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P4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無明,形成了一些沖動的、追取的、活躍的力量。那股沖動力量就是「情愛」,所以我們衆生又叫做「有情」。

  經典裏常常形容衆生是「無明所覆,愛結所系」。前者是說受到一種錯誤的思想所蒙蓋,所以真正的清淨智慧無法展現;後者是說這個愛像「打結」一樣,只要愛上一個東西,即使告訴你那個不能夠去拿,那個不能夠去吃,但是你愛的力量太強,無法抗拒這個吸引力。沒有辦法,只好做了再說,結果苦惱、後悔都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像被「結」綁住一樣,因此就展現出今生這種身體。生死就是這樣子來的。

  這裏要讓大家了解:「五蘊」的「受想行識」當中的識包含了前六識,也包含了我們生生世世所有的行爲、起心動念所留下來的痕迹。我們佛教心理學把後者叫做「第八意識」,釋迦牟尼佛把它籠統的叫做「心、意、識」。

  那麼你們就可以看出這個第八意識不是獨立的,它都是由我們每天不斷的累積念頭、累積行爲、累積談話以後所形成的一個大倉庫,所以它是靠因緣所生的。我們的心、意、識沒有實體,這叫「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阿賴耶識的情形很難令人理解,所以我再舉一個比喻讓你們更明白。你們說,以現在的物理學來看,這個電燈能夠一直亮著,是什麼原因?因爲發電廠一直不斷地供電!這個電是由無數億的電子組成,這些電子一個接著一個,你們說它們是不是粘在一起?

  以現在高科技的電子顯微鏡來看,可以看得出電子之間還是分離的。科學家很早以前就發現原子了,原子裏面有電子、質子、中子。從他們所畫出的原子圖,可以看出正電、負電彼此相吸,這個圖不曉得是把原子放大了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才看到的。

  所以眼前這個電是從發電廠一直不斷的供應而來的。它是由無數億的電子一粒一粒地緊密接著,所以看起來好象並沒有間斷。但縱使是接得那麼緊密,仍然還是有間斷的,你們相信不相信?要不然的話,電燈一打開就可以永遠亮著,光線就可以永遠固定在那邊了。電表爲什麼會走?就是因爲電子是有間斷的,所以需要不斷地供電。

  因緣的理論裏頭有一種叫做「等無間緣」,意思是這種緣「幾乎等于沒有間隔」。發電廠輸送電子時,每一粒電子之間幾乎等于沒有間隔。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像這樣,裏面的念頭多到幾乎等于沒有間隔,前面的念頭在將滅未滅之中,後面的念頭緊跟著就現起來了,所以幾乎等于沒有間隔。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識」也是空的。它是靠緣起産生的,是每一生每一世行爲累積下來的符號所組成的,所以「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經文裏簡單的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就是說受想行識也是如此。物質體是空,精神體也是空的,這樣子兩者皆空,所以叫做「五蘊皆空」。這樣子大家了解嗎?

  (9)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金剛經》中說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運用般若智慧來觀照世間,知道這一切都是空性,都是緣起的這種智慧,叫做「慧眼」。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論來修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要「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意思是不斷地照這樣來思惟。大乘菩薩這樣子深深思惟的結果,能夠「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是使現象界的這些假相消失在我們心中。

  譬如你們現在在聽課,忽然間想到自己的家鄉:「不知道現在媽媽在做什麼?不知道那邊現在是什麼情況?以前那個小孩現在不曉得有多大?…」人雖然坐在這裏,心裏卻一股勁兒的在回想、懷念,所以眼前的整個景像就消失掉了,只剩下腦海裏頭的境界。

  我也常舉例說:「當你正在看書時,忽然想到家鄉。眼睛直直地盯著書本不動,心裏卻想到家裏那些人啊、事的。對你來說,現前的書本在那個時候等于消失了一樣,整個腦海裏頭就只有『家裏』這個概念存在著。」

  同樣的,我們用觀照般若來觀察世間的一切相狀,特別是在打坐的時候做如是觀,觀、觀、觀,整個腦筋進入那種「涅槃寂靜」的空性當中,外境就消失了,真正的空性顯現出來了,這叫做「泯相顯性」。顯現出來的是什麼樣子?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世間一切人、事、物的形成 、生起、消失、好壞、善惡、多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所以是不真實的,是假相的,是虛妄的,是空的)。

  所以佛陀告訴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法的空性叫做「諸法空相」,修行人用觀照般若不斷的觀察,在禅定中你的整個腦海會慢慢地進入那種空性的智慧境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樣子就可以進入涅槃了。「涅槃」的意思就是沒有生滅、沒有垢淨、沒有增減,沒有來去。

  (10)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

  在這個時候因爲外相消失了,所以說「是故空中無色」。在空性裏頭不執著現象界的種種差別,所以菩薩「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經典裏有時候形容「般若如大火聚,萬物撄之則燎,觸之則傷」。爲什麼叫做大火聚?

  火聚是比喻智慧的意思。猛焰的大火能燒掉一切物質;甚深的智慧也能消滅一切煩惱。所有物質體、所有有爲法在遇到般若智慧時,整個世間的森羅萬象在菩薩心中全部都消失掉,只剩下空性的原理而已。所以說「是故空中無色」,或者說菩薩的慧眼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見一切都是無所見。

  所以在空性裏頭看世間一切都是假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我們有了這種認識以後,就這樣來修止、修觀成爲一種習慣,慢慢地變成我們的人生觀,那麼在日常生活裏頭就有慧眼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把「身心」再作一個細分。我們的身體爲了了解外境是什麼情況,所以又有眼根、耳根、鼻根、和舌根,而身體本身就是身根,再加上意念的思惟,總稱「六根」(「根」是生長的意思,六根能對外界起分別,而生出煩惱)。眼耳鼻舌是附帶在身根裏頭的,可是又各自負責特殊的功能。眼睛對形形色色,耳朵對種種聲音,鼻子對不同的香,舌頭對各種酸甜苦辣的味道,所以才要作這樣的細分。

  在日常生活裏頭,大家都應該知道什麼地方最會引起妄念?你們可能聽過日本東照宮有著名的叁只猴子的雕像:一只是掩住耳朵的,一只是遮住眼睛的,一只是封住嘴巴的。這就是在暗示我們不要亂說,不可亂聽,不能亂看,因爲眼睛、耳朵、嘴巴最容昜引起我們的妄想。

  了解「空中無色」以後,當我們接觸外境時就要懂得回光返照,觀察「眼睛沒有眼睛的自性,耳朵沒有耳朵的自性,鼻子沒有鼻子的自性」。一切都是隨因緣假施設而變現出來,因緣滅時又消失無形。生的時候,並沒有真實的眼睛、鼻子來;死了一切歸于無形,也沒有真的眼睛、耳朵、鼻子會跑到那裏去。因此才說「無眼、無耳、無鼻、無色、無身、無意」。這個「無」是「無有自性」的意思。

  (11)無色聲香味觸法

  前面這一段「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是告訴我們思考的方法,後面這一段「是故空中無色…」是告訴我們日常生活裏頭要照這樣子去觀察。想到自己了,就知道無「色、受、想、行、識」的自性,無「眼、耳、鼻、舌、身、意」的自性,看到外境就知道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自性。無這個,無那個,都是在說身心和外境的體性是空的。

  「色、聲、香、味、觸」是根據「眼、耳、鼻、舌、身」對外境的認識功能,而對外境再作一個細分。我們對外境會有「五欲」,就是因爲不知道這些色聲香味觸都是緣起的,無自性的,才會對它産生一種盲目的貪染、追求。

  譬如兩物相擊才能産生聲音,當你聽到聲音時,這個聲音已經隨著音波的消散而消失無蹤了,所以聲音是緣起的,沒有自性。味道也是透過舌頭來分辨食物才能知道的,等舌頭吞下食物以後,剛才的味覺就已經消失了,所以味道也是緣起的,沒有自性。一切形形色色的物質雖然它的無常變化沒有那麼快,不是肉眼可以立刻察覺的,但它也是一直在磨損、老舊,逐漸失去昔日的光采。以此類推,外境的色聲香味觸都是隨因緣而一直不斷變化,都是沒有自性的。

  我們要避免對外境起妄想、起貪欲,日常修行中就要「密護于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知足心遠離」。「密護于根門」的意思就是要好好保護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讓六根不要亂看、亂聽、亂說,所以在生活上必須要持戒。八正道裏頭的「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持戒的意思。

  其次是對于自己沒有的東西要能知足。看到人家有好的東西,像VCD、DVD之類的,你也不要羨慕,沒有的話煩惱比較少啊!一切現成的設備,像圖書館裏的書籍就已經夠你用不完了,所以不要貪。所謂「心遠離」就是不要羨慕別人的好運氣、好福報。譬如看到幾位同學們明天就要到香港了,自己不能去,你要想:「待在佛學院比較好啊!在佛學院比較踏實一點,東奔西跑很累的」。

  所以我們的心要遠離,對外境才不容易起貪欲。並且要進一步修禅定,禅定有成就的話,還要依正知而住。「正知」就是一發現自己的心離開所緣境了,就立刻把它拉回來。「勤修寤瑜伽」也是修禅定的一種方法,這是在睡覺之前練習「光明想」,觀想眼前都是一片光明,讓自己的心慢慢能夠在睡覺時也保持清清楚楚。

  修禅定修到有定力以後,只要一起心動念自己就能馬上察覺。所以當下就能判斷這個念頭是清淨的、還是雜染的?這些想法是善的、還是惡的?這些事當做、不當做?那種話可不可以講?那種場所可不可以去?對自己的起心動念都很清楚明白時,才有辦法修「四正勤」。

  四正勤就是「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它的意思就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頭好好的斷惡修善。平常我們遇到外境的誘惑力太強時,自…

《禅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