。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肇注说,“法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所以恶道之门关闭;无不生,所以诸佛菩萨在五道中以现其身。
折衷疏高度概括说:“大智断惑,故关闭恶趣之门;大悲度生,故现五道之身。”恶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但也包括了天、人、阿修罗的三善道,因为都会轮转三界,循环生死。五道,是因为阿修罗散在天人鬼畜之中。从菩萨所证得的法身说,无形无相,不圬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没有生灭,实则就是关闭了恶趣之门,不再如凡夫一样六道流转;从方便度生起用来说,菩萨以大悲故不舍群生,所以又在六道中现身,这犹如月亮一样映现在千江之中,自性依然清净光明。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肇注说,佛法法药,善于治疗众病,因此,比做医王。
折衷疏说:“良医疗病,贵于善疗;应病与药,妙在服行;不服不行,与之无功。按方治病,疗亦非善。菩萨度生,通权达变。妙识时宜,亦复如是。”众生身体有病,可以自己调养,或请世医治疗;但所害贪、嗔、痴、慢、疑、见诸病,就必须法药才能奏效。菩萨为大医王,以其入世度生的精神广学五明,善解法相,明了事理,知众生各种根基及所得病症。故而,应病与药,使其依法服行,断除烦恼得身心轻安。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肇注说,“无德不备,”所以无量功德都能成就。“群生无量,所好不同,故修无量净土,以应彼殊好。”承上文又阐述说,法身是无形无声的,“应物故形声”,岂有得以见闻而不受益呢。又“功不虚没”,“所作必成,兼以度人,故不虚也。”
无量功德,是指正报所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等,内在功德,皆已成就,无量佛土,是指依报,亦已庄严。以上所说一切依正庄严的功德,这三万二千菩萨,都是具足无缺的。且有见其形,或闻其名的人,无不蒙受利益,因菩萨举心措意,凡所施为,无非善事,决不会虚弃其功的。
无不蒙受利益,所有所作所为,也不会唐捐;所有这些功德,菩萨全都具足了。
三、圣名表法: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吉藏义疏说:“上虽总叹德,今宜出别名。”从第三节把五十二个菩萨名号标列出来,(玄奘译共有五十六个菩萨)。其称号虽异,但每个名号和其所修法门,所证境界,所成功德是名实相符的。从中可以悟出法门无量,但所证实相是一,又实相是一,方便各殊的事理来。
什注说,等观,四等观众生。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等不等观,兼此二法。
吉藏义疏说,实慧观一相门为等观,方便慧观差别门,名不等观,具此二义,为等不等观。
从以上注疏可以看出,这三位菩萨是从“观”立名的。“等观”,是观察诸法事理性相平等,佛和众生相等;佛和众生虽然平等,可是,众生没有证得本性以前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差别之相宛然,名不等观;观照诸法实相不二,也观察诸法事相各异,所以叫等不等观。又等观是平等性智,不等观是妙观察智,等不等观是大圆镜智。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什注说,定自在就是“于诸定中得自在。”法自在就是,宣扬各种微妙法门时得大自在。吉藏义疏更详尽说明说,是于“诸定门入住出自在无碍。”法自在王是以“智慧门说法自在。”
这两位菩萨各自有成就法门,定自在王菩萨观三界诸法中,得到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玄奘译作定神变。于一切法圆融无碍,得大解脱、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什注说,功德法相现于身叫法相菩萨。光明之相现于身,叫光相菩萨。
法相是以诸法做相,悟得法性以无相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来的究竟实相相应了。从这实相法体上生出的智慧光明,叫光相。新译,法幢、光幢。这两位菩萨以殊好形相化度众生,实则是自性清净庄严的外现。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什注说,光严就是光明庄严。“明其身相大庄严就是大严”。以智慧光明庄严三德叫做光严。以大多胜的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叫做大严。
宝积菩萨,辩积菩萨。
什注说,宝积就是聚积智慧宝;辩积就是聚积四种无碍辩才。
积藏一切法宝,作自利利他的资粮是宝积菩萨的殊胜功德法门;积集无量辩才广度有情是辩积菩萨成就圆满菩萨果的方法。新译称宝峰辩峰。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什注说,手中能出无量珍宝叫宝手菩萨;手中有宝印,有出宝之相叫宝印手菩萨;现给群生以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使他们不恐怖畏惧,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勿怖,所以叫常举手;常垂下其手,呈现慈心屈下,不伤任何物类之慈悯相,所以叫常下手菩萨。
手是有拨济和授予的意思,菩萨就拔众生出生死苦海,授予众生以无上涅槃妙乐。有法师在西方三圣像前题诗道:“因愁生死难逃,每对金容而涕泪,为怖人身易失,常祈宝手以提携。”表明他对菩萨的感念。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什注说,以大悲心经常护念众生故,所以得名常惨菩萨;对于实相法生起无比欣悦和随喜心故名喜根菩萨;喜有二种:一、不净;二、清净,清净喜叫喜王。
吉藏义疏则说:“众生苦轮恒转,大士悲心常切。”所以得名。其余两释义同。综合两说:以大悲心感念有情沉沦苦海,无时不欲提拔他们,叫做常惨。以大慈心,慈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们迟早终可以成佛,离苦得乐,叫做喜根。虽喜虽惨,而喜惨之性平等不二,未曾增减,寻常乐之真性故名喜王。又惨、喜其相是异,其不舍众生悯念之心是一致的,或者说是根本的。
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
什注说,辩,辞辩;宝相慧藏如虚空,所以叫虚空藏。
吉藏义疏则说,在四种无碍辩才中以辞辩得名;所名解释意义相同。
具体以上说法。菩萨具足四种辩才,八种音声为有情说法,称着辩音,新译叫无屈辩。楞严经圆通章中,虚空藏菩萨自己释名说:“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所以得虚空藏的名。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什注说:“执慧宝炬,除众幽冥”。“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以慧宝见于诸法”。故名以其能作所作得其名。
执持着智慧的火炬,照破无明的黑暗,叫做执宝炬。精进勇猛,自利利他,叫做宝勇,新译宝吉祥。自己见性,亦见人性,如所谓真知灼见,所以叫做宝见,新译宝施。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什注说,此菩萨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命名;明网自说手有缦网放光明。帝网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罗尼网,是用摩尼宝珠罗列织编成的,光辉相映,重重无尽;这二位菩萨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处,了如帝网重重无尽一样。
无缘观菩萨,
注说,“观时不取相无缘,亦深入观时莫见其所缘。”
吉藏义疏说,此菩萨观实相时,内外并冥,能观所观全都空寂。
菩萨度生,固然要观察因缘时节,若能进一步做到无缘大慈大悲,就更加殊胜了。
无缘慈观是三种缘慈中的一种。三种是:
一、生慈缘,观察一切众生和父母一般,设法拔其苦而与其乐。
二、法缘慈,悲悯二乘人只证人空,而以法空拔济他;
三、无缘慈,佛心平等,任运随缘,无所住着,度诸众生。
这无缘观菩萨就是这样修习无缘观大慈,乃至达到佛的行境。
慧积菩萨、宝胜菩…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三章 佛国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