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佛像,送給遠地勝音城的仙道王,經向佛陀請示,佛說:“王大,善哉妙意,可畫一鋪佛像,送與王”。並且還規定了畫像的格式。

  由此可明,增一阿含經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雖屬于部派佛教的聖典,我們也不可以說,佛教是不主張禮供像的,佛在世時,利用身教及言教,佛滅度後,便以像教爲信仰的中心了。凡是有形像的佛教事物之能産生化世導俗的功用者,無一不是像教的範圍。

  二、佛像的出現:若據近代的考古發掘而言,印度最初的佛像,是南印薩特那地方的立像,乃是阿育王即位之後一百五十年(西記前一百年)頃的作品,在阿育王時代,雖已有了佛塔,石柱,石刻的遺留,卻尚未見有佛像的雕刻。薩特那立像,雖屬于佛教的藝術,但卻仍是取的夜叉的形像,而此夜叉,即爲南印土民達羅維荼人的民族神,後歸佛化而成爲佛教的護法神。

  佛教,原來唯重人格精神的內在建設,不重形式的崇拜,所以原始的佛教,沒有任何祭祀的儀式,故也用不著偶像的崇拜。此到我們中國的禅宗,尚能看到這樣的消息,例如丹霞禅師把佛像劈了烤火取暖,後來有的禅堂之中也供任何佛像。因爲佛在你我的心中,不在心外,此與專門毀謗佛教爲拜偶像、拜木頭的基督徒比較,實在無法比喻,他們不拜偶像,卻以十字架代表偶像來下跪祈禱。

  由上可知,佛教徒本不設立偶像,到了後來,佛法的化區漸廣,接觸到的異民族日衆,例如南印的達羅維茶民族,侵入西北印的希臘人和月氏人,均各其所崇拜的神像。當他們接受了佛教的信仰之時,便有了崇拜佛像的要求。因此,在早期的南印方面,仿照夜叉像而造佛像,所以頂上沒有肉相,多以獅子爲座;在此後的北印方面,則仿照希臘神像而造佛像,頂有肉髻,以蓮華爲座、有髻有發,此在西元前後四百年間,即形成了有名的犍馱羅的雕刻藝術。

  印度佛教的雕刻藝術 印度佛教的雕刻藝術,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由阿育王至安達羅王朝:無疑的、雕刻的技術,在佛陀時代已經有了,但在今日殘存的遺物來說,則自阿育王的磨崖石刻及石柱的雕刻爲始,此時技術已極高明,例如阿育王立于鹿野苑的石柱,其柱頭如今存在印度的鹿野苑博物館,高七尺,柱頭上部雕四只獅子,獅下爲一鼓,鼓邊又有浮雕的獅、馬、象、牛四獸,四獅與四獸,皆極神似生動,磨琢也極光滑,故在世界藝術史上也占有極高的地位。

  在阿育王後百余年,約爲西元前第二世紀,則有婆爾诃特(Bharhut)和桑(Sanchi)塔的塔門及其欄的雕刻,遺留迄今。雕有獅子、金剛力士,夜叉、佛傳等的故事人物。不過,此時尚未出現真正的佛像,僅以蓮華象徵誕生時的佛,以菩拉樹象徵成道時的佛,以輪寶象徵說法的佛,以塔婆象徵涅槃的佛,以上是屬于南印的佛教雕刻。

  二、犍馱羅地方的雕刻:犍馱羅在今日阿富汗及印度西北省地區,此一地區遺留有許多佛像雕刻,大約是經西元前後四百年間的孕育,到西元第二世紀,由于大月氏人所建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等之保護而達于鼎盛。

  此期的雕刻,是以佛菩薩像爲主,是用希臘的技術來表現佛教的信仰,故以佛像的形像而言,乃爲希臘人種形的高鼻梁、蓄有須發、並以厚厚的毛織物爲衣飾。我們知道,剃除須發是沙門相的基本精神,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也用不著厚的毛織物禦寒。

  案達羅王朝是由南印度人所建,貴霜王朝是由侵入西北印度的大月氏人所建,這在印度史上稱爲南北朝時期。正由于南北兩種民族文化的彼此激蕩,介于南北印度之間,便出現了阿摩羅婆提(Amaravata)大塔的欄盾雕刻,它是受了犍馱雕刻的影響,而仍保守著第一期純印度的手法,它的年代,約在西元第一至第二世紀之間。

  叁、笈多王朝的雕刻:這是由希臘色彩回顧到印度本位化的雕刻,由于笈多王朝的保護鼓勵而達于頂點,這乃是西元叁叁年至六四年間的事。

  此期是采犍馱羅佛像的技術,發揚古代印度的雕刻原則,其特徵是雕像的衣著極薄,緊貼身體,呈透明裸露狀態,用極淺的曲線,左右均等地刻劃出雕像的衣褶紋路,與犍馱羅雕像比較起來,尚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二期的雕像的像背光圈,是單純的圓板,本期則在光圈上加刻了圖案;本期佛像的頭發,多爲螺形,且有白毫相及手足缦相等叁十二大人相。所以相好端正而富于慈愛的表情,均爲第二期所不及。此乃表現了大乘精神,富于利他的思想。例如在鹿野苑的佛陀轉*輪像,以及西南印度阿恩陀(Ajanta)洞窟精舍中的像雕,便是本期作品的代表。

  四、密教的雕刻:西元第八世紀之後,有一個波羅王朝,偏安于東世,擁護佛法,虔信密教,達五百年之久。本期的佛菩薩像,均系根據密教的教理,對于像座、結印、光背、衣服,以及莊嚴飾物,都有一定的規定和比率。大致上說,兩眼向上鈎,颚部呈尖狀,以及多手多頭等的特徵。並且規定,在修某一種密法儀軌之中,必定是用某種式樣的佛菩薩像。

  印度佛教雕刻藝術的最大寶藏,遺存于今的,則爲位于印度西部的一個土邦,海德拉巴的阿恩陀的石窟寺,西曆十九世紀初爲歐洲學者傑姆斯(James Eergusson)所發現。共計二十九個洞窟,以其開鑿的年代而言,爲分爲叁個時期,①西紀前二世紀至西紀後一百五十年或二百年代,②西紀第四世紀至第六世紀中葉,③西紀第六世紀後半期至第八世紀初頭。其中包括有石佛、石門、石欄、石柱等的各種雕刻。西洋及日本的學者,對此石窟藝術,均已有了專著研究。

  印度佛教的建築藝術 初期的雕刻,是附于建築而存在的,唯因上古的建築物,雖有殘存,亦已無從求其完整,縱由考古發掘,也僅得其基腳而已。

  佛教建築,可分叁大類:

  一,塔婆(Thupa):塔婆又稱堵波(Stupa)。塔是簡稱,它的構成,分爲基壇、覆缽、平頭、竿傘等由下而上的四個部份。塔的形狀,則因時代的先後而不同,有在平頭的周圍造龛安置佛像,又有在覆缽的前面安置佛像;也有以二重、叁重的輪蓋作塔的竿傘,而表崇敬之意,更有以基壇作成叁層或五層,更後便出現了塔基與樓閣結合的建築物,那就是中國及日本等地塔型的由來。今日南傳各佛教國家的佛塔,尚保有近乎原始形態的風格。

  在今日的印度,尚有古塔的遺迹可求者,則有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南一二哩處之婆爾诃特,以及中央州的皮爾沙(Bhilsa)以南六哩處之桑。前者的塔門和欄的雕刻。今藏于加爾各答博物館;後者大塔的直徑有一二尺,在十四尺高的基壇上,置有四十二尺高的半球形覆缽,覆缽之上更有平頭及傘蓋,已經近代修補,此塔乃爲古印度建築藝術的最佳標本。又據一般傳說,以上所載兩處,本爲阿育王所建佛塔的遺址。另在摩偷羅地方的阿摩羅婆大塔。規模也很可觀。

  又據傳說,迦膩色迦王曾于富樓沙補羅,造一大塔,高達四十余丈,莊嚴冠于全印。

  二、支提(Caitya):又名製多,本與塔同,後來因了集會之用,便于製多置堂舍,稱爲製多堂,主要用作每半月比丘誦戒布薩的場所,其構造大體爲于長方形的室中,設一個半圓形的製多于室內的後壁正中,今日尚有殘存而著名者,則有南印的迦利(Karli)、那西克(Nasik)和阿恩陀等的石窟洞院,便是最古老的支提的遺迹了。

  叁、毗诃羅(Vihara):支提是集會所,毗诃羅是止息睡眠處,那便是僧房。乃由多數的小屋集合而成。但是,由多群僧房的集體建築物,又有一個名稱,叫作僧伽藍(Sangharama)也就是說:單純的僧房,稱爲毗诃羅,集合食堂、講堂、禅堂等設備于一處僧房,稱爲僧伽藍,所以,真有藝術價值的佛教建築,乃是僧伽藍,例如經律中所載的祗圓精舍和竹林精舍,規模均極莊嚴美麗。可惜的是,佛世的舊觀,今已無從考究,近世在印度各地發掘出土的精舍遺址,例如鹿野苑乃至那蘭陀寺,亦均後世的增建,不是原來的舊貌了。

  繪畫藝術 佛寺中有壁畫,始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七,佛許給孤獨長者,在寺中作壁畫,並指示如何畫、畫什麼?從門額一直到廁所,無一處不可作壁畫。

  關于有部律之有此等記載的時代背景,已于前面分析,同樣的,今日所知的佛教繪畫,也有在犍馱羅雕刻的同一系統內發現。例如在犍馱羅之西的梵衍那(Bnmian)地方,有描繪天女的壁畫于一大佛龛的內部,其東方之慈善的彌蘭(Miran)佛寺寺趾,亦發現西元叁世紀間的同系統壁畫遺品。在巴古(Bagh)的洞窟中,發現有作于笈多王朝末期(西元七世紀)的甚爲精美的壁畫。

  在南印的阿恩陀(Ajanta)洞窟中的壁畫,乃爲印度繪畫的代表,它的製作年代,是自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後七世紀的長期創作。沿著半圓形石山的內部石壁,開鑿有二十九個窟院,其中存有壁畫者計十六窟,所畫的題材,則以本生譚及佛傳爲始,以及當時貴人生活的描寫。從其風俗、衣服等看,知其物質條件並不高,但從藝術看,占有極高位置的作品卻不少。

  文學作品 初期佛教聖典,文藝的氣氛不濃,大乘經典一通行,即多采文學的方式,例如般若經爲否定的表現法,法華、維摩、華嚴、采用象徵的表現法,大無量壽經則爲感覺的表。

  佛傳如馬嗚的“佛所行贊”乃是以優美的宮庭詩的格調寫成。“本生譚”,則用民間故事的方式而寓佛教的意趣。

  在九分教(九部經)中的偈頌(Geyya夜)及重頌(Catha伽陀)除了論部的頌,均富有文學的色彩。對于偈頌,有種種格律的規定,通常多用塞洛迦(Sloka)調,此調規定一句有八音,四句爲一頌,由叁十二音成爲一頌,這種韻文譯成漢文後,雖已多成無韻,但仍不難想像。

  在馬嗚的作品中,除了佛所贊,尚有“孫陀利難陀詩”,“舍利弗…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