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涅槃。可見此派系對四聖谛作了認識的批判,苦集二谛爲妄非實,道滅二谛是真實法。此雖與大乘的假、實、真、妄有距離,(因爲此是相對的,大乘是絕待的),但其仍被窺基及法藏等以爲是分通大乘的教義。
四、雞胤部(Kaukkhtikah):部執異論稱此爲“灰山住部”,十八部論稱其爲“窟居部”,文殊問經音譯爲“高拘梨诃部”,宗輪論述記以其爲“矩昵部”。此部以經律二藏爲方便教,以論藏(阿毗達磨)爲真實教。所以主張“隨宜覆身”(有叁衣無叁衣均爲佛所許可)、“隨宜飲食”(時食及非時食均爲佛所認可)、“隨宜住處”(結界或不結界均非爲佛所計較),但能求其速疾斷除煩惱,即是佛意。此派生活不滯于教條,自由而嚴肅,精進用功,修爲過人。此在當時的印度,確是進步的革命的新思潮。可是,如果不能精進用功,而僅高唱此派派的叁點主張者,佛教就要亡了。
五、多聞部(Bahusrutiyah):部執異論稱其爲“得多聞部”,有博學之義。此部的祖師,祀皮衣羅漢,與奧義書的中心人物Yajia Valkya同名,故有人以爲此部思想參考有奧義書的哲學形態。部執異論疏中說:“成實論從此部出,故參涉大乘意也”。唯據宗輪論介紹的,並不能發現它有大乘的深義。
六、說假部(Prajnaptivadinah):文殊問經未見此部之名,佛音或譯覺音(Buddhaghosa)所著的論事注(Kathavattudatthatha),亦未說到此部。十八部論稱此爲“施設論部”,部執異論以此爲“分別說部。或“分別部”。此部以“施設足論”爲其中心思想。此部對于“現在”的“法”,以爲現實世界之一面有“假”的,另一面是“真”的,此假與真的思想,至起信論時,便成了真妄兩面的大乘世界觀。窺基的唯識述記又說:“今說假部,說有分識,體恒不斷,周遍叁界,爲叁有因。”如果此部真的有此“有分識”之說,那就可說大乘阿賴耶識的思想,是由有分識而開展來的了。
七、製多山部(Caityasailah):
八、西山住部(AparasaiIah):
九、北山住部(UttarasaiIah):
以上叁部,是大衆部最後分出,據宗輪論述記,說在佛滅後二百年滿時,外道大天在大衆部中出家,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诤,分爲叁部。爲了重詳五事而分裂,但此事應在大天南遊宏化數十年後,乃是承大天五事之大衆部學者,可能是爲了思想及住處的隔離而分裂成數派。部執異論說這次分裂成支提山及北山住之兩部。文殊問經則說此次分爲東山及北山二部。據佛音的論事注,稱東山、西山、王山、義成山之四部爲案達羅派。據玄奘西域記稱大案達羅,城側之東山、西山,有二古寺,舊屬于大衆部。
如果要問案達羅在何處
這要考查支提山(Caityagiri)的位置,據日本國譯大藏經論部卷十叁附錄載,它是在吉斯特那河(Kistna R.)畔的別克士韋陀(Bexada)市對岸的支提山。此處的案達羅,即是指南印度哥達瓦裏河(Codavari R.)以南,並包括了吉斯特那河以北的地區。這裏的士著,有其特殊的文化及信仰,大衆部佛教受其熏染而再分裂,是可能的。婆羅門教濕婆派的夜叉羅刹等,均爲此等南方民族中的産物,在濕婆神像之中有與其妻擁抱淫亵之姿,今之印度教中,尚有男女生殖器的崇拜。到了大乘的密教,就有以男女性交爲修持法門的情形出現了。大衆部在案達羅派之後,即消融于大乘佛教,初期的大乘出現在南印度,大乘密教,也說由“開南天(竺)鐵塔”而得。
上座十一部 上座部最初分派,出了說一切有部,據說上座的根本部者,因見解不同而離開了舊住處,轉到了雪山之麓,成爲雪山部。所以,連雪山部算起來,上座雖稱十一部,卻有十二部的名目,可資介紹的則仍爲十一部。
一、雪山部(Haiavatai):十八部論稱此爲“先上座部”,部執異論名此爲“上座第子部”,異部宗輪論名爲“本上座部”。但此部的宗義,大多與一切有部相反,倒與大衆部接近的多,采用大天五事,即其一例。又主張沒有“中有”,亦與大衆部一致;一 切有部是相信有情衆生在“欲色界,定有“中有””的。因此,根據大人部及分別說部(如大史)所傳,則將雪山部列入大衆部的末派。據印順法師的推定,仍以有部所說的爲當。
二、說一切有部(Satsiputriyah):此部思想嚴整而廣博,當以另節介紹。
叁、犢子部(Vatsiputriyah):部執異論稱爲此“可住弟子, , 部”,唯識述記又稱此爲“皤雌子部”。此部是繼承舍利弗阿毗昙的思想而來,對此思想之不足處,加以補充的解釋,由于所見不同而再分裂。此部雖, 自上座部分出,卻受大人部教義的影響很深,而一般學者均以舍利弗持有大乘思想,故在犢子部,將如來一代教法分爲五藏:過去、現在、未來(此叁是有爲法)、無爲(無爲法)、不可說(非即非離蘊之我),此五藏的“不可說藏”,就仿佛于大乘的如來藏了。此部以本體論的中心,便是“非即非離蘊我”的不可說藏,破斥凡夫的“即蘊我”及外道的“離蘊我”,而以非即非離蘊我作爲諸法的本體。因此,這一不可說藏,又相似于大乘阿賴耶識的思想了。但此部仍執有一個諸法本體的“我”,故被清涼國師在華嚴玄談卷八中評有“附佛法外道”。然有其雖未及于如來藏或阿賴耶識的境地,卻爲大乘的唯識思想先鋪了路。
四、法上部(Dharmottariyah):文殊問經稱此爲“法勝部”,十八部論音譯爲“達摩多梨部”。
五、賢胄部(Bhadrayaniyah):文殊問經名此爲“腎部”,十八部論音譯爲“跋多羅耶尼部”部執異論名之爲“賢乘部”。
六、正量部(Sammatiyah):此部是犢子部下四部之中最勝的一派,文珠問經名其爲“一切所貴部”,十八部音譯爲“叁彌底部”,部執異論名爲“正量弟子部”。窺基的宗輪述記中說:“此部所立,甚深法義,刊定無邪,目稱正量,從所立法,以彰部名”。西元四叁二年從印度到錫蘭去的佛音,在其撰著巴利文“論事注”時,正量部尚在流行,又從西域記知道,玄奘遊印時(唐太宗貞觀叁年至十九年—西元六二九至六四五年),正量部尚多行于中印、南印、西印地方,東印亦有少許;稍後義淨的寄歸傳,也說到此部有叁藏叁十萬頌,並說當時此部行于西印之羅荼、信度地方者最多,摩羯以及南海諸州,亦有少部分傳存。可惜在現存的資料中有關犢子系下四部的記載太少,正量部的教義,則見于不知何人所撰及所譯的叁卷“叁彌底部論”。此部也是有我論者,大體與犢子部相同,唯其繼大衆部末派的思想而將大地,命根等“色法暫住”的思想加以分析,把色法的生滅觀,分爲兩類:①心心所、聲光等,爲刹那滅;②身表業”、不相應行、身山薪等,爲一期滅。因此,若以西方哲學來看,正量部似屬于“現實的實證論”或者“經驗者”。
七、密林山部(Sannagarikah):文殊問經稱此爲“山部”,十八部論稱之爲“六城部”,部執異論名之爲“密林住部”。
法上、賢胃、正量、密林山,此四部所存資料奇缺,據宗倫論說是爲了對一偈解釋的不同,而在犢子部分爲下四派,那一偈是:
已解脫更墮
墮由貪複還
獲安喜所樂
隨樂行至樂
此偈的異解,請參看異部宗輪論述記。但在現存犢子部的教義中並沒有此一頌文,現存的“舍利弗阿吡昙”裏面也無此頌。
八、化地部(Mahl Sasakah):這就是傳有一部“五分律”的彌沙塞部,北傳異部宗輪論說它是從說一切有部分裂,南傳大史則說它是直由上座本部分裂,大衆部則以化地部爲上座部分別說系之一,而與飲光、法藏、銅叁部一樣。文殊問經稱此爲“大不可棄部”。十八部論以此爲“彌沙部”,部執異論名此爲“彌沙部”,部執異論名此爲“正地部”、另有“教地”、“彌嬉扌舍婆挹”、“磨醯奢娑迦”、“彌嬉扌舍娑柯”之名。“出叁藏記集”卷叁說“佛諸弟子,受持十二部經,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故名爲彌沙塞部。”此部思想,本守同義者,頗類于大衆部,末宗異義者,則可繼承一切有部。據“成唯識論”卷叁所言,化地部的“窮生死蘊”,相當于第八阿賴耶識。據“無性攝論”卷二所言,此部說有叁蘊:①一念頃蘊(一刹那有的生滅法)②一期生蘊(乃至到死的恒隨轉法)。③窮生死蘊(乃至得到金剛喻定時的恒隨轉法)。由此可知窮生死蘊相似于大乘第八阿賴耶識。此部的本體論,立九無爲說,是受大衆部的九無爲思想啓示而成立,其中異于大衆部的有善法真如無爲、不善法真如無爲,無記法真如無爲,此善、不善、無記之叁性真如的思想,又相似于一切如如的大乘思想;其叁性真如及不動無爲之四項異于大衆部,宜爲由大衆部過度到大乘唯識,整理成爲六種無爲思想的橋梁。宗輪論說此部主張:“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此“同一”的意思,似乎是說真智本體並無差別。且其又主張:“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至其末宗,竟認爲供養堵婆(佛塔),所得功德少。此也不能不想到化地部己有“吾人即是佛”(人皆可爲因地之佛)的大乘的先驅思想了。
九、法藏部(Dharmottariyah):文殊問經稱此爲“法護部”,十八部論譯爲“昙無德部”,嘉祥的叁論玄義,以法護爲人名,是目連的弟子。這個目連,可能不是佛世以神通著稱的大目犍連,而是阿育正時的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tlssa),就是那位傳稱第叁次結集的主持人,北傳的優婆屈多(Upagupta),也即是此 昙無德,便是他的弟子。如據…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