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
什注說,積聚智慧,功德寶超過世間,所以得名。
此菩薩積聚世出世間所有智慧,照破無明,救護群迷,故名慧積,新譯慧峰。出世間的法是無上的法寶,超過世間七寶,所以叫做寶勝。
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獅子吼菩薩;
什注說,天王菩薩有叁義:一、假名天;二、生天;叁、賢聖天;此意是賢聖天的天王而非其余。壞魔菩薩因其“行壞魔道”得名。電德菩薩“因事得名”;“于私自在”,就象國王主宰統理作他的臣民一樣,故名自在王;功德相嚴菩薩以“功德之相莊嚴其身”得名;“以大法音,令衆生伏”故名獅子吼菩薩。
吉藏義疏說,雷(多一“雷”字)電得菩薩,“因雷電光,而得悟道,從事得名”。較之什說詳明得多,若不參照吉藏義疏,很難領會“從事得名”的確切義理。
今綜合兩說可知,一、天王菩薩是從天立名。平常說天是已夠尊貴,天中的王,且是賢聖天王,就可知其尊貴了。二、從壞立名。菩薩能降伏魔怨,故名壞魔。叁、從電立名。菩薩了知諸法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而得證無所得理,新譯電德。四、從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樣的;新譯現神變。五、從功用立名。以種種功德法財莊嚴其相。六、從無畏立名。喻其說法無所怖畏。
雷音菩薩、山相擊菩薩。
什注說,所說能使天人歡喜,群邪振驚,猶若雷音,聽到的人驚訝恐懼,故名雷音;能以大法音消伏剛強,音聲震擊,就象兩山擊碰一樣,故名山相擊。
吉藏義疏說:“以大法音,消伏強剛,音聲雷擊若二山之相撞,兩雷相搏”。此原文“山相擊音”多出一“音”字。
天將普雨先行雷音,菩薩說法鳴法鑼擊法鼓以法音普被。無我疏解說,山相擊有叁種因緣;一、劫壞之時有昆侖風,能擊須彌,使其頃刻化爲微塵。二、大樹緊那羅王奏樂時節大海波濤洶湧,須彌山和七金山都震動而發出音聲。叁、修行成道的人,由于自力和佛力加被,能令大千世界地震,發出微妙的音樂。現在菩薩說法的音聲也是如此。
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
什注說,有一種青香象,身出香風,菩薩身香風亦如此。白香象在香象中“具香最勝”,大士身香亦如是也。
涅槃經有象、馬、兔叁獸渡河的故事,兔浮外面,馬在水中,象一探到底,在此兔比著聲聞人所證的法最淺;馬喻緣覺所證的法較聲聞深,但比不上菩薩直探底源,所以象喻菩薩。諸象中以香象最勝,而白香象又殊勝。本經就有佳句說:“尤象蹴踏,非驢所能”的句子,正可以做這兩位菩薩的佐證。
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
什注說,“始終不退”是名常精進。“不暫廢”就是不休息。
古藏義疏說,第一個菩薩的名號從得益處而受稱呼,第二個菩薩因離過患以爲名。
菩薩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勇猛精進,不休不息。不休息,新譯作不舍善轭,轭,是車轅,意思是菩薩弘揚佛法教化有情如馬牛肩負重轭,不敢有疲厭之想,而不以爲苦。如沩仰宗的沩山禅師,曾發願作水牯牛,爲大衆服役。
妙生菩薩、華嚴菩薩。
吉藏義疏說,“生時有妙瑞”而得名;“以叁昧力,能現衆華,遍滿虛空,大莊嚴也,”得名。
無生而生,生而無生,雖度盡衆生,而實無衆生可度,故名妙生。以萬行因華,莊嚴法報二身,故名華嚴。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
什注說,世間有危難,稱其名號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又叫觀世念,亦名觀自在。得大勢菩薩有大力勢,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到國土,“六反震動,惡趣休息”。
吉藏義疏則詳明說,觀世音菩薩有四種名號:一、觀衆生口業,令得解脫,名觀世音;二、觀身業,名觀世身;叁、觀意業,名觀世意;四、名觀自在,總鑒叁業。
前者是從因證耳根圓通法門,能“尋聲救苦度群迷”得名,後者是從“我投足之處,震動叁千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而得名;彌陀、觀音、大勢至合稱西方叁聖。
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
什注說,梵,四梵行;網,言其多。或物寶或法寶以爲杖,故名寶杖。無勝、嚴土,淨國土義。
吉藏義疏說:“憑杖法寶,故雲寶杖。”其余叁釋與什注相同。
梵網即梵王的網,是二禅天的天主。梵,是淨的意思。杖是有荷擔和扶持的意思,菩薩能扶持衆生,荷擔如來家業。無勝,是說世間沒有更比他殊勝的意思。以無量福智,莊嚴佛土,得名嚴土。
金髻菩薩、珠髻菩薩。
金、珠,是裝飾品;髻,是將發高高盤起在頭上發髻。比喻菩薩以種種功德法財莊嚴其身。
彌勒菩薩,
什注說,彌勒是其姓氏,名字叫阿逸多,南天竺波羅門之子。
吉藏義疏說,漢譯爲“慈”,是他的姓,字,阿逸多,南天竺婆羅門子。
彌勒生來不喜食肉,《心地觀經》中說:彌勒菩薩法王子,最初發心不食肉,是故得名爲慈氏。
現居于六欲天中的兜率內院,居位補處,是當來下生繼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有關他應化示迹的傳聞很多,以浙江奉化,原名契此,俗稱布袋和尚的傳聞最爲典型。有兒歌曰:低頭睹破水中天,攝住六根向福田;世人只知進爲貴,退步原來是向前。傳說這是插秧時他吟唱的兒歌。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吉藏義疏說,文殊師利,漢譯“妙德”。什注說,各位菩薩名號從小到大列出,所以,彌勒、文殊在後。又,他二人在北方世界爲大,其余地方世界爲小,也應該在後。吉藏則說,叁萬二千菩薩不可能一一陳述其功德法門,“故以二攝之”。彌勒菩薩此土大士,文殊他方菩薩。又彌勒當成正覺,文殊以曾作佛。又,彌勒受于佛位,文殊不受佛位,故曰王子。“以此叁雙,總收一切”。
妙吉祥、妙首、妙智都是文殊師利的稱號。佛是法中之王,菩薩是真佛子,能荷擔如來家業,故稱做法王子。他在衆菩薩中說法如獅子吼,智慧最爲殊勝,所以從列出稱名的結構來看,有總稱前面諸多菩薩的意思。
如是等叁萬二千人。
上面列出五十二位菩薩的弘名,到此結成叁萬二千這個大數,以表不再一一歎頌其功。
以上列諸弘名顯揚雲集法會的五十二位菩薩和叁萬二千聖衆,以下列述到會的外護衆。聖衆有兩類:一、聲聞衆;二、菩薩衆。外護衆也有二類;一、八部衆;二、四部衆。
一、八部衆:
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爲聽法。複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中。
什注說,屍棄是梵王名,漢譯頂髻。從余四天下來“舉其其余從四天下來者”。天有兩種:一、地天;二、虛空天。帝釋處須彌頂,即是地天,又爲地主,“舉釋則地天斯攝”,“舉梵王則虛空天盡攝”……所有衆生宗事梵天,“所宗尚來,則知余人必至。”
吉藏義疏說,屍棄譯爲頂髻,又翻爲火,其頂有炎如火,炎在頂如髻,義既兼兩,故譯人互翻。又說,梵是色界之首,釋是欲有之初,等等。
這是說明梵王和帝釋等天龍八部衆同來聽法。屍棄,如上引文所說,譯作頂髻,因爲他頭頂有螺旋式的發髻。四天下,即東西南北四大部洲,一佛土有百億四天下,每一四天下,各有帝釋梵王。這些梵王帝釋都是從他方世界四天下來的。
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等、悉來會坐。
什注說,龍有二種:一、地龍;二、虛空龍;神,神受善惡雜報,似人天而非人天;夜叉,漢譯貴人,又叫輕捷,有叁種:一、在地;二、在虛空;叁、天夜叉。乾達婆,天樂神,處地上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現,然後上天。阿修羅,漢譯不飲酒;此神男醜女端正,有大威力與天爭鬥。迦樓羅,金翅鳥,肇注說是金翅神鳥。緊那羅,就是人非人,其形狀似人,而頭上有一角。摩候羅伽,大蟒神。以上八部都有大神力能自變形,到會聽法。
這裏所列出注釋的正好是八部衆:一、天衆,即諸天。二、龍神衆。叁、夜叉衆。四、乾達婆,譯作“尋香”、“嗅香”、“香陰”等,是天樂神,不從事生産勞作,有“聞香來舞,作樂乞食”的意思。五、阿修羅,如佛地論所謂“行多捩作,無天實行”,好飲酒,終日爭鬥,有胎、卵、濕、化四生。六,迦樓羅,即大鵬金翅神鳥。七、緊那羅,頭上有角,似人而實非人,能唱歌詠,奉侍諸天。八、摩候羅伽,就是大蟒神。以上天龍八部不但到會聽佛說法,而且也護持佛法。這些也叫幽冥衆。
二、四部衆: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這是佛的四衆弟子,前兩衆是出家住持佛法的,以大乘精神來說,是“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的,一方面對內要修證佛法,一方面對外要弘揚住持佛法,所以責任重大。後兩衆是在家衆,以擁護佛法爲己任。尼,是女的意思,就是出家的女衆。優婆塞譯作“近事男”,或“清信士”,通常叫男居士;優婆夷,譯作“近事女”或“清信女”,通常把受了叁皈五戒的叫女居士。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衆。
肇注說,須彌山是天帝釋所住的地方,也叫金剛山,漢譯妙高山,在大海中央,出水高叁百叁十六萬裏,如來處四部之中,“威相超絕,光蔽大衆”就象金剛山映現在大海之中。
佛在沒有說經以前,已在無量大衆的恭敬圍繞之中,坐在獅子寶坐上,好像須彌山王安住在大海中一樣自在。且以福智光明蒙覆在座大衆,正如疏贊所謂。“佛居于四衆,映蔽群坐,若帝釋臨天,梵王處定。”從凡聖雲集可以看出,下大法雨的帷幕已經降臨了。此以上由六成就、宣揚菩薩道德,雲集聖凡大衆完成本經的通序。
四、寶積獻蓋: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佛,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肇注說,寶積也是法身大士,經常和淨名一起禮敬如來,“共弘道教”,但今日…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叁章 佛國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