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ka-sAstra-kArikA)(四百頌的論著)。鸠摩羅什於五世紀將本論譯成中文。從這些事實可以推論它可能寫於西元二五0至叁五0之間。在說一切有部的宗譜裏,師子胄被視爲祖師,他早於世親而晚於龍樹和提婆菩薩。這宗譜裏的世親被叫做《老世親》,比《俱舍論》的世親早得多。因之,《成實論》亦早於《俱舍論》,大約成於西元叁00年。本論代表的經量部教義早於《俱舍論》及《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裏所引述的教義,而與譬喻師部(dArsTantika)的教義相通。
據傳說師子胄曾鑽研根本阿毗達磨七論,《大毗婆沙論》,經量部義理,龍樹和提婆菩薩的大乘教義等等。在西元六世紀中國研究《成實論》之風特盛,並成一宗。當時本論被視爲屬於大乘經典,但後來貶爲小乘。
《成實論》共分二0二品,對論苦集滅道四谛,在初品中列舉了各派阿毗達磨不同之觀點。完全采用問答方式討論。問難者主要表現說一切有部觀念。因此,本論爲研究有部及經量部之差異的重要作品。
另外,有中譯本之《四谛論》,共四卷,討論各部派對四聖谛之看法。其作者及所屬部派不詳。
瑜伽宗也曾以大乘觀點綜合有部及經量部教義。此宗有許多以《阿毗達磨》開頭命名的綱目書。
六、南傳佛教之阿毗達磨
所謂南傳佛教是指上座部佛教,以錫蘭爲中心。幾乎所有現存有關阿毗達磨之論皆是巴利文。南傳佛教有根本阿毗達磨七論,後來並有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和七論之注釋書等。這些注釋書和《清淨道論》是五世紀佛音(buddhaghosa)所造。他同時代的佛授(buddhadatta)也著過綱目書,如《入阿毗達磨論》。後來錫蘭上座部經過幾百年之衰落。但是這時期內也有不少簡單的綱目書出現。
大約西元十二世紀再恢複對阿毗達磨的研究。須特別一提的是阿努羅陀的《攝阿毗達磨義論》(abhidhammattha-sangaha)。它之於上座部猶如《俱舍論》之於說一切有部。此後,阿毗達磨之研究皆沿此論,而且有許多注解此論的書的創作。不久。阿毗達磨研究的中心從錫蘭轉移到緬甸。直至今日緬甸對阿毗達磨研究之熱誠依然不減。
有如北傳佛教,南傳阿毗達磨之發展亦可分成叁階段:一、根本阿毗達磨七論,二、七論和綱目書之注解書,叁、注解書之再注解。
(一)、根本阿毗達磨七論
七論完成之前的巴利系佛教阿毗達磨已於前面討論過。其七論習慣上分成下列次序:法集論(集)、分別論(毗崩伽)、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發趣論。
傳統上將這些論著歸諸於佛所說,但事實上,它們是在佛滅後二或叁百年的二、叁百年間完成的。依其完成時間可將七論分成叁期:早期的《分別論》《法集論》和《人施設論》,中期的《界論》和《論事》,後期的《雙論》和《發趣論》。
一、早期的論書:在《分別論》、《法集論》、《人施設論》所引《尼柯耶》的經句都加以詳細解釋,因此它們屬於早期。雖然《法集論》和《分別論》裏部份地采用中期時候的研究方法,但這些論中更具早期之特點。
《法集論》爲七論之中心,詳解心法、心所法和色法,在其前有所謂“摩(口+旦)理迦”之解說。《法集論》從倫理及業的觀點上解說諸法,列舉八九心法心所法,及其與每一心識之關聯。以有部的標准判斷,本論應屬於中期阿毗達磨。但本論所采用的闡釋方式則帶有早期之特點。可能由於其重要性及其基本特性,本論所以被列於七論之首。其內容可與《識身足論》與《界身足論》比較。其不同在於有部之阿毗達磨理論不僅建立於心法及心所上,而且也涉及色法、邪欲等等上,而巴利阿毗達磨強調精神領域方面。此二部派所采用方法亦不顯著不同。有部是哲學式和形而上,而巴利佛教是心理和科學化的。
《分別論》與有部之《法蘊足論》一樣解釋重要佛教教理,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聖谛、二十二意根、十二緣起、四念處、四正勤、七菩提分、八正道等。《法蘊足論》采用早期阿毗達磨方法,引用及解釋阿含,而《分別論》,除了用經分別法(suttanta bhajaniya)外,也采用一百二十二“論母”以論分別法(abhidhamma-bhajaniya)和panhapuccha解釋諸法。此方法屬於中期。本論共有十八品,各自完成獨立。每品均包括叁部份——《經分別》、《論分別》和《問難》。《分別論》內容有很多與《無礙解道》相同,此二論在內容及處理上頗有相似之處。
《人施設論》是巴利佛教七論中最小的一部。巴利佛教中有六施設:蘊施設、處施設、界施設、谛施設、根施設和人施設。有部的《施設足論》論及叁種世間、因和業施設。本論僅論及《人施設》。事實上,本論有點不合阿毗達磨,因爲阿毗達磨的主要特點之一即不用傳統名詞如補特伽羅。然而,本論以傳統與經典文字寫成,其內容和《增一阿含經》及《長阿含經》的《衆集經》有相同處。有關各種不同補特伽羅的解說皆引用阿含(尼柯耶)裏的經典。很顯然本論屬早期阿毗達磨。《舍利弗阿毗昙論》裏的“非問分”的“補特伽羅”品與《人施設論》彼此相通。
二、中期的論書:《界論》和《論事》屬於這一期。《界論》有十四品討論處、界、心法、心所法彼此的關系。中期論書特點之一即是問答式的辯證法。有部之《界身足論》和《品類足論》也有同樣方法。
《論事》被認爲是第叁次結集之主持者目犍連子帝須所造。共有廿叁品,列舉並解釋各部派二百十九種不同教理綱目,本論很多地方引用《經藏》做爲爭論的依據。以其所用術語及所主張理論而言,本論似乎屬於後期。本論含有其他部派的思想,例如:vajjiputtaka、正量部、說一切有部、大衆部、飲光部、andhakA、pub1aseliya、aparaseliya、rajagirika、siddhatthika、gokulika、賢胄部、mahimsAsaka、uttarapAthaka、hetuvAdin、vetulyaka等等。有些是北傳佛教所不知的南傳佛教部派。研究本論及其有關的北傳部派教典可更加了解各部派的教義。
叁、後期論書:早期論書的相同點是各部派皆以阿毗達磨方法解釋阿含經典,而中期的論書主要討論有關分類、諸法、心法、心所法等彼此間關系的問題。但後期論書中,各部派之研究方法各異,彼此亦有相同點。因之,在南傳阿毗達磨後期論書和別的部派的論書中,找不到有類似的。
《雙論》以雙對問答方式討論諸法sangaha和uppadanirodha的問題。本論就各種教理觀念之範疇給予邏輯性闡明和區分。因此可以把它視爲一種“應用邏輯”的著作。此方法多少與九分教裏的方廣問答法相似。但《雙論》的問答非常深奧,初學者不易理解。以這方面說,《雙論》與有部後期的《發智論》相同。
《發趣論》將諸法彼此關系分成廿四緣:1因緣,2所緣緣,3增上緣,4無間緣,5等無間緣,6俱生緣,7相互緣,8所依緣,9近依緣,10前生緣,11後生緣,12習緣,13業緣,14異熟緣,15食緣,16根緣,17禅緣,18道緣,19相應緣,20不相應緣,21有緣,22非有緣,23離去緣,24不離緣。此廿四緣中有些已在《無礙解道》和《論事》裏討論過,但本論首次將廿四緣綜合。它與討論諸緣的《舍利弗阿毗昙論》及討論六因的《發智論》有相同之處。因爲本論最深奧,卷帙繁多,被稱爲《大論》(maha-pakarana)。與《雙論》一樣,本論亦難了解。因此有所謂能知本論者即可精通阿毗達磨教義。
(二)、注釋書及綱目書時期
一、根本阿毗達磨七論的注釋書。七論的文體很精密,過份井然有序,因此顯得索然無味,難以了解其真義。因此,有各種注釋書的出現。隨著研究的進步及教義的發展,注釋書也隨之增加。現存阿毗達磨注釋書都是五世紀前葉的佛音所造。據說他造書時參考很多錫蘭文的注釋書,其中包括:一、錫蘭文的mula-atthaktha,或《大論》(mahA-atthakatha),存於錫蘭古都阿(少+兔)羅陀補羅城anurAdhapura的“大寺”(mahA-vihArA)二、uttaraviharaatthakatha,存於首都的“北寺”(uttara-vihAra),叁、maha-paccari-atthakatha據說它是在一條筏上寫成的。四、andhaka-atthakatha存於印度大陸kancipura的“andhra”裏。五、kurundt-atthakatha存於錫蘭kurundavelu寺。六、sankhepa-atthakatha是一篇短論,可能存於南部。
除了上述各論外,尚有porana-atthakatha。另外,佛音不僅引用《無礙解道》和《義釋》,而且也參考根本阿毗達磨後的《彌蘭王問經》(milinda-panha)和指導論(nettipakarana)。可見佛音之前阿毗達磨之研究已有相當發展。
二、大寺派和無畏山派。上述六釋並非大寺派和祗園寺派。無畏山派和大寺派的僧侶彼此在學識及教會活動上爭取領導地位,大寺派較保守,嚴持淨戒,而無畏山派則較自由前進,這不僅從錫蘭的曆史記載,而且從法顯和玄奘的遊記中可得到證實。叁世紀後有許多錫蘭聖典傳譯於中國,例如法句經尼波多(suttanipAtA)的atthakavagga,vimuttimgga等,這些可能屬於無畏山派,可見其影響力之大。此派在印度本土及錫蘭均相當興盛。
叁、大論師佛音。根據傳統佛音生於印度佛陀伽耶,後出家…
《阿毗達磨文獻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