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戒,系承羅羅的學統;大衆部以欲語誦戒,系承大迦葉的學統;(犢子系的盛行者)正量部以雜語誦戒,系承優波離的學統;上座部以(中印方言)鬼語誦戒,系承大迦旃延的學派(並見于西藏布頓所者的教史 History of Buddhism by

  Buston)。

  玄奘所譯的異部宗輪論,所雲四衆,是指:一、龍象衆,持律者如優波離之學徒也。二、邊鄙衆,破戒者爲大天之流也。叁、多聞衆,善持佛語諸經者如阿難之學徒也。四、大德衆,諸大論師如富樓那之學徒也。

  此等分派之說,未必正確,然其至少亦可說明因了語言、地域、師承的關系而有派別之出現。

  四大派與叁大系 部派佛教的系統清理,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但用科學的方法來予以查考,仍可得出一個條理。要據印順法師的研究,他們把部派佛教分成四派、叁系、二部、一味,其表現如下:

  一味的佛教—上座部—上座系——

  犢子部

  說一切有部

  分別說系—上座分別說部

  大衆部——大衆系——大衆部

  這是部派佛教的基礎,由根本佛教,分成上座與大家兩部、上座部東系的一支分別取舍上座及大衆兩部的思想,立足于上座部卻頗同情並吸收大衆部的一分進步思想,所以成爲分別說系。西系的上座部由于僻處西北印的迦濕彌羅,不與東方接觸,所以發展成爲獨立的有部思想;後來內部思想有了歧見,又再分裂。據大衆部所傳,後來的紅衣(錫蘭锏)部、法藏部、飲光部、化地部,均屬分別說系。它們不是極端的反大衆部者,後來大衆部轉出爲大乘佛教,分別說系的聖典,多少亦有這種傾向,例如法藏部(昙無德部)出現較晚,該部所屬的四分律,被我國的道宣律師,視爲通于大乘,也有其遠因存在了。

  枝末的分裂 所謂枝末分裂,即是由大衆部及上座部的再分裂、又分裂、由此,二部、叁系、四部、十八部、二十部,南傳的則稱爲二十四部,便陸續出現了。

  在北傳的資料中,說到部派分張的有:西藏所傳跋貝耶(Bhavya)的教團分裂詳說;漢譯的文殊問經、舍利弗問經、十八部論、部執異論、異部宗輪論;南傳的有大史;大衆部有清辯造的異部宗精釋。據木村泰賢說,關于部派分裂,共有八種不同的傳說。

  其中以南傳的大史,漢譯有部的秦譯十八部論、陳譯部執異論、唐譯異部宗輪論,和大衆部的異部宗精釋爲重要。另有正量部所傳的亦足參考。

  本書因爲西藏傳、文殊問經及舍利弗問經的分派,與有部說大同,故從略,有部叁論則以異部宗輪論爲代表。茲列四表如下:

  一、南傳分別說系上座部的大史第五章所傳:大衆部—牛家部—說假部

  多聞部

  一說部

  製多部(案達羅派)

  注:大衆上座諸派,于佛滅百至二百年間分裂,雪山裂以下,則在大衆部上座部諸派以後分裂。

  上座部—化地部—有部——飲光部——說轉部——經部

  法藏部

  犢子部—法上部

  賢胄部

  六城部

  正量部

  後代印度分裂—雪山部

  王山部

  義成部

  東山部

  西山部

  金剛部

  錫蘭部派—大寺派

  無畏山寺派

  法喜派

  陀林寺派

  海 部

  二、北傳上座系有部的異宗輪論所傳:

  1大衆部—2一說部3說出世部4雞胤部—第一分裂——在佛滅後二百年中5多聞部——第二分裂——在佛滅二百年中6說假部——第叁分裂——在佛滅二百年中7製多山部8西山住部9北山住部—第四分裂——在佛滅後二百年滿時

  1上座部-雪山部

  第一分裂在佛滅後叁百年中

  ↓2說一切有部3犢子部-4法上部5賢胄部6正量部7密林山部犢子部爲第二分裂在佛滅後叁百年中。其下四派爲第叁分裂,亦在佛滅後叁百年中

  8化地部—9法藏部—化地部爲四分裂在佛滅後叁百年中。法藏部爲第五分裂,亦在叁百年中10飲光部—第六分裂在第叁百年之末11經量部—第七分裂在第四百年初

  叁、大衆部系的清辯所造異部宗精釋所傳:

  大衆部—根本大衆部

  東山住部

  西部山了

  王山住部

  雪山部

  製多山部

  義成部

  牛家部

  上座部—說一切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

  經量部

  犢子部—正量部

  法上部

  賢胄部

  六城部(密林山部)

  分別說部—化地部

  飲光部

  法藏部

  銅部

  四、正量部所傳:

  大衆部——本末六部,同分別說系所傳,唯以雞胤稱牛家,並以製多山爲牛部所出上座部—一切有分別說—紅衣

  多說

  法藏

  飲光

  師長

  雪山

  犢子—大山—法勝

  腎道

  正量

  分部的推定 從以上列表看來,可謂洋洋大觀,但是各說互有出入,究研以何爲准,論者意見也不一致。因爲各派均以自家的立場並欲提高自家的出身而作部派之間的說明,所以吾人不應盡信某一家之言,亦不應盡棄某一家之言,唯有集各家之言以作審察推論,始可得到近乎可信的史實之真貌。至于如何審察推論,就要靠我們的智慧來判別了。

  就大致上說,各家所傳者,多以自宗列爲基礎的古部。分列說系的,自以爲是上座部的本部,說一切有部的,也以自宗爲“根本”部,這是主觀的說法,故對上座部分派次第,宜以大衆部其傳的較可信,因其站在客觀立場,不必加入自宗的成立。

  現舉印順法師的“印度之佛教”六章二及叁節,一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的序論所見者,介製如下:

  大衆部-第一期分裂叁部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在王舍城北之央掘多羅區

  第二期由雞胤部分裂二部-多聞部

  說假部-在佛滅後二百年頃,並以釋尊及

  門住定弟子從雪山來而分部

  第叁期由製多部分裂多部東山部

  西山部-佛滅二百年滿已,大天系的學者

  ,因環境及當地文化的影響,分出幾個部派

  上座部—犢子部—正量部

  法上部(法勝)

  賢道部(腎胄)

  六城部(大山、密林山)

  一切有部—說轉部(爲本計)—

  經說部(爲末計即譬喻師)

  雪山部

  分別說部—(赤)銅部(傳于錫蘭者)

  法藏部

  飲光部

  化地部

  上面的推定說,是以衆說一致者爲定說,各說互異者則參考其客觀的方面來推論,並稽核其宗說之特質及先後相互之間關系爲准繩,所以是比較可取的,它的理由則請參閱原著,本書以篇幅所限故從略。

  第二節 部派的思想

  究竟有幾部 部派,大致是以各自所依的見解而分裂,相傳是十八部,加上大衆部及上座部的根本部,則成爲二十部,但在現有的資料中,唯有上座部系的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的遺産最豐富,它們有許多部論典,可資呈入的研究、其他部派的思想,也是藉著有部論典中的間接敘述,而得到一些概念。特別是大衆部,它雖分有本末九部,它的論書是少得幾乎沒有。

  說到律,我們必須知道,部派佛教之中,有的重視戒律,有的則對戒律不作爭論。重視戒律問題的部派,爲了所持意見的不同,便依根本律的解釋而形成他們自己的律藏:對戒律不作爭論的部派,雖在某種意見上不一致,但仍采用他們根本部的律藏,作爲僧團生活的依據。

  因此,傳說中的二十部,既沒有二十部派的經論留下,也未必就有二十部派的律藏留下,實際上也不一定真有二十個部派,若細分析,又未必僅僅二十個部派。可是,二十部是北傳佛教的通說。

  律分五部 從律藏的分裂而言,通常是說“律分五部”,律分五部的傳說,也有叁類:

  一、大集經所傳:昙摩多、薩婆帝婆、迦葉毗、彌沙塞、婆蹉富。

  二、薩婆多部的師資所傳:昙無德、摩诃僧、彌沙塞、迦葉維(遺)、犢子。

  叁、僧律私記、舍利弗問經、大比丘叁千威儀、佛本行集經等所傳:昙無德、彌沙塞、迦葉遺、薩婆多、摩诃僧。

  在此叁類傳說之中,大致相似而略有出入,據印順法師的意見,是以第叁說最能見其古意。到于今日傳存的六部律藏,本書已在叁章四節中介紹。

  何時分裂 各部派究于何時分裂,傳說也不一致。近代學者之中的望月信亭博士,在其“佛教大年表”中假定了如此的幾個上座部派:

  說一切有部:佛滅後第叁百四十五年(西紀前一四一年)。

  犢子部:佛滅後第叁百八十五年(西紀前一○一年)。

  法上部、腎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相繼自犢子部即出;化地部從說一切有部分出,法藏部又從化地部分出。均與犢子部的年代相近。

  飲光部:佛滅後第四百二十五年(西紀前六十一年)。

  經量部:佛滅後第四百四十五年(西紀前四十一年)。

  這是以上座部根本分裂于阿育王時代的看法,有據南傳記載以阿育王即位于佛滅後二一八年(西元前二六八年)。實際上,大衆部的分裂要比上座部的分裂尚早出一百年,上座部受了大衆部思想的刺戟,才有分裂的。若與北傳的異部宗輪相比,尚約有百年之差。

  二十個部派 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記載,共有二十個部派。實際上最盛行的,只有大從部、南方上座部、印度大陸的說一切有部、正量部、經量部、一共五部。五部之中有思想體系的,也只有大衆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一共叁部。叁部之中思想最煩鎖的,僅有說一切有部而已。

  不過,既有二十部的名目,我們應該根據宗輪論所列的介紹一下:

  大衆九部 一、大衆部(Mahasanghikah):這 是大衆根本部,音譯爲摩诃僧。它的思想,到下一節再講。

  二、一說部(Ekavyavahrikah):此依其所立宗義而命名。所以,文殊問經把它稱做“執一語言部”。窺基的宗輪論述記,故此部主張“世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因此近世學者有以爲此與大乘般若的“無相皆空論”,以及與馬嗚龍樹所倡的“諸法實相論”,有一致的地方。

  叁、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ah):此部也是依其所立的宗義而得名。十八部論稱它爲“出世間說部”,文殊問經稱之爲“出世間言語部”。此部主張:世間法從顛倒而生煩惱,由煩惱生業,由業生果報,果報有苦;出世間法是由道而生,修道所生的道果,便…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