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P4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无明,形成了一些冲动的、追取的、活跃的力量。那股冲动力量就是「情爱」,所以我们众生又叫做「有情」。

  经典里常常形容众生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前者是说受到一种错误的思想所蒙盖,所以真正的清净智慧无法展现;后者是说这个爱像「打结」一样,只要爱上一个东西,即使告诉你那个不能够去拿,那个不能够去吃,但是你爱的力量太强,无法抗拒这个吸引力。没有办法,只好做了再说,结果苦恼、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像被「结」绑住一样,因此就展现出今生这种身体。生死就是这样子来的。

  这里要让大家了解:「五蕴」的「受想行识」当中的识包含了前六识,也包含了我们生生世世所有的行为、起心动念所留下来的痕迹。我们佛教心理学把后者叫做「第八意识」,释迦牟尼佛把它笼统的叫做「心、意、识」。

  那么你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第八意识不是独立的,它都是由我们每天不断的累积念头、累积行为、累积谈话以后所形成的一个大仓库,所以它是靠因缘所生的。我们的心、意、识没有实体,这叫「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阿赖耶识的情形很难令人理解,所以我再举一个比喻让你们更明白。你们说,以现在的物理学来看,这个电灯能够一直亮着,是什么原因?因为发电厂一直不断地供电!这个电是由无数亿的电子组成,这些电子一个接着一个,你们说它们是不是粘在一起?

  以现在高科技的电子显微镜来看,可以看得出电子之间还是分离的。科学家很早以前就发现原子了,原子里面有电子、质子、中子。从他们所画出的原子图,可以看出正电、负电彼此相吸,这个图不晓得是把原子放大了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才看到的。

  所以眼前这个电是从发电厂一直不断的供应而来的。它是由无数亿的电子一粒一粒地紧密接着,所以看起来好象并没有间断。但纵使是接得那么紧密,仍然还是有间断的,你们相信不相信?要不然的话,电灯一打开就可以永远亮着,光线就可以永远固定在那边了。电表为什么会走?就是因为电子是有间断的,所以需要不断地供电。

  因缘的理论里头有一种叫做「等无间缘」,意思是这种缘「几乎等于没有间隔」。发电厂输送电子时,每一粒电子之间几乎等于没有间隔。我们的阿赖耶识也是像这样,里面的念头多到几乎等于没有间隔,前面的念头在将灭未灭之中,后面的念头紧跟着就现起来了,所以几乎等于没有间隔。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识」也是空的。它是靠缘起产生的,是每一生每一世行为累积下来的符号所组成的,所以「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经文里简单的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物质体是空,精神体也是空的,这样子两者皆空,所以叫做「五蕴皆空」。这样子大家了解吗?

  (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金刚经》中说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运用般若智慧来观照世间,知道这一切都是空性,都是缘起的这种智慧,叫做「慧眼」。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来修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要「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意思是不断地照这样来思惟。大乘菩萨这样子深深思惟的结果,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是使现象界的这些假相消失在我们心中。

  譬如你们现在在听课,忽然间想到自己的家乡:「不知道现在妈妈在做什么?不知道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以前那个小孩现在不晓得有多大?…」人虽然坐在这里,心里却一股劲儿的在回想、怀念,所以眼前的整个景像就消失掉了,只剩下脑海里头的境界。

  我也常举例说:「当你正在看书时,忽然想到家乡。眼睛直直地盯着书本不动,心里却想到家里那些人啊、事的。对你来说,现前的书本在那个时候等于消失了一样,整个脑海里头就只有『家里』这个概念存在着。」

  同样的,我们用观照般若来观察世间的一切相状,特别是在打坐的时候做如是观,观、观、观,整个脑筋进入那种「涅槃寂静」的空性当中,外境就消失了,真正的空性显现出来了,这叫做「泯相显性」。显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间一切人、事、物的形成 、生起、消失、好坏、善恶、多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所以是不真实的,是假相的,是虚妄的,是空的)。

  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的空性叫做「诸法空相」,修行人用观照般若不断的观察,在禅定中你的整个脑海会慢慢地进入那种空性的智慧境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子就可以进入涅槃了。「涅槃」的意思就是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没有来去。

  (10)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

  在这个时候因为外相消失了,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在空性里头不执着现象界的种种差别,所以菩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典里有时候形容「般若如大火聚,万物撄之则燎,触之则伤」。为什么叫做大火聚?

  火聚是比喻智慧的意思。猛焰的大火能烧掉一切物质;甚深的智慧也能消灭一切烦恼。所有物质体、所有有为法在遇到般若智慧时,整个世间的森罗万象在菩萨心中全部都消失掉,只剩下空性的原理而已。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或者说菩萨的慧眼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见一切都是无所见。

  所以在空性里头看世间一切都是假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我们有了这种认识以后,就这样来修止、修观成为一种习惯,慢慢地变成我们的人生观,那么在日常生活里头就有慧眼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把「身心」再作一个细分。我们的身体为了了解外境是什么情况,所以又有眼根、耳根、鼻根、和舌根,而身体本身就是身根,再加上意念的思惟,总称「六根」(「根」是生长的意思,六根能对外界起分别,而生出烦恼)。眼耳鼻舌是附带在身根里头的,可是又各自负责特殊的功能。眼睛对形形色色,耳朵对种种声音,鼻子对不同的香,舌头对各种酸甜苦辣的味道,所以才要作这样的细分。

  在日常生活里头,大家都应该知道什么地方最会引起妄念?你们可能听过日本东照宫有著名的三只猴子的雕像:一只是掩住耳朵的,一只是遮住眼睛的,一只是封住嘴巴的。这就是在暗示我们不要乱说,不可乱听,不能乱看,因为眼睛、耳朵、嘴巴最容昜引起我们的妄想。

  了解「空中无色」以后,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就要懂得回光返照,观察「眼睛没有眼睛的自性,耳朵没有耳朵的自性,鼻子没有鼻子的自性」。一切都是随因缘假施设而变现出来,因缘灭时又消失无形。生的时候,并没有真实的眼睛、鼻子来;死了一切归于无形,也没有真的眼睛、耳朵、鼻子会跑到那里去。因此才说「无眼、无耳、无鼻、无色、无身、无意」。这个「无」是「无有自性」的意思。

  (11)无色声香味触法

  前面这一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告诉我们思考的方法,后面这一段「是故空中无色…」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里头要照这样子去观察。想到自己了,就知道无「色、受、想、行、识」的自性,无「眼、耳、鼻、舌、身、意」的自性,看到外境就知道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自性。无这个,无那个,都是在说身心和外境的体性是空的。

  「色、声、香、味、触」是根据「眼、耳、鼻、舌、身」对外境的认识功能,而对外境再作一个细分。我们对外境会有「五欲」,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些色声香味触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才会对它产生一种盲目的贪染、追求。

  譬如两物相击才能产生声音,当你听到声音时,这个声音已经随着音波的消散而消失无踪了,所以声音是缘起的,没有自性。味道也是透过舌头来分辨食物才能知道的,等舌头吞下食物以后,刚才的味觉就已经消失了,所以味道也是缘起的,没有自性。一切形形色色的物质虽然它的无常变化没有那么快,不是肉眼可以立刻察觉的,但它也是一直在磨损、老旧,逐渐失去昔日的光采。以此类推,外境的色声香味触都是随因缘而一直不断变化,都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要避免对外境起妄想、起贪欲,日常修行中就要「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知足心远离」。「密护于根门」的意思就是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让六根不要乱看、乱听、乱说,所以在生活上必须要持戒。八正道里头的「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持戒的意思。

  其次是对于自己没有的东西要能知足。看到人家有好的东西,像VCD、DVD之类的,你也不要羡慕,没有的话烦恼比较少啊!一切现成的设备,像图书馆里的书籍就已经够你用不完了,所以不要贪。所谓「心远离」就是不要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好福报。譬如看到几位同学们明天就要到香港了,自己不能去,你要想:「待在佛学院比较好啊!在佛学院比较踏实一点,东奔西跑很累的」。

  所以我们的心要远离,对外境才不容易起贪欲。并且要进一步修禅定,禅定有成就的话,还要依正知而住。「正知」就是一发现自己的心离开所缘境了,就立刻把它拉回来。「勤修寤瑜伽」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这是在睡觉之前练习「光明想」,观想眼前都是一片光明,让自己的心慢慢能够在睡觉时也保持清清楚楚。

  修禅定修到有定力以后,只要一起心动念自己就能马上察觉。所以当下就能判断这个念头是清净的、还是杂染的?这些想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些事当做、不当做?那种话可不可以讲?那种场所可不可以去?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都很清楚明白时,才有办法修「四正勤」。

  四正勤就是「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它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头好好的断恶修善。平常我们遇到外境的诱惑力太强时,自…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