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暗冥,游嬉,三业躁动,屏处起罪不自羞,财法不肯惠施,他荣心生执恼。这些恶法障碍止观,闭塞定慧,所以叫做盖缠。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什注说,“于事无碍,故言无碍。无碍故解脱,……于中通达自在无碍,未能如佛一切无碍。”折衷疏则说,无碍解脱即大解脱,因盖缠不离,所以得不了解脱,今即能离盖缠,即得解脱。疏赞云:“无碍即无障,解脱即智门;”由于菩萨永离盖缠的缘故,则能通达诸法无碍,所以心常安住无碍解脱的妙智门中。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肇注说,“念,正念,定,正定;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持有二种:一、有心相应持;二、不相应持。什注说,“念者无上道念也。”
折衷疏说:“念即是戒。总持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辩才是慧,三学总持,乃菩萨四璎珞行。菩萨以此四行庄严法身。”对法论云:“总持者,陀罗尼也,念慧为体,能以少功,广含多义,能总任持,名为总持。”辩,有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从天台止观来看,念就是观,定就是止,菩萨念定总持,念即是定,定即是念,念定凝然,寂然同时,所以就能辩才无碍如悬河不断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什注说:“六度具足,则自事已毕。自事已毕,则方便度人。度人之广,莫若神通。神通即具,乃化众生。”折衷疏进一步诠说说,布施等,即是十波罗蜜,方便力中含智愿二度,是赞叹四摄六度等无量功德。
四摄六度法门是一切菩萨修行的本行。再从禅定中开出愿和力,从般若中开出智和方便,则成十度,所以文中“方便”是“般若”的用,“力”则是“愿”的形式。
方便有二种:一、回向方便,二、拔济方便;
愿有二种;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
力有二种;一、思择力,二、修习力;
智有二种:一、受用法乐智,二、成就有情智。
《摄大乘论》中将六度中第一度析分三品,成十八度。
布施三品: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持戒三品: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忍辱三品: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精进三品: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禅定三品: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智慧三品:一、生空慧,二、法空慧,三、俱空慧;智慧及其两种愿力全都具足了。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什注说,“有识以来,未能信能受。忍不恐怖,安住不动,故名为忍。”僧肇说,忍,就是无生慧,因为能堪受实相,所以叫做忍。证得这法忍,则于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所以说,无所得不起法忍。
折衷疏解释为,逮,是“至”,破无明惑,证无生法忍,了无所得。既然证得此法忍,就不会退转菩提。菩萨虽然已得此道,又怜念未得之人,就又住在此忍中,随机说法,开导群机,令不退转菩提。无所得是相对于有所得而言,凡夫执着一切法有所得,实质上诸法皆空,有何得可言。菩萨证诸法性空,了无所得。度众生不作众生想,故无法忍可言。心经所谓,“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若起法忍,就有所得,有所得就和法性相违,也不是八地以上菩萨证得法本如如不动的行径了。无生法忍有三种: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忍,三、惑苦无生忍。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肇注说,“无生之道,无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轮也。诸佛既转此轮,诸大士亦能随顺而转之。”“善解法相”等,肇注说,“诸法殊相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
折衷疏诠解说,“解法知根者,解佛法门,知众生根,如世良医,善识方药,又能识病。”
菩萨证得真智,能恒顺真理不失,并能将自己证得的真理,随机施教的开示有情。不退有四义:一、信不退,二、念不退,三、行不退,四、证不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菩萨一一能知,所以能应病与药,随机赴感了。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什注说,盖,“明其超出。”“今能说能行故名无畏。”
折衷疏说,“盖诸大众者,威德自在,回超一切,此叹超群无畏德。”菩萨修行四无量心,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盖大众,无所畏怖。菩萨四无畏是:一、总持无畏,二、决疑无畏,三、知根无畏,四、答报无畏;正如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天下,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以上是菩萨因地四无畏;佛果的四无畏是: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道无畏。佛菩萨之所以有四无畏的因果,与其慧力、愿力、信力有内在联系。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肇注说,“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折衷疏承接上句说:“功德庄严,最为第一。”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其心,有别于凡夫以诸珠宝装饰其外形而忽视内心的净化;因其内有修德,所以感生相好殊胜的色像。所谓“修功德以资解脱,修智慧以资般若,修相好以资法身。”虽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在九法界中菩萨的色相堪称第一。世间人以金银璃琉珊瑚玛瑙赤珠等宝为稀有珍贵,所以用来美化妆饰自己的形体,殊不知真正的美应是智慧及一切善法。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自己,所以不专注修饰而自然溢美,自然对世间俗物不屑一顾了。正因为如此,他舍弃世间所有用来打扮自己的东西。
名称高远,逾於须弥;
肇注说,“前闻十方,取其远也;今逾须弥,取其高也。”折衷疏概括说,“菩萨名称,回超法界。”菩萨教化十方,道名德声,广播大千,远而且高,好象超过须弥山一样。须弥是梵语,汉译妙高山,佛教认为是娑婆世界最高的山,出水高八万由旬,四宝所成:东面金、西面银、南琉璃、北水精。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折衷疏说,“金刚最坚利,能坏万物,”而万物不能坏金刚。这是比喻大乘信心,能坏一切信心,而一切信心不能坏大乘信心。七地以上菩萨信心坚固,永不坏失,就象金刚一样,不为邪说所惑,唯其不为邪说所诱而动,所以称为坚固的正信。信又由三部分组成:一、信实,二、信德,三、信能。
法宝普照,如雨甘露;
肇注说,“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
折衷疏说,法宝就是智慧宝,用智慧宝,“普照群机,随机说法。”众生得到菩萨法宝的照耀,破除所有愚痴和黑暗,好比干渴的人,得到甘露水一样,生命得以泽润。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肇注说,“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折衷疏说,“说法时,其声微妙,悦可众心。”
说法音声有六十三支,是以音声大作佛事。概括为五种美妙音声:一、如雷音,二、清撤无闻,三、入心敬爱,四、谛了而解,五、听者无厌。菩萨说法的音声非常微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大智度论》说:“迦陵在壳,声逾众鸟。”正合菩萨“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肇注说,“深入,谓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六尽,故无余习。”
折衷疏则说,深入缘起,就是因缘生法,就是空假中,“妙达即中,名曰深入。既达即中,能断有无二边邪见。”不但要断邪见等见惑,还要断其余四住地等五住烦恼。
佛教的主要教理,重在阐明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如性宗谈真如缘起,相宗谈赖耶缘起,华严谈法界缘起等。摄论说有三种缘起:一、爱非爱道缘起,二、受用缘起,三、自性缘起。菩萨以大智深入各种缘起,了达诸法底源,知道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也不是无因和共因生,所入就能悟入缘起无生的道理。虽是无生,而无不生,不落于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邪见和断见,而是常处中道,圆融无碍,就连菩萨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了。
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什注说,“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狮子吼,明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狮子吼,威摄群兽。”
折衷疏说:演,就是演扬流布,使令不绝。讲,是诠说析理以显法之了义。狮子比喻无畏,如前文所说。雷振有三义:一、肃物。菩萨讲说,具足威仪,能令物肃故。二、起蛰义。法音振击,能动宿生善根故。三、致雨,法雨普滋,能润众生枯槁故。
菩萨说法,无所畏惧,他发出的法音,有如狮子吼一般使人敬顺,亦如雷振一样,能够惊醒沉迷群盲。
无有量,已过量;
肇注说,“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折衷疏说,道德日趋深入,那么法界数量就日减,乃至消灭,这样道德就超过一切数量的表述。
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遍一切处,非大非小,超过象数之外。菩萨从性海流露出来的法音也是没有限量的,众生以有限的心量测度菩萨的境象,自然犹如以米尺度量虚空一样徒劳了。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肇注说,此句是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众法宝使必获无难,就象海师善于引导商人获得夜明珠。并明了所有法的真实意趣。
折衷疏说,“……菩萨导师亦然,导引一切众生至佛法海藏,采集法宝而回。然集而不达,如得至宝,不能辨其功能,今又了达深义,如已得宝,复辨识其功。”
菩萨引导众生入于大乘法海,采集一切法财德宝,如航海舵师,导诸商人入大海采集珠宝一样。菩萨对诸法权实、了义不了义,有无、大小、顿渐……这些法门的微妙同异都能明了通达,如海导师,不但能导航,而且能分别明了诸海宝藏异同。
善知众生往来…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三章 佛国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