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三章 佛国品▪P4

  ..续本文上一页萨。

  什注说,积聚智慧,功德宝超过世间,所以得名。

  此菩萨积聚世出世间所有智慧,照破无明,救护群迷,故名慧积,新译慧峰。出世间的法是无上的法宝,超过世间七宝,所以叫做宝胜。

  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狮子吼菩萨;

  什注说,天王菩萨有三义:一、假名天;二、生天;三、贤圣天;此意是贤圣天的天王而非其余。坏魔菩萨因其“行坏魔道”得名。电德菩萨“因事得名”;“于私自在”,就象国王主宰统理作他的臣民一样,故名自在王;功德相严菩萨以“功德之相庄严其身”得名;“以大法音,令众生伏”故名狮子吼菩萨。

  吉藏义疏说,雷(多一“雷”字)电得菩萨,“因雷电光,而得悟道,从事得名”。较之什说详明得多,若不参照吉藏义疏,很难领会“从事得名”的确切义理。

  今综合两说可知,一、天王菩萨是从天立名。平常说天是已够尊贵,天中的王,且是贤圣天王,就可知其尊贵了。二、从坏立名。菩萨能降伏魔怨,故名坏魔。三、从电立名。菩萨了知诸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而得证无所得理,新译电德。四、从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样的;新译现神变。五、从功用立名。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相。六、从无畏立名。喻其说法无所怖畏。

  雷音菩萨、山相击菩萨。

  什注说,所说能使天人欢喜,群邪振惊,犹若雷音,听到的人惊讶恐惧,故名雷音;能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震击,就象两山击碰一样,故名山相击。

  吉藏义疏说:“以大法音,消伏强刚,音声雷击若二山之相撞,两雷相搏”。此原文“山相击音”多出一“音”字。

  天将普雨先行雷音,菩萨说法鸣法锣击法鼓以法音普被。无我疏解说,山相击有三种因缘;一、劫坏之时有昆仑风,能击须弥,使其顷刻化为微尘。二、大树紧那罗王奏乐时节大海波涛汹涌,须弥山和七金山都震动而发出音声。三、修行成道的人,由于自力和佛力加被,能令大千世界地震,发出微妙的音乐。现在菩萨说法的音声也是如此。

  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

  什注说,有一种青香象,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此。白香象在香象中“具香最胜”,大士身香亦如是也。

  涅槃经有象、马、兔三兽渡河的故事,兔浮外面,马在水中,象一探到底,在此兔比着声闻人所证的法最浅;马喻缘觉所证的法较声闻深,但比不上菩萨直探底源,所以象喻菩萨。诸象中以香象最胜,而白香象又殊胜。本经就有佳句说:“尤象蹴踏,非驴所能”的句子,正可以做这两位菩萨的佐证。

  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什注说,“始终不退”是名常精进。“不暂废”就是不休息。

  古藏义疏说,第一个菩萨的名号从得益处而受称呼,第二个菩萨因离过患以为名。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不休息,新译作不舍善轭,轭,是车辕,意思是菩萨弘扬佛法教化有情如马牛肩负重轭,不敢有疲厌之想,而不以为苦。如沩仰宗的沩山禅师,曾发愿作水牯牛,为大众服役。

  妙生菩萨、华严菩萨。

  吉藏义疏说,“生时有妙瑞”而得名;“以三昧力,能现众华,遍满虚空,大庄严也,”得名。

  无生而生,生而无生,虽度尽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故名妙生。以万行因华,庄严法报二身,故名华严。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

  什注说,世间有危难,称其名号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叫观世念,亦名观自在。得大势菩萨有大力势,以大神力飞到十方,所到国土,“六反震动,恶趣休息”。

  吉藏义疏则详明说,观世音菩萨有四种名号:一、观众生口业,令得解脱,名观世音;二、观身业,名观世身;三、观意业,名观世意;四、名观自在,总鉴三业。

  前者是从因证耳根圆通法门,能“寻声救苦度群迷”得名,后者是从“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而得名;弥陀、观音、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

  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

  什注说,梵,四梵行;网,言其多。或物宝或法宝以为杖,故名宝杖。无胜、严土,净国土义。

  吉藏义疏说:“凭杖法宝,故云宝杖。”其余三释与什注相同。

  梵网即梵王的网,是二禅天的天主。梵,是净的意思。杖是有荷担和扶持的意思,菩萨能扶持众生,荷担如来家业。无胜,是说世间没有更比他殊胜的意思。以无量福智,庄严佛土,得名严土。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

  金、珠,是装饰品;髻,是将发高高盘起在头上发髻。比喻菩萨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身。

  弥勒菩萨,

  什注说,弥勒是其姓氏,名字叫阿逸多,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吉藏义疏说,汉译为“慈”,是他的姓,字,阿逸多,南天竺婆罗门子。

  弥勒生来不喜食肉,《心地观经》中说: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现居于六欲天中的兜率内院,居位补处,是当来下生继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有关他应化示迹的传闻很多,以浙江奉化,原名契此,俗称布袋和尚的传闻最为典型。有儿歌曰:低头睹破水中天,摄住六根向福田;世人只知进为贵,退步原来是向前。传说这是插秧时他吟唱的儿歌。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吉藏义疏说,文殊师利,汉译“妙德”。什注说,各位菩萨名号从小到大列出,所以,弥勒、文殊在后。又,他二人在北方世界为大,其余地方世界为小,也应该在后。吉藏则说,三万二千菩萨不可能一一陈述其功德法门,“故以二摄之”。弥勒菩萨此土大士,文殊他方菩萨。又弥勒当成正觉,文殊以曾作佛。又,弥勒受于佛位,文殊不受佛位,故曰王子。“以此三双,总收一切”。

  妙吉祥、妙首、妙智都是文殊师利的称号。佛是法中之王,菩萨是真佛子,能荷担如来家业,故称做法王子。他在众菩萨中说法如狮子吼,智慧最为殊胜,所以从列出称名的结构来看,有总称前面诸多菩萨的意思。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上面列出五十二位菩萨的弘名,到此结成三万二千这个大数,以表不再一一叹颂其功。

  以上列诸弘名显扬云集法会的五十二位菩萨和三万二千圣众,以下列述到会的外护众。圣众有两类:一、声闻众;二、菩萨众。外护众也有二类;一、八部众;二、四部众。

  一、八部众: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中。

  什注说,尸弃是梵王名,汉译顶髻。从余四天下来“举其其余从四天下来者”。天有两种:一、地天;二、虚空天。帝释处须弥顶,即是地天,又为地主,“举释则地天斯摄”,“举梵王则虚空天尽摄”……所有众生宗事梵天,“所宗尚来,则知余人必至。”

  吉藏义疏说,尸弃译为顶髻,又翻为火,其顶有炎如火,炎在顶如髻,义既兼两,故译人互翻。又说,梵是色界之首,释是欲有之初,等等。

  这是说明梵王和帝释等天龙八部众同来听法。尸弃,如上引文所说,译作顶髻,因为他头顶有螺旋式的发髻。四天下,即东西南北四大部洲,一佛土有百亿四天下,每一四天下,各有帝释梵王。这些梵王帝释都是从他方世界四天下来的。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等、悉来会坐。

  什注说,龙有二种:一、地龙;二、虚空龙;神,神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非人天;夜叉,汉译贵人,又叫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乾达婆,天乐神,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现,然后上天。阿修罗,汉译不饮酒;此神男丑女端正,有大威力与天争斗。迦楼罗,金翅鸟,肇注说是金翅神鸟。紧那罗,就是人非人,其形状似人,而头上有一角。摩候罗伽,大蟒神。以上八部都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到会听法。

  这里所列出注释的正好是八部众:一、天众,即诸天。二、龙神众。三、夜叉众。四、乾达婆,译作“寻香”、“嗅香”、“香阴”等,是天乐神,不从事生产劳作,有“闻香来舞,作乐乞食”的意思。五、阿修罗,如佛地论所谓“行多捩作,无天实行”,好饮酒,终日争斗,有胎、卵、湿、化四生。六,迦楼罗,即大鹏金翅神鸟。七、紧那罗,头上有角,似人而实非人,能唱歌咏,奉侍诸天。八、摩候罗伽,就是大蟒神。以上天龙八部不但到会听佛说法,而且也护持佛法。这些也叫幽冥众。

  二、四部众: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这是佛的四众弟子,前两众是出家住持佛法的,以大乘精神来说,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的,一方面对内要修证佛法,一方面对外要弘扬住持佛法,所以责任重大。后两众是在家众,以拥护佛法为己任。尼,是女的意思,就是出家的女众。优婆塞译作“近事男”,或“清信士”,通常叫男居士;优婆夷,译作“近事女”或“清信女”,通常把受了三皈五戒的叫女居士。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肇注说,须弥山是天帝释所住的地方,也叫金刚山,汉译妙高山,在大海中央,出水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就象金刚山映现在大海之中。

  佛在没有说经以前,已在无量大众的恭敬围绕之中,坐在狮子宝坐上,好像须弥山王安住在大海中一样自在。且以福智光明蒙覆在座大众,正如疏赞所谓。“佛居于四众,映蔽群坐,若帝释临天,梵王处定。”从凡圣云集可以看出,下大法雨的帷幕已经降临了。此以上由六成就、宣扬菩萨道德,云集圣凡大众完成本经的通序。

  四、宝积献盖: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佛,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肇注说,宝积也是法身大士,经常和净名一起礼敬如来,“共弘道教”,但今日…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三章 佛国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