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窺基的宗輪論述記及“義林章”所說,此部有經、律、對法(阿毗達磨)、明咒、菩薩之“五藏說”,但此菩薩藏是將大衆部的雜藏改變,其馀四藏亦多同大衆部。此部特重明咒藏(Mantra)及菩薩藏(Bodhisattvapitakam),而開後來大乘密教之端緒,日本東密以達摩掬多爲龍智菩薩的別名,而達摩掬多與法藏部主Dharma-gupta(法藏)的梵語相同,密宗的龍智。或不即是法藏部主,然亦不無淵源。漢譯的四分律,即出于此部。此部承受大衆部的思想頗多,所以日本凝然的“通路記”,把法藏部攝于大衆部的一系。但它畢竟是上座部的分別說系所屬。

  十、飲光部(Kasyaplyah):文殊問經稱此爲“迦葉比部”,十八部論稱爲“優梨沙部”,部執異倫稱爲“善歲部”或“飲光弟子部”,另有“迦葉惟”、“迦葉遺”等,乃是以部主之名而得名。據日本國譯大藏經論部第五十二的結集史分派史說,此部可能是由阿育王時的迦葉惟(即是迦葉波)被派至雪山地方宏化而興起的一派。據印順法師的印度之佛教六章節說:此部與化地部、法藏部,化行于印度大陸,于聖典多有改作,與大衆部系的多聞部,說假部,同其作鳳;或觸入吠陀而尊爲佛說,或仰推目連的神通以證實明咒之可信,或以破外及對內之論爭而別爲撰集。

  十一、經量部(Sautrantikah)部執異論名此爲“說度部”或“說經部”,十八部論稱此爲“僧迦蘭多”或“修多羅論”,正量部傳稱此爲“師長部”,唯各部所傳均以此部爲從說一切有部分出。說度部的梵名是 Samkranti(轉移)Vada(說),故在南傳的大史,以爲經部出于說傳部,實則說經及說轉,同爲經量的本末二計。此部出于有部,但受大衆部的影響,而對有部思想采取批判的立場,後來大乘唯識思想,由經部而出者很多,例如色、心互熏的種子說,約“種子曾當”而說叁世;唯識的“道理叁世”,雖見于瑜伽論卷五十一,但在經部的鸠摩羅論師,已是這一思想的先兆。又如經部的“細意識”說:以爲“滅定細心不滅”,“執無想定細心不滅”,亦即是根本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先驅思想。不過,經部畢竟仍是小乘,它的色、心互熏說是二元論,唯識家同以萬法不離識,乃是一元倫。由鸠摩羅多的細意識,到室利邏多則進而主張勝義我(勝義補特迦羅),此爲微細而不可設相的“真實我”,大概可解爲“法我”之執,所以仍是小乘。但由此往上一步,便是大乘“無我”的“實相”了。所以,“勝義我”有常住不變義、乃是大乘“真常唯心”思想的先驅。

  第六章 大衆部及有部的教義

  第一節 兩個根本部派

  兩部的特質 在阿育王時代,佛教自中印度向南印度發展的,是大衆部,以大天爲中心人物;自中印度向西印度及西北印度發展,是上座部,可能是以末闡地爲中心人物。當南方的大衆部由一味而再叁分裂,乃至消失于大乘佛教中時,由于南方王朝勢力的向西北方推進,西北方的一味的上座佛教,便受到新思潮的激蕩,內部發生了再分裂。其中自以爲是保持上座根本部思想的說一切有部,便是再分裂後最大的一派。

  大衆部是重視佛陀的根本精神的發展,基于自由思想及實際生活的要求,一面在對佛陀的觀念上趨于理想化,一面在現實的生活上則要求人間化。

  說一切有部則適巧相反,爲對于原始的經義的保守,爲基于對經律的整理的整理疏釋的要求;一面在對佛陀的觀念上仍保持人間化,一面在現實的生活上則趨于學究化。

  因此,大衆部終究盛大了大乘佛教,它所留下的典籍,卻僅有一部佛傳“大事”經,據說是大衆部下說出世部所傳,論典是一部也沒有。要知大衆部的思想,尚需從有部等其他上座系的典籍中去找。至于說一切有部,它有以發智論爲首的七論,到了迦膩色迦王時的第四次結集,又出現了一部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論而集有部論書的大成。有部對經義的疏釋及組織條理,是如此努力,對于律儀的發揮,也有超過任何一個部派的成績:先有西印摩偷羅有部的十誦律六十卷,以及解釋十誦律的薩婆多論;次有西北印迦濕彌羅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五十卷,但此部的律書而爲義淨叁藏譯成漢文的,都達十八種計一百九十八卷,傳譯到西藏去的律典,也是有部律的一部份。

  正因爲有部學者的學究氣味太濃,佛教便與人間脫節,也與實際的修道相背。要想學佛而知佛教者,必須出家,窮其畢生的歲月,在寺院中鑽究浩繁的論書。這不是平易近人的佛教,佛教學者也祗求其自我的解脫。後來被大乘佛教貶爲小乘的對象,多分是指的他們。

  現象論 觀察萬有的活動,爲現象論。大衆部主張“現在有體,過未無體”。有部則主張“叁世實有,法體恒有”。同樣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同樣是把萬法的變易,放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叁個位置上來觀察。大衆部祗承認當下的現在爲實有,過去的已成過去,未來的尚未出現,以爲過去及未來是由現在法所推定而有的名稱。于現前一殺那,名爲現在法,此乃是由于現在主觀的存在。過去及未來的客觀法,不能離開認識的主觀法而存在,所以稱爲“過未無體”而“現在有體”。這是基于緣起觀的思想,以爲叁世的存在,並沒有獨立的實體性。因爲現在法永遠都在變成過去而進至未來,但其仍有暫住于現在的觀念,故被稱爲“色法暫住”說。

  至于有部之稱爲有部,部執異論疏謂:“其說一切有義故,用標部名。”主要是“叁世實有,法體恒有”。有人以爲,這是采用了外道的自然哲學的思惟方法,而完成的教系;有人並以此“有”爲“實在論”的有;有人把此“實有”“恒有”說成“物質(能)不滅”“勢力恒存”。卻更有人以爲有部之“有”,是基于原始教義“諸行無常”的開展,乃是無常、無我的具體表現或延長。這種實有觀,有現代實存哲學(Existenzphilophie)的傾向。因爲叁世是現在一刹那的內容,正如有人所說:“現在是過去的兒女,也是未來的父母。”現在的一刹那雖已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卻是過去的繼續,也是未來的源頭,所以是“叁世實有”的。一切事象,均是生滅于刹那的變化,前一刹那到後一刹那,已不相同,無數事象在每一刹那,均不相同,因 此,在一法(事象)之上,即建立有無數的法體,各各無數的法體,又無不涉及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叁世既是實有,其一一“法體”,也必是“恒有”的,然而,法體是“色”(事象)能成爲其自相,使其時時出現于現在而充足它自己。所以法體的“恒有”,是指它的每一刹那的自相的價值次第,而不是在時間次第上的“常有”。法既無常,必然是無我。

  可見,大衆部是基于緣觀而立論,一切有部是基于無常無我而發展,開出的理念雖不同,基本的源頭則均是佛陀的遺教。

  本體論 追究現象的根本,爲本體論。大衆部的本體論,是“無爲法論”。將一件法分成有爲及無爲的兩類,乃大衆部及上座部的通說,但其所立的內容,頗有不同,上座部的無爲法,完全落于虛無狀態,是屬于消極或否定的,大衆部則以“無爲”有生起萬法的能力(所以這是引起化地部真如無爲緣起的先驅),是規定有爲法的根據和法則,是屬于積極或肯定的。

  爲便于明了兩部及各派對無爲法的差別起見,列表如下:

  看這表,我們不難知道:無爲法的本體論,上座系是樸素而較保守小乘形態的;以大衆部的九無爲法爲主的,是理想發展趨向大乘形態的。屬于分別說系的四派,均是受大衆部思想的影響而成立,所以化地部進一步,建立叁性真如及不動(見上節化地部條);法藏、飲光、銅叁部,完全接受而全同大衆部;大衆部的末計案達羅派,僅未取大衆部的“聖道”及“虛空”,而同舍利弗毗昙,改增“決定”及“法住”。舍利弗毗昙是上座部的,現存者卻與犢子部思想不盡合,倒近于分別說系。無爲的本體原祗是一,大衆部應實際要求而給了它九個名,它們原來的次第是:擇滅、非擇滅、虛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緣起支性、聖道支性。大衆部以爲:貫通並生起萬法的原理是緣起法;由覺悟緣起法而達到涅槃,並指出涅槃的理想境地;聖道,便是達到這種境地的法則。這就是九無爲法的精神所在。

  心性論與有情論 所謂心性,即是心的本性、本質、不是日常的分別心及肉團心,對于心的本性,大衆部是主張“心淨說”的,“宗輪論發轫”中說: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爲不淨。”有情衆生的主體爲心,心的本性本來是淨,由于客觀的煩惱染汙,此心即成不淨而稱爲凡夫。對此大衆部的心性本淨說,站在大乘的立場,有相宗及性宗兩種不同的看法,但它是後來真如緣起的先軀思想,可能是屬于衆生皆有佛性論的性宗系統。大衆部另有“心自緣”之說,宗輪論說:“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預流者是小乘初果聖人,他們的心及心的所緣之法,能夠了別其自心的本性。這與心淨說是一致的。聖者返于心的本淨,所以心能自緣其自己的本性,這也與後來大乘菩薩心的作用一致。大衆部又有“隨眠”與“種子”說,它將隨眠“纏”分開,以隨眠是煩惱的種子,纏是現行的煩惱;種子是潛伏著的因素,現行是發生了的事實。這一種子思想,也與後來大乘的唯識有淵源。

  對于有部來說,則與大衆部相反,認爲心性本來不淨,認爲心不能自緣,認爲隨眠就是煩惱。同時,成唯識論卷叁中說到“大衆部阿笈摩(阿含)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眠識等所依止故。”這個爲眼等六識所依止的“根本識”,與犢子部的“非即非離蘊我”的“補特迦羅”類似。化地部承此而立“窮生死蘊”。正量部的“果報識”,經量部的“細意識”或“一味蘊”,作用大同,爲業之所依而流轉生死。到了大乘的佛教,便成了阿賴耶識的思想。大乘阿賴耶識,實由部派佛…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