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P2

  ..续本文上一页「流行」的意思。我们一般都会说:「现在流行什么衣服、什么发型」?其实政治、经济、乃至整个宇宙、包括地球的运转在内,都是一种流行。有了智慧之后,一听到「诸行」,你就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化的过程里。

  在这变迁当中,没有什么事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特别是权力、欲望,就能够慢慢的看淡,放下。因为就算你很热衷地追求权力,等你追求到了,没多久又有变化,又换上别人来做了。可惜我们凡夫就是这样愚痴,以为:「就算是一任,那怕只有三年、四年,我也甘愿!」凡夫只知道执着,他没有想到时间是很快速的,顶多给你做个六年、做个十年、做个几年,权力必定要消失的。

  慈惠法师常常讲危机意识。你若明白的话,真正的危机意识就是佛教里头的无常观,它还包括「无我」的思想。要跟大家强调的是,中国佛教徒大部份都会认为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太消极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3)诸法无我

  刚才说缘起法的定义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此生」跟「此有」中,就含有「因」跟「缘」的作用,也就是含有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纵然材料和成果是一样的,不同的运作过程也会改变这个结果。譬如纯金可以打造成一个戒指,或一个耳环。纵然纯金与戒指、耳环的质料是一样的,但是还有提炼它的火,使它软化的温度。不同的技术过程,打造出来的戒指、耳环就不一样,所以说每一样事物都是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所形成。

  「诸法无我」的「我」在这里不是指「你我他」的我,而是指「独立性」的意思,但是独立才不会受人牵制。我们一个人受人牵制时,就会感到不自由。要你哭、要你笑、要你怎样你都要服从,因为你是受他牵制的!那么独立的就可以不受牵制、不受影响,本来就这样,永远都是这样。所以「独立的」可以说就是「自在」的意思,没有独立的就不能自在。

  能够独立,又能够支配别人,我们一般就把他称为国王。国王的权力可大了,不但能够作主,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且要怎样就怎么样。像秦始皇,他虽然派人去寻找长生不死的药,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开始建造坟墓。他那个坟墓不是死后才造的,而是在生前就开始打造。你看他又要找长生不老的药,又要建坟墓!可见就算是国王,在面临生死大事时也是没有办法自主的。

  从这样「此有故彼有」的因果定律下,大家思考一下,没有一样事情可以独立的。就连我们的身、心也是互相牵绊,不能单独作用。所以当我们精神萎糜的时候,纵然很健康也是很懒得动;就算我们的身体有时候很不好,纵然情绪很高昂,也是走不了。这就是精神跟物质互相牵制的结果,做不了主的。到了生病时,特别是癌症那一类的绝症,虽然还没死,但肉体不肯听话啊!这要怎么办呢?

  所以人生在面对这两种关系时,是无我的,不能自主的。在之前我为什么要说:「不要把无常跟无我看得太消极、太悲观」?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透过缘起法则来观察世间的种种相,不管是有生命、没有生命的,有心意识、没有心意识的,都是在这样辗转相依相靠的关系下一直在向前推进,在起变化,在告诉我们世间是没有固定样子的。他的目的就是要指出世间的真相「因缘法、缘起法」--任何一样东西都没有固定的。他是要我们正确的认识世间,所以这并不是积极或消极的理论,而是世间的真实相。

  所以我们不要说:「哎哟!一天到晚说无常、无我实在太消极」!这世间本来就是无我的、没有独立体的,唯有这样子观察,你才会随缘自在啊!不这样子观察,你怎么能自在呢?这种是很自然、很直接的思考。我们要把观念改变成这样子。

  在生活里头,当你看到任何一样东西,觉得确实好看时,在世间法来说,你不能否定每样东西有好坏之分。一一比较下,确实有些比较精致,有些比较粗糙;有些比较好看,有些比较不好看。这种世俗的假相,我们不能否认它。

  只是当你被那种「好看、精致、功能殊胜」的外表所吸引时,要马上返观内照,在心中观察:「那是假的、那是不真实的。因缘一变,就不再那么好看,那么好用了!」否则等你离开现场,心里就会进一步怀念,想了又想,那种情况就叫做「爱」。什么是「爱」?就是当你接触了某一个东西,某一个境界,某一个人以后,心里就深深的染着它,无法自拔。从此以后走路、吃饭、睡觉,老是想着它,眼睛张开来就想,一有空闲就想,这一种心里状况就叫做「爱」。

  心里有爱染,基本上是因为有「我」(五蕴)这个观念才衍伸的,所以在生活里头必须经常观察诸行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无法独立、自主)的。这样子观察,你才不会被外境所迷惑。你以为是真实的,其实并不是对象真实,而是从我们内心里自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五蕴),然后才接着有一个「外境」可得!我们不是常常听到禅宗一些祖师讲的话吗?「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百花丛林过,片叶不沾身」。这些是要具有般若智慧才能有这样的心境。

  (4)涅槃寂静

  要培养正见,就要依照缘起法则、因果法则来解释、分析这个世间。分析以后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一切都是在变迁的过程当中,确实是如此地无常。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思考,让它慢慢成为你的观念。这样子深刻地理解缘起法所得到的智慧,以及慢慢培养出来的人生观,最后就有办法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观察中肯定一切事物是没有实体的,是空的。

  所以「无常」的当下就是空性的,「无我」的当下也是空性的,因此这世间是空性的。就算是地球本身虽然是长久的存在着,但是它仍然不断在运转,从无限的时空来看,它还是有毁坏、消失的一天,所以它还是一种假相。

  所以在缘起法的观察中,让我们透视出一切事物本身就是个假相。在这种虚幻的假相之下,透视到它的体性是空的。当我们能透视出世间一切并没有真实的生灭、来去、垢净、增减时,就用「涅槃寂静」来形容世间的真实相。从事相上来看,世间法都是无常的、变异的、缘起的,所以又叫做「有为法」。从体性、本质来看,世间法是空性的、无我的、没有真实的生灭、来去,所以又叫作「无为法」。因此空性是不离世间而成立的。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结论,我们一般都叫做「三法印」。大部份的人都会这样说:「哦!三法印呀!你讲的内容如果符合三法印,那就是佛法了。」这样讲虽然没有错,但是这种说法太简单了,怎么能够解脱呢?

  10-3经文的意义

  (1)观自在菩萨

  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以般若的智慧来处理事情,那你心中就不会紧张、不会担心、罣碍,也就没有恐怖,也没有那种颠倒梦想。这样的生活就叫做自在,所以《般若心经》是要我们得到一个自在的人生。它的第一句话「观自在」的意思,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人叫做观自在菩萨,而是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到观自在。

  这个「观」就是思考、观察。外面的境界、东西如果是你很喜爱的,你要马上返观内照:「它是真实的吗?」要用佛法来思考、观察:「它是因缘和合才成为这样子的,再过一段时间就会起变化,会消失的」,所以你不必太贪恋它。

  心里既然存着「不必贪恋」的念头,那么人家愿意给你当然很好,不给你也无所谓,你也不用太在意。「无所谓」就是一种自在,这种生活态度就叫做「随缘」。但是要随缘,你就必须要「观自在」,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可以先检查一下,你想要追求的那样东西,关系条件够吗?因缘具足吗?不具足那就算了,不必勉强追求那个「果」了。因缘具足时就随顺这个好因缘吧,但也不用太贪爱,因为它还会消失的!所以《般若心经》里光只是这几句话,你就知道跟我们人生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啊!

  (2)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那么,菩萨是很直截了当地,依照缘起法来深刻观察世间,而体会出它的空性,这叫做「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缘起的字面意思是「依因托缘而起」--依主要的「因」,加上次要的「缘」(此有),而生起这个果(故彼有)。所以世间的人、事、物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缘才能形成。依照这样的因果定律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闻到的,有光靠自己就能独立存在的个体吗?没有嘛!都是依因托缘而成立的,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佛法把它叫做「无自性」,又叫做「空」。

  「自性」就是能够自己生自己,可以自己单独成立,自己单独存在,所以可以永远不变。符合了「自生、自成、自有、永远不变、永久有、实在有」的条件,我们才叫做「有自性」。那我们现在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无自性」,都叫「有为法」,是因为都需要依因托缘,靠关系条件才能成立的。不需要靠关系条件而成立,永远不变的叫做「无为法」,所以「空性」和「涅槃」都是无为法。

  这样子介绍到这里,不晓得你们是否能清楚了解到:「凡是世间的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自己生的,没有真实的,没有固定的」?世间的真实相就是这样。这跟态度消极或积极是不相干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把世间的真理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就是说:从此以后就用这样的理念来看世间:「凡是所看到的都是假的」。

  (3)照见五蕴皆空

  「中道」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换句话说,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空性」就是在物质的当体去了解它的「无实在性、无独立性、无永存性」。你开悟了这个,就能明白「色」(身体)的当体就是「空」,色跟空并没有差别。所以《心经》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来表示它的中道立场。

  「受、想、行、识」也是这样,随因缘而生的。「受」一定是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时,同时产生的一种感觉。所以它是缘起的,不是自己本来就有这样的感受。随…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