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P3

  ..續本文上一頁著情緒的好壞不同,同樣接觸到一樣東西,所産生的歡喜與痛苦感受也會不同。所以感受沒有一定,它會隨心情的變化而有不同。

  「想」也是緣起的。由于接觸而有感受,有感受以後再分析、歸納、綜合,所以「想」也是無自性。「行」是一種決定性,根據前面的「想」,然後決定要采取什麼行動。所以這種「行」也是無自性的,緣起的。而「識」就是身、口、意這些行爲變成能量化的記憶力的累積,成爲我們的心意識,所以記憶力也是無自性的。「受、想、行、識」都是無自性,所以不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還有「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簡單的把它歸納成「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也是這樣子的)」,所以五蘊(身與心)都是空的。

  (4)度一切苦厄

  外面的人會說:「你們學佛的人很沒有競爭力!這樣的想法完全沒有競爭力!」我要告訴各位,如果你具備了這樣的觀念,才能有辦法,因爲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

  爲什麼?因爲唯有這樣,你才不容易被打倒,一切的人我是非,榮辱毀譽都不爲所動,不受影響。如果你是平平庸庸的,別人不會嫉妒你。如果你非常有才華、有能力,跟你有緣的人就會覺得你很了不起;跟你無緣的人,就會很討厭你、想辦法處處打擊你、毀謗你。這個世間本來就是這樣子。

  所以,要嘛就做一個庸碌之才,絕對是沒有人會嫉妒你、打壓你的。如果你想努力、想要有成就,那麼只要有佛法,你就可以不怕種種批評、打擊、侮辱、毀謗、傷害,因爲這些都是緣起的,都是無自性的,都是空的,本來就沒有實體的。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了解這個道理,你絕對是可以站得住,可以繼續做下去,不怕別人的種種傷害,「有佛法就有辦法」就是這樣來的。

  各位,《般若心經》與人生是多麼的密切啊!你如果說:「那樣子太消極,太沒有競爭力!」好啊!你積極,你要有競爭力,那麼他罵你一句,你就罵他叁句,然後他再找兩個人來修理你,讓你很苦惱。這樣子你還能夠自在嗎?如果你以般若智慧來面對問題,就會覺得無所謂了。所以佛法是教我們用正確的人生觀來引導我們的生活行爲,這就叫修行。你說這樣的人間佛教怎會沒有競爭力?怎麼會消極?

  (5)色不異空

  我們衆生在迷的時候,都是希望追求一種永遠不變的境界。「我」的定義是可以主宰的、可以自由自在的。但是世間從來沒有固定過,一切事物都是關系條件的組合,不是人的意志力可以自由操縱。譬如嬰兒只要呱呱墜地,就會每天逐漸長大、老化,沒有一刻停止過。任何人都無法用意志力來讓自己青春永駐、永遠健康、聰明、行動敏捷,或是永遠好運當頭。因爲我們無法永遠留住青春、美好、幸福的那一刻,所以才會感受到世間是苦的。

  因此時常觀「緣起」,慢慢的就會發現世間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就必然是苦的。既然是苦的,就一定是無我的,不是自由自在、快樂的。聲聞的阿羅漢就是就是這樣觀緣起、觀無常,逐步分析、觀察,才知道是苦、是無我的,進而得到解脫。如經典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裏的「見法」就是見到一切法的空性。

  菩薩智慧比較高一點,講到緣起,就知道是空的。緣起法是物質(色)形成的原理,任何物質都是依因托緣而生的,因緣散掉時物質也跟著壞滅,因此色的當體就是空的。「色不異空」就是「物質與它的空性沒有差別」的意思。菩薩在每個境界當下,就能直接觀察到物質的空性。

  釋迦牟尼佛能夠證入涅槃,也是觀察一切法(人、事、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體悟它是不真實的,所以見到一切法的空性。智慧所到之處,就可以透視一切事物的假相(外在的形相),認識整個宇宙是無自性(沒有獨立、永存、不變的特性)。所以佛以智慧爲身,他的智慧叫做「法身」,他所觀察的宇宙稱爲「法界」。

  (6)空不異色

  色(身體)的物質體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所以它有穩定性、有凝聚性、有牽動性、有熟變性。地是固定性、穩定性的;水是組合性、凝聚性的;風會使身體動的,具有牽動性的;火是熟變性,能夠使食物、水果轉化成熱能。

  宇宙萬物也都具備這四種基本原素,所以地水火風不是獨立的,都要互相依存,才能形成一個物質。物質分開了以後,就不成爲一個個體,不成一個特性,不成一個功能了,所以我們把物質(身體或宇宙萬物)叫做「四大皆空」。

  佛陀擔心有些人害怕宇宙一切全都是空的,那怎麼證悟?怎麼解脫生死呢?這是外道所理解的「斷滅空」,以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誤解了「空」的本意。所以釋迦牟尼佛再度強調:「你不要懷疑--色就是空;反過來說,空就是色。」

  前面跟你們說「色就是空」,這是透過緣起法的觀察,知道物質的當體就是假相,所以是空的。雖然體性是空的,但是因緣存在的期間內,物質仍然是存在的,並沒有消失。所以說「空就是色」,也就是空與物質的假相是沒有差別的。

  對于物質的部份,佛陀就簡單地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來說明。我們凡夫在心理上習慣放不下對物質的一切分別,例如好看、難看、精致、粗糙,很不容易看到物質的空性,但這卻是宇宙的真理,所以佛陀再肯定一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7)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凡是緣起的,本質就是空的,必需靠關系條件才能成立的。你照這樣子來思惟,就知道「受、想、行、識」這些精神體也是空的。我們精神體所有的感受,包括「喜受、樂受、苦受、憂受、舍受」,這種種的感受需不需要因緣啊?

  譬如你能夠看到眼前這樣東西,需要幾個因緣?好多的因緣啊!首先你跟東西彼此之間要有距離,要有光線,而且東西還要在你的前面呢!接著我們的眼睛接觸到東西以後,還要透過視覺神經(眼識)輸送到我們的第六意識,讓第六意識來判斷這個東西好不好看?那麼這個「好看」的感受,你說是不是要經過好幾個因緣

   既然是要靠因緣才産生的,因緣一轉變它就不存在了,所以說「受」是不實在的,受跟空是沒有差別的,這叫「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你現在也在「想」,「想」要不要因緣呢?你或許會說:「我們沒有看,我們沒有聽,我們只是心裏頭在想」,以爲這樣就不需要因緣了。眼睛雖然沒有看,但是心裏爲什麼會想呢?因爲我們的第八意識儲存著多生多世以來的符號,不只是前生的,所以我們才有辦法「想」。

  譬如你現在想:「我人雖然沒有在拉達克,但是那裏很美,我明年還想要再去!」你眼前沒有看到,也沒有聽到拉達克的景象,但因爲你曾經去過,所以心裏頭就留下了這些符號、印象。這些符號可以自己一想再想,成爲後面念頭的「因」。所以這個「想」一定要靠因緣的。既然是靠因緣才能産生,所以就沒有自性。這叫「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的意思是「決定」。你心裏要采取一個決定「要去或是不要去」之前,一定先想了一些概念。所以「行」也是因緣法,隨時會再改變的。例如我說:「你們兩個都要去拉達克,那我也要去!」你說:「我給你十萬元,你不要去,好嗎?」「好!那我就不去。」所以這個「行」是很無常的,隨時都會改變的。所以「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8)識的來源--十二因緣的「無明、愛、取」

  五蘊的「識」包含了第六、第七、第八意識,也就是我們精神體的主要作用。大家記不記得在「十二緣起」裏有個「無明、行、識」,或者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十二緣起」裏的「行」是指過去世的身、口、意行爲;「識」則是指阿賴耶識,我們前生前世的身、口、意行爲的符號通通儲存在這個第八意識裏。

  「名色」的意思是「物質與精神」,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它和第八「識」是同時存在、同時作用的,所以「識」與「名色」並不是前後的關系。名色的主要功能就是對外界一直不斷地「(接)觸、(感)受」,所以接下來就有「愛、取、有」。

  這個「愛」就是意業--內心中一直不斷在想,想可愛的境界,或者想你所喜愛的人、事、物…等等。這個「取」就是身體的行爲--不管是肢體的動作(身業),或者是講話的聲音(口業)。身業、口業都會留下符號,這些符號會自動儲存起來,形成了我們的第八意識,叫做「有」。如果今生我們死了,就是留下這個「有」,也就是未來的「識」。

  其實「十二緣起」不必講得太麻煩,非要十二個通通都解釋。單單講這兩個「愛、取」就夠了,因爲整個人類生命的主要作用就是愛、取。這些愛、取的行爲所留下的符號都會揉合成一個「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八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倉庫。我們每天造作的行爲消失後,就留下這個大倉庫,當我們投胎轉世時,它就是下一個生命體的開始。

  「愛、取」的成份用一個形容詞來說,就叫做「無明」。基本上這「愛跟取」內在裏有一種錯誤的執著,叫做「我癡」,也就是自以爲有「我」這個實體;還有慢慢的肯定一種「實實在在有我」的「我見」。由于肯定有一個自我,所以深深的愛著,稱爲「我愛」。覺得自己總有強過他人的地方,所以事事都想要別人對我好一點,這就是「我慢」。這幾個「我癡、我見、我愛、我慢」都是從思想上的錯誤而來,它的總名稱叫做「無明」。

  所以生死輪回就是由這個「無明」作爲主導因素。「無明」是思想上的錯誤,「愛、取」是行爲上的錯誤。這些錯誤做下來了就成爲「有」,所以這個「有」就綜合了過去世的「無明」和「行」,全部都揉和在來生的「識」(大倉庫)裏頭。以前的身口意行爲就叫做「行」,現在的身口意行爲就叫做「愛、取」。這樣子大家了解嗎?所以我們的「愛」裏頭,全部…

《禅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