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P5

  ..续本文上一页然而然会生起恶的、不道德的心念。这时不能任由它生起,也不能任它滋长。

  譬如你心里明明知道那个东西其实是不可以看的,如果还一直想要偷偷地去看,那就是你的定力不够。没有定力的话,对自己的意念是没有办法自主的。你若是有定力的话,看到不该看的东西,发现那是错误时,马上就能斩断这个想看的欲望,就不会继续制造错误的行为,将来也不会受到恶的果报。

  所以如果没有禅定力量的话,四正勤是修不起来的。我们除了持戒之外,就是要好好的修禅定、修四正勤,日常生活中才有办法这样如法的观察,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12)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根(身体)、六尘(外境)、再加上六识(心理),就成了「十八界」。「界」是「范畴、类别」的意思。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的功用各各不同,所接触的外境,所产生的六识也都各自形成一类,所以佛法把它总称为「十八界」。

  眼睛负责分别物质(色)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大小等等,而产生眼识。耳朵负责分别各种顺耳、逆耳的音声(声),而产生耳识。鼻子负责分别各种香臭的气味(香),而产生鼻识。舌头负责分别酸甜苦辣的滋味(味),而产生舌识。身体负责分别冷热、硬软、粗细、涩滑…的感觉(触),而产生身识。意根(思考、分别的功能)就分别前一念(法)的内容,而产生意识。

  从上面可知:六根必须接触六尘,才能有六识。这三者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的区别,所以六识不能单独存在。它是因缘所生的,没有自性,所以说「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能够了解这六识是空的,就能对治我们的傲慢心(佛法称为「我慢」)。

  我们每一个人常常会因为自己长得比别人庄严、比别人健康,或是比较有钱、比较聪明,内心就会生起一股傲慢心。对凡夫来说,只要自己有一点比别人殊胜的、优越的地方,傲慢之相就现出来了。

  譬如你们以前原本是同事,现在因为职务调动的关系,他变成部门的主管,而你是他的属下。呀!过去当同事时还不错,怎么现在讲起话来口气就不一样了呢?「我慢」是很容易生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里头必须要观察「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才能对治。

  《般若心经》也是讲人生的,不是专为超渡亡者用的。你们每次诵完经后,到灵前把功德回向给亡者时,都会先唱「南无清凉地菩萨」,然后就念一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来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中」。如果一个主法和尚能够照前面说的来观想,用《心经》的内容劝导亡者放下执着,赶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才能「生亡两利」啊!

  所以我们大家要天天诵《般若心经》,自己要天天照见五蕴皆空,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恐怖。你作如是观,就可以得到观自在。

  (13)无无明,亦无

  以这个「十二因缘」来说,对这个世间的真实相不了解,就叫做「无明」。由无明引发的贪瞋痴覆盖了我们的真实智慧,使我们一直无法解脱。佛陀不知吃过多少苦头?修过多少苦行?经过千辛万苦才开悟的。但是他证悟以后,却这么简单地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间没无明尽有一样东西能独立的生出来,都是要靠因缘才能生起、才能灭去,所以都是假相。

  这样的宇宙真理在我们听来很容易理解,好象不觉得有什么珍贵。但是你要知道,舍利弗尊者才一听到这两句话,当下就证到初果了。你看看!佛陀这么方便、这么善巧的教我们,我们反而有点怀疑。「开悟这么简单哦?是这样简单吗?」是真的这样简单!所以当你悟了以后,你对佛陀会有无限的恭敬、无限的崇敬。

  我们常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无始以来我们脑筋里头总是想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所以这个无明要用观照般若、八正道的正见、或者三法印来对治。观察、思惟以后,肯定世间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没有独立存在的人、事、物。那么过去所执着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这样子破除了。「没有真实」不是只有外境不真实,而是连「我」也不真实的。《心经》的重点在于「我」没有真实。把这个「我执」破除了,就叫作「明」。

  「明」与「无明」也都是不真实的。譬如我们这个房间,电灯一打开它就亮了起来,黑暗就不见了。那么黑暗是从那里跑掉的?当我们又把灯关掉,光明不见了,那么光又从那一个窗户跑出去的?所以无明的当体就是空性的,那里有「无明」这个真实的东西呢?

  现在的智慧就叫做「明」,以前的执着就叫做「无明」。当你「明」的时候,那里有把「无明」拿出去

   没有! 只是把它转型而已。所以「烦恼即菩提」,这叫做「无无明」。也不是有一个无明可以从我们的脑中捏掉、丢掉,这叫做「无无明尽」。

  当你想通了以后就不再迷了,过去的错误思想就没有了。具体的来说,你以前认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实在的,现在知道这个世间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因缘生的。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没有前面的「生」,那里有后面的「老死」呢? 所以「老死」也一样是因缘所生的,不真实的。菩萨体会「老死」的不真实性以后,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当下就是!

  《般若心经》对于人生而言,几乎是偏于自我解脱、自我证悟,所以经文后半部又提到:「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究竟涅槃」。菩萨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最主要是「观我空」。观我空以后才能无我相,才能行菩萨道,证得佛果。

  (14)无苦集灭道

  「苦」是世间的假相。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这些确实都是由过去世的「爱、取」符号所留下来的。我们前生有时候行善,有时候作恶,有时候起嫉妒心,有时候起欢喜心,有时候又做了什么好事、坏事。这些符号记录下来后,收藏在我们的第八意识里。

  今生投胎转世以后,第八意识在过去世含藏的符号会使我们今生到了某一个年龄时发生什么事情,到了另一个年龄又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今生有时候因缘很好,有时候因缘不好。以前信别的宗教,譬如信一贯道,现在因缘到了又来信佛教,这些都是跟过去世有些因缘的。

  所以生生世世所留下来的符号,随着我们在经历这个世间时,时而有一些苦啊、乐的现象。但是这些「苦」并不真实,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地藏王菩萨与地狱众生同样都在地狱里头,地狱众生自己的心意识感觉很苦;地藏王菩萨不造堕地狱的恶因,所以他一点都不觉得苦。

  「集圣谛」就是在过去无明的引导之下,我们每天不断的透过「爱」跟「取」来累积身口意的行为。当它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以后,我们就不得不去投胎转世。所以「集」(爱跟取)也是因缘所生,不真实的。

  「灭圣谛」是说圣者的「断除烦恼」其实并不是真实的灭掉什么东西,他只是感受到一种空性的状态而已。所以菩萨虽然证入涅槃,他也是无所得。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特别是中国佛教徒大部份都是修净土宗、禅宗、或密宗,难以体会这样微妙的佛法,实在是很可惜的。

  「道」就是我们修行的方法。八正道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一种体验真理的方法。但是证悟以后还需要什么「道」?这就像坐船过河,船只是个工具,你上岸以后总不能把船扛在肩上背着走吧!「道」只是一个工具,没有实在相。所以《金刚经》说:「知我佛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5)无智亦无得

  「无智亦无得」并不是说「没有智慧,也没有得到」,而是说我们观察缘起法的这种空性智慧叫做「无分别智」,所证悟到的智慧是空性的,所观察的外境(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性的。以这样「无分别的智慧」来观察「无分别的境界」,深知两者都是空性的状态,这叫「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是总结前面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为什么?因为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以无所得故)!

  《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就是以「无所得」的空性智慧做基础,来度众生。菩提萨埵必须这样子才能行六度波罗蜜而无有恐怖,不畏佛道的长远,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才能够自在。「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悟最高的境界(无上正等正觉),也是要用般若啊!大家如果用这样的道理来处理人事问题,就会很自在。有佛法就有办法!所以大家一起用功,一起来努力吧!这都是生活上的佛法。

  10-4如何达到内在的超越

  由于「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在假相上固然有一个五蕴假合的「我」,但是在理念上清楚知道「我」是空性的,所以就消失原来对假相的执着。这情形好比看书起了妄念。书本是放在眼前,可是妄念一起,就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眼睛虽然瞪着书本,却根本不知道里头印了什么字?同样的,当我们一直不断的参究这些话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配合着思索「缘起性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时,智慧就不断加深。等到定力不断加深,就能深入「一切无所有,一切无所见」的境界,而达到内在的超越。这时心中完全泯灭了外界的假相。其实外界并不是真实的消失,只是好象看书起妄念以后,书本在眼前而眼睛不见其书。当我们的念头经常不断地在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最后能够看透一切假相时,心中就现出它的真实相。所以达到内在超越的时候,内心是处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里。因此菩萨度化众生时没有障碍,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相。在日常生活里头,就是这样运用《般若心经》来作修持。开悟了,懂得这个道理,那么,随境界一现起,当下就知道境界无自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子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用功,就可以解脱、自在。这就

  是生活的佛教、人生的佛教。

  (1)「观自在」的境界

  禅宗不是说:「你就是佛」吗!你要问什么是佛?就要体悟「当下就是」,「全体都是」!「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谛」,「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眼睛所见,到处都是无自性。当下就是!

  你真明白,就能整天自在,随时随地像菩萨那样安详,又带有一点点慈祥的微笑。诸佛菩萨在他的庄严圣容里头,不但有威严又有一点慈祥,又像是微笑,又是心无一物。因为持戒而脸相庄严;心性慈悲,无有怨恨不满,所以能够慈祥;内心有甚深智慧,心无一物可罣碍,所以能够面带微笑。大家要能够过得快乐,生活得无忧无虑,就得照见五蕴皆空,才有办法啦!

  (2)以空观来行六度

  所以,持戒时,心中无有能持戒的人,无有所破毁的戒条。所守持的戒条,所持戒的功德,都不可得。修忍辱时,我相既除,人相也除。既无我相、无人相,那里还有忍辱相可得呢?所以忍辱也没有自性。

  透视我空、法空以后,行六度波罗蜜时,就是以智慧来引导前五度,知道前五度波罗蜜都是无自性。因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时「无我相」,接受布施、忍辱的对象也是「无人相」。自我的五蕴是空的,他人的五蕴也是空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就达到真正的「无所住」。心里不执着一切,这叫「离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既然无这些相,当然没有来去、生灭、生死的时间长短相,所以就「无寿者相」。离四相、绝百非、无所住,这就是菩萨的修行。

  所以菩萨应无所住,不住于色,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全部都以般若智慧来做引导,广行六度万行,处处无住,处处离相。唯有这样子才叫做菩萨,否则如有所住,就不名为菩萨。

  (3)解脱的生活

  所以一些证悟的高僧,像济公或是布袋和尚,外表看起来嘻嘻哈哈、疯疯癫癫的,其实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这世间有时候是非常虚假的,看透了,就不会在意任何富贵、权力、地位!你或许会说:「明天老板就要把我辞掉,我饭都不得吃,还笑得起来吗?」是不错啦!在家居士有种种的因缘障碍,修道就比较困难。

  但你如果运用《心经》的道理,纵然一贫如洗,你也得清楚:「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贫穷有贫穷的因缘,富贵有富贵的因缘,所以你没有什么好罣碍的。只要你心地慈悲,有正知正见,肯发菩提心,那么天无绝人之路,再贫穷也不会饿死的。唯有这样子你才能自在,才能够无罣碍。

  过去的这些执着、贪念都是叫做「虚狂妄取、颠倒梦想」。唯有彻底的照见五蕴皆空,没有像过去那样认为「这是我的、你的」,「这是我喜欢的」,「这是我讨厌的」,才能真正的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

  有缘的、该来的,自然就会来;无缘的、该走的就让他走。随缘就能放旷,任性逍遥。唯有这样子,才能够真自在、真解脱呀!而这种法门无上、微妙、中道,确实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说佛法稀有难得。今生宁可贫穷,只要依佛法来修,依佛法来做,就能够得大自在,得大解脱。「揭谛揭谛」是后代的人加上去的。它的意思是「去啊!去啊!归投三宝!我们一起归投你!」《般若心经》原本从《大般若经》中撷取出来时,是没有这几句的。总结以上所说,这《般若心经》是要自己修的,不是念给佛陀听的。大家好好的努力吧!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