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而然會生起惡的、不道德的心念。這時不能任由它生起,也不能任它滋長。
譬如你心裏明明知道那個東西其實是不可以看的,如果還一直想要偷偷地去看,那就是你的定力不夠。沒有定力的話,對自己的意念是沒有辦法自主的。你若是有定力的話,看到不該看的東西,發現那是錯誤時,馬上就能斬斷這個想看的欲望,就不會繼續製造錯誤的行爲,將來也不會受到惡的果報。
所以如果沒有禅定力量的話,四正勤是修不起來的。我們除了持戒之外,就是要好好的修禅定、修四正勤,日常生活中才有辦法這樣如法的觀察,做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12)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根(身體)、六塵(外境)、再加上六識(心理),就成了「十八界」。「界」是「範疇、類別」的意思。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的功用各各不同,所接觸的外境,所産生的六識也都各自形成一類,所以佛法把它總稱爲「十八界」。
眼睛負責分別物質(色)的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大小等等,而産生眼識。耳朵負責分別各種順耳、逆耳的音聲(聲),而産生耳識。鼻子負責分別各種香臭的氣味(香),而産生鼻識。舌頭負責分別酸甜苦辣的滋味(味),而産生舌識。身體負責分別冷熱、硬軟、粗細、澀滑…的感覺(觸),而産生身識。意根(思考、分別的功能)就分別前一念(法)的內容,而産生意識。
從上面可知:六根必須接觸六塵,才能有六識。這叁者是同時産生的,沒有先後的區別,所以六識不能單獨存在。它是因緣所生的,沒有自性,所以說「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能夠了解這六識是空的,就能對治我們的傲慢心(佛法稱爲「我慢」)。
我們每一個人常常會因爲自己長得比別人莊嚴、比別人健康,或是比較有錢、比較聰明,內心就會生起一股傲慢心。對凡夫來說,只要自己有一點比別人殊勝的、優越的地方,傲慢之相就現出來了。
譬如你們以前原本是同事,現在因爲職務調動的關系,他變成部門的主管,而你是他的屬下。呀!過去當同事時還不錯,怎麼現在講起話來口氣就不一樣了呢?「我慢」是很容易生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裏頭必須要觀察「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才能對治。
《般若心經》也是講人生的,不是專爲超渡亡者用的。你們每次誦完經後,到靈前把功德回向給亡者時,都會先唱「南無清涼地菩薩」,然後就念一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再來就是「願生西方淨土中」。如果一個主法和尚能夠照前面說的來觀想,用《心經》的內容勸導亡者放下執著,趕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能「生亡兩利」啊!
所以我們大家要天天誦《般若心經》,自己要天天照見五蘊皆空,才能遠離顛倒夢想、無有恐怖。你作如是觀,就可以得到觀自在。
(13)無無明,亦無
以這個「十二因緣」來說,對這個世間的真實相不了解,就叫做「無明」。由無明引發的貪瞋癡覆蓋了我們的真實智慧,使我們一直無法解脫。佛陀不知吃過多少苦頭?修過多少苦行?經過千辛萬苦才開悟的。但是他證悟以後,卻這麼簡單地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沒無明盡有一樣東西能獨立的生出來,都是要靠因緣才能生起、才能滅去,所以都是假相。
這樣的宇宙真理在我們聽來很容易理解,好象不覺得有什麼珍貴。但是你要知道,舍利弗尊者才一聽到這兩句話,當下就證到初果了。你看看!佛陀這麼方便、這麼善巧的教我們,我們反而有點懷疑。「開悟這麼簡單哦?是這樣簡單嗎?」是真的這樣簡單!所以當你悟了以後,你對佛陀會有無限的恭敬、無限的崇敬。
我們常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無始以來我們腦筋裏頭總是想到一個實實在在的「我」,所以這個無明要用觀照般若、八正道的正見、或者叁法印來對治。觀察、思惟以後,肯定世間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沒有獨立存在的人、事、物。那麼過去所執著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就這樣子破除了。「沒有真實」不是只有外境不真實,而是連「我」也不真實的。《心經》的重點在于「我」沒有真實。把這個「我執」破除了,就叫作「明」。
「明」與「無明」也都是不真實的。譬如我們這個房間,電燈一打開它就亮了起來,黑暗就不見了。那麼黑暗是從那裏跑掉的?當我們又把燈關掉,光明不見了,那麼光又從那一個窗戶跑出去的?所以無明的當體就是空性的,那裏有「無明」這個真實的東西呢?
現在的智慧就叫做「明」,以前的執著就叫做「無明」。當你「明」的時候,那裏有把「無明」拿出去
沒有! 只是把它轉型而已。所以「煩惱即菩提」,這叫做「無無明」。也不是有一個無明可以從我們的腦中捏掉、丟掉,這叫做「無無明盡」。
當你想通了以後就不再迷了,過去的錯誤思想就沒有了。具體的來說,你以前認爲無論什麼東西都是實在的,現在知道這個世間無論什麼東西都是因緣生的。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沒有前面的「生」,那裏有後面的「老死」呢? 所以「老死」也一樣是因緣所生的,不真實的。菩薩體會「老死」的不真實性以後,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當下就是!
《般若心經》對于人生而言,幾乎是偏于自我解脫、自我證悟,所以經文後半部又提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究竟涅槃」。菩薩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最主要是「觀我空」。觀我空以後才能無我相,才能行菩薩道,證得佛果。
(14)無苦集滅道
「苦」是世間的假相。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這些確實都是由過去世的「愛、取」符號所留下來的。我們前生有時候行善,有時候作惡,有時候起嫉妒心,有時候起歡喜心,有時候又做了什麼好事、壞事。這些符號記錄下來後,收藏在我們的第八意識裏。
今生投胎轉世以後,第八意識在過去世含藏的符號會使我們今生到了某一個年齡時發生什麼事情,到了另一個年齡又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我們今生有時候因緣很好,有時候因緣不好。以前信別的宗教,譬如信一貫道,現在因緣到了又來信佛教,這些都是跟過去世有些因緣的。
所以生生世世所留下來的符號,隨著我們在經曆這個世間時,時而有一些苦啊、樂的現象。但是這些「苦」並不真實,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地藏王菩薩與地獄衆生同樣都在地獄裏頭,地獄衆生自己的心意識感覺很苦;地藏王菩薩不造墮地獄的惡因,所以他一點都不覺得苦。
「集聖谛」就是在過去無明的引導之下,我們每天不斷的透過「愛」跟「取」來累積身口意的行爲。當它凝聚成爲一股強大的勢力以後,我們就不得不去投胎轉世。所以「集」(愛跟取)也是因緣所生,不真實的。
「滅聖谛」是說聖者的「斷除煩惱」其實並不是真實的滅掉什麼東西,他只是感受到一種空性的狀態而已。所以菩薩雖然證入涅槃,他也是無所得。這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特別是中國佛教徒大部份都是修淨土宗、禅宗、或密宗,難以體會這樣微妙的佛法,實在是很可惜的。
「道」就是我們修行的方法。八正道就是佛陀告訴我們一種體驗真理的方法。但是證悟以後還需要什麼「道」?這就像坐船過河,船只是個工具,你上岸以後總不能把船扛在肩上背著走吧!「道」只是一個工具,沒有實在相。所以《金剛經》說:「知我佛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15)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並不是說「沒有智慧,也沒有得到」,而是說我們觀察緣起法的這種空性智慧叫做「無分別智」,所證悟到的智慧是空性的,所觀察的外境(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空性的。以這樣「無分別的智慧」來觀察「無分別的境界」,深知兩者都是空性的狀態,這叫「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是總結前面所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爲什麼?因爲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以無所得故)!
《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就是以「無所得」的空性智慧做基礎,來度衆生。菩提薩埵必須這樣子才能行六度波羅蜜而無有恐怖,不畏佛道的長遠,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以才能夠自在。「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悟最高的境界(無上正等正覺),也是要用般若啊!大家如果用這樣的道理來處理人事問題,就會很自在。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大家一起用功,一起來努力吧!這都是生活上的佛法。
10-4如何達到內在的超越
由于「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在假相上固然有一個五蘊假合的「我」,但是在理念上清楚知道「我」是空性的,所以就消失原來對假相的執著。這情形好比看書起了妄念。書本是放在眼前,可是妄念一起,就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眼睛雖然瞪著書本,卻根本不知道裏頭印了什麼字?同樣的,當我們一直不斷的參究這些話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配合著思索「緣起性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時,智慧就不斷加深。等到定力不斷加深,就能深入「一切無所有,一切無所見」的境界,而達到內在的超越。這時心中完全泯滅了外界的假相。其實外界並不是真實的消失,只是好象看書起妄念以後,書本在眼前而眼睛不見其書。當我們的念頭經常不斷地在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最後能夠看透一切假相時,心中就現出它的真實相。所以達到內在超越的時候,內心是處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裏。因此菩薩度化衆生時沒有障礙,因爲他知道一切都是虛妄相。在日常生活裏頭,就是這樣運用《般若心經》來作修持。開悟了,懂得這個道理,那麼,隨境界一現起,當下就知道境界無自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子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用功,就可以解脫、自在。這就
是生活的佛教、人生的佛教。
(1)「觀自在」的境界
禅宗不是說:「你就是佛」嗎!你要問什麼是佛?就要體悟「當下就是」,「全體都是」!「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谛」,「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眼睛所見,到處都是無自性。當下就是!
你真明白,就能整天自在,隨時隨地像菩薩那樣安詳,又帶有一點點慈祥的微笑。諸佛菩薩在他的莊嚴聖容裏頭,不但有威嚴又有一點慈祥,又像是微笑,又是心無一物。因爲持戒而臉相莊嚴;心性慈悲,無有怨恨不滿,所以能夠慈祥;內心有甚深智慧,心無一物可罣礙,所以能夠面帶微笑。大家要能夠過得快樂,生活得無憂無慮,就得照見五蘊皆空,才有辦法啦!
(2)以空觀來行六度
所以,持戒時,心中無有能持戒的人,無有所破毀的戒條。所守持的戒條,所持戒的功德,都不可得。修忍辱時,我相既除,人相也除。既無我相、無人相,那裏還有忍辱相可得呢?所以忍辱也沒有自性。
透視我空、法空以後,行六度波羅蜜時,就是以智慧來引導前五度,知道前五度波羅蜜都是無自性。因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時「無我相」,接受布施、忍辱的對象也是「無人相」。自我的五蘊是空的,他人的五蘊也是空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度化如夢如幻的衆生,就達到真正的「無所住」。心裏不執著一切,這叫「離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既然無這些相,當然沒有來去、生滅、生死的時間長短相,所以就「無壽者相」。離四相、絕百非、無所住,這就是菩薩的修行。
所以菩薩應無所住,不住于色,不住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全部都以般若智慧來做引導,廣行六度萬行,處處無住,處處離相。唯有這樣子才叫做菩薩,否則如有所住,就不名爲菩薩。
(3)解脫的生活
所以一些證悟的高僧,像濟公或是布袋和尚,外表看起來嘻嘻哈哈、瘋瘋癫癫的,其實是看透了世間的一切。這世間有時候是非常虛假的,看透了,就不會在意任何富貴、權力、地位!你或許會說:「明天老板就要把我辭掉,我飯都不得吃,還笑得起來嗎?」是不錯啦!在家居士有種種的因緣障礙,修道就比較困難。
但你如果運用《心經》的道理,縱然一貧如洗,你也得清楚:「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貧窮有貧窮的因緣,富貴有富貴的因緣,所以你沒有什麼好罣礙的。只要你心地慈悲,有正知正見,肯發菩提心,那麼天無絕人之路,再貧窮也不會餓死的。唯有這樣子你才能自在,才能夠無罣礙。
過去的這些執著、貪念都是叫做「虛狂妄取、顛倒夢想」。唯有徹底的照見五蘊皆空,沒有像過去那樣認爲「這是我的、你的」,「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討厭的」,才能真正的遠離顛倒夢想,一切隨緣。
有緣的、該來的,自然就會來;無緣的、該走的就讓他走。隨緣就能放曠,任性逍遙。唯有這樣子,才能夠真自在、真解脫呀!而這種法門無上、微妙、中道,確實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說佛法稀有難得。今生甯可貧窮,只要依佛法來修,依佛法來做,就能夠得大自在,得大解脫。「揭谛揭谛」是後代的人加上去的。它的意思是「去啊!去啊!歸投叁寶!我們一起歸投你!」《般若心經》原本從《大般若經》中撷取出來時,是沒有這幾句的。總結以上所說,這《般若心經》是要自己修的,不是念給佛陀聽的。大家好好的努力吧!
《禅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