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P3

  ..续本文上一页着情绪的好坏不同,同样接触到一样东西,所产生的欢喜与痛苦感受也会不同。所以感受没有一定,它会随心情的变化而有不同。

  「想」也是缘起的。由于接触而有感受,有感受以后再分析、归纳、综合,所以「想」也是无自性。「行」是一种决定性,根据前面的「想」,然后决定要采取什么行动。所以这种「行」也是无自性的,缘起的。而「识」就是身、口、意这些行为变成能量化的记忆力的累积,成为我们的心意识,所以记忆力也是无自性的。「受、想、行、识」都是无自性,所以不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简单的把它归纳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的)」,所以五蕴(身与心)都是空的。

  (4)度一切苦厄

  外面的人会说:「你们学佛的人很没有竞争力!这样的想法完全没有竞争力!」我要告诉各位,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观念,才能有办法,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

  为什么?因为唯有这样,你才不容易被打倒,一切的人我是非,荣辱毁誉都不为所动,不受影响。如果你是平平庸庸的,别人不会嫉妒你。如果你非常有才华、有能力,跟你有缘的人就会觉得你很了不起;跟你无缘的人,就会很讨厌你、想办法处处打击你、毁谤你。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这样子。

  所以,要嘛就做一个庸碌之才,绝对是没有人会嫉妒你、打压你的。如果你想努力、想要有成就,那么只要有佛法,你就可以不怕种种批评、打击、侮辱、毁谤、伤害,因为这些都是缘起的,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的,本来就没有实体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了解这个道理,你绝对是可以站得住,可以继续做下去,不怕别人的种种伤害,「有佛法就有办法」就是这样来的。

  各位,《般若心经》与人生是多么的密切啊!你如果说:「那样子太消极,太没有竞争力!」好啊!你积极,你要有竞争力,那么他骂你一句,你就骂他三句,然后他再找两个人来修理你,让你很苦恼。这样子你还能够自在吗?如果你以般若智慧来面对问题,就会觉得无所谓了。所以佛法是教我们用正确的人生观来引导我们的生活行为,这就叫修行。你说这样的人间佛教怎会没有竞争力?怎么会消极?

  (5)色不异空

  我们众生在迷的时候,都是希望追求一种永远不变的境界。「我」的定义是可以主宰的、可以自由自在的。但是世间从来没有固定过,一切事物都是关系条件的组合,不是人的意志力可以自由操纵。譬如婴儿只要呱呱坠地,就会每天逐渐长大、老化,没有一刻停止过。任何人都无法用意志力来让自己青春永驻、永远健康、聪明、行动敏捷,或是永远好运当头。因为我们无法永远留住青春、美好、幸福的那一刻,所以才会感受到世间是苦的。

  因此时常观「缘起」,慢慢的就会发现世间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就必然是苦的。既然是苦的,就一定是无我的,不是自由自在、快乐的。声闻的阿罗汉就是就是这样观缘起、观无常,逐步分析、观察,才知道是苦、是无我的,进而得到解脱。如经典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里的「见法」就是见到一切法的空性。

  菩萨智慧比较高一点,讲到缘起,就知道是空的。缘起法是物质(色)形成的原理,任何物质都是依因托缘而生的,因缘散掉时物质也跟着坏灭,因此色的当体就是空的。「色不异空」就是「物质与它的空性没有差别」的意思。菩萨在每个境界当下,就能直接观察到物质的空性。

  释迦牟尼佛能够证入涅槃,也是观察一切法(人、事、物)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体悟它是不真实的,所以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智慧所到之处,就可以透视一切事物的假相(外在的形相),认识整个宇宙是无自性(没有独立、永存、不变的特性)。所以佛以智慧为身,他的智慧叫做「法身」,他所观察的宇宙称为「法界」。

  (6)空不异色

  色(身体)的物质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所以它有稳定性、有凝聚性、有牵动性、有熟变性。地是固定性、稳定性的;水是组合性、凝聚性的;风会使身体动的,具有牵动性的;火是熟变性,能够使食物、水果转化成热能。

  宇宙万物也都具备这四种基本原素,所以地水火风不是独立的,都要互相依存,才能形成一个物质。物质分开了以后,就不成为一个个体,不成一个特性,不成一个功能了,所以我们把物质(身体或宇宙万物)叫做「四大皆空」。

  佛陀担心有些人害怕宇宙一切全都是空的,那怎么证悟?怎么解脱生死呢?这是外道所理解的「断灭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误解了「空」的本意。所以释迦牟尼佛再度强调:「你不要怀疑--色就是空;反过来说,空就是色。」

  前面跟你们说「色就是空」,这是透过缘起法的观察,知道物质的当体就是假相,所以是空的。虽然体性是空的,但是因缘存在的期间内,物质仍然是存在的,并没有消失。所以说「空就是色」,也就是空与物质的假相是没有差别的。

  对于物质的部份,佛陀就简单地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来说明。我们凡夫在心理上习惯放不下对物质的一切分别,例如好看、难看、精致、粗糙,很不容易看到物质的空性,但这却是宇宙的真理,所以佛陀再肯定一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7)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凡是缘起的,本质就是空的,必需靠关系条件才能成立的。你照这样子来思惟,就知道「受、想、行、识」这些精神体也是空的。我们精神体所有的感受,包括「喜受、乐受、苦受、忧受、舍受」,这种种的感受需不需要因缘啊?

  譬如你能够看到眼前这样东西,需要几个因缘?好多的因缘啊!首先你跟东西彼此之间要有距离,要有光线,而且东西还要在你的前面呢!接着我们的眼睛接触到东西以后,还要透过视觉神经(眼识)输送到我们的第六意识,让第六意识来判断这个东西好不好看?那么这个「好看」的感受,你说是不是要经过好几个因缘

   既然是要靠因缘才产生的,因缘一转变它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受」是不实在的,受跟空是没有差别的,这叫「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你现在也在「想」,「想」要不要因缘呢?你或许会说:「我们没有看,我们没有听,我们只是心里头在想」,以为这样就不需要因缘了。眼睛虽然没有看,但是心里为什么会想呢?因为我们的第八意识储存着多生多世以来的符号,不只是前生的,所以我们才有办法「想」。

  譬如你现在想:「我人虽然没有在拉达克,但是那里很美,我明年还想要再去!」你眼前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拉达克的景象,但因为你曾经去过,所以心里头就留下了这些符号、印象。这些符号可以自己一想再想,成为后面念头的「因」。所以这个「想」一定要靠因缘的。既然是靠因缘才能产生,所以就没有自性。这叫「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的意思是「决定」。你心里要采取一个决定「要去或是不要去」之前,一定先想了一些概念。所以「行」也是因缘法,随时会再改变的。例如我说:「你们两个都要去拉达克,那我也要去!」你说:「我给你十万元,你不要去,好吗?」「好!那我就不去。」所以这个「行」是很无常的,随时都会改变的。所以「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8)识的来源--十二因缘的「无明、爱、取」

  五蕴的「识」包含了第六、第七、第八意识,也就是我们精神体的主要作用。大家记不记得在「十二缘起」里有个「无明、行、识」,或者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十二缘起」里的「行」是指过去世的身、口、意行为;「识」则是指阿赖耶识,我们前生前世的身、口、意行为的符号通通储存在这个第八意识里。

  「名色」的意思是「物质与精神」,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它和第八「识」是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所以「识」与「名色」并不是前后的关系。名色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外界一直不断地「(接)触、(感)受」,所以接下来就有「爱、取、有」。

  这个「爱」就是意业--内心中一直不断在想,想可爱的境界,或者想你所喜爱的人、事、物…等等。这个「取」就是身体的行为--不管是肢体的动作(身业),或者是讲话的声音(口业)。身业、口业都会留下符号,这些符号会自动储存起来,形成了我们的第八意识,叫做「有」。如果今生我们死了,就是留下这个「有」,也就是未来的「识」。

  其实「十二缘起」不必讲得太麻烦,非要十二个通通都解释。单单讲这两个「爱、取」就够了,因为整个人类生命的主要作用就是爱、取。这些爱、取的行为所留下的符号都会揉合成一个「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八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仓库。我们每天造作的行为消失后,就留下这个大仓库,当我们投胎转世时,它就是下一个生命体的开始。

  「爱、取」的成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就叫做「无明」。基本上这「爱跟取」内在里有一种错误的执着,叫做「我痴」,也就是自以为有「我」这个实体;还有慢慢的肯定一种「实实在在有我」的「我见」。由于肯定有一个自我,所以深深的爱着,称为「我爱」。觉得自己总有强过他人的地方,所以事事都想要别人对我好一点,这就是「我慢」。这几个「我痴、我见、我爱、我慢」都是从思想上的错误而来,它的总名称叫做「无明」。

  所以生死轮回就是由这个「无明」作为主导因素。「无明」是思想上的错误,「爱、取」是行为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做下来了就成为「有」,所以这个「有」就综合了过去世的「无明」和「行」,全部都揉和在来生的「识」(大仓库)里头。以前的身口意行为就叫做「行」,现在的身口意行为就叫做「爱、取」。这样子大家了解吗?所以我们的「爱」里头,全部…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