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流行」的意思。我們一般都會說:「現在流行什麼衣服、什麼發型」?其實政治、經濟、乃至整個宇宙、包括地球的運轉在內,都是一種流行。有了智慧之後,一聽到「諸行」,你就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處在變化的過程裏。
在這變遷當中,沒有什麼事是固定的。所以我們對于世間的一切,特別是權力、欲望,就能夠慢慢的看淡,放下。因爲就算你很熱衷地追求權力,等你追求到了,沒多久又有變化,又換上別人來做了。可惜我們凡夫就是這樣愚癡,以爲:「就算是一任,那怕只有叁年、四年,我也甘願!」凡夫只知道執著,他沒有想到時間是很快速的,頂多給你做個六年、做個十年、做個幾年,權力必定要消失的。
慈惠法師常常講危機意識。你若明白的話,真正的危機意識就是佛教裏頭的無常觀,它還包括「無我」的思想。要跟大家強調的是,中國佛教徒大部份都會認爲這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太消極了,這是很大的錯誤。
(3)諸法無我
剛才說緣起法的定義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在「此生」跟「此有」中,就含有「因」跟「緣」的作用,也就是含有兩個以上的關系條件。縱然材料和成果是一樣的,不同的運作過程也會改變這個結果。譬如純金可以打造成一個戒指,或一個耳環。縱然純金與戒指、耳環的質料是一樣的,但是還有提煉它的火,使它軟化的溫度。不同的技術過程,打造出來的戒指、耳環就不一樣,所以說每一樣事物都是兩個以上的關系條件所形成。
「諸法無我」的「我」在這裏不是指「你我他」的我,而是指「獨立性」的意思,但是獨立才不會受人牽製。我們一個人受人牽製時,就會感到不自由。要你哭、要你笑、要你怎樣你都要服從,因爲你是受他牽製的!那麼獨立的就可以不受牽製、不受影響,本來就這樣,永遠都是這樣。所以「獨立的」可以說就是「自在」的意思,沒有獨立的就不能自在。
能夠獨立,又能夠支配別人,我們一般就把他稱爲國王。國王的權力可大了,不但能夠作主,生殺大權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且要怎樣就怎麼樣。像秦始皇,他雖然派人去尋找長生不死的藥,但是另一方面卻又開始建造墳墓。他那個墳墓不是死後才造的,而是在生前就開始打造。你看他又要找長生不老的藥,又要建墳墓!可見就算是國王,在面臨生死大事時也是沒有辦法自主的。
從這樣「此有故彼有」的因果定律下,大家思考一下,沒有一樣事情可以獨立的。就連我們的身、心也是互相牽絆,不能單獨作用。所以當我們精神萎糜的時候,縱然很健康也是很懶得動;就算我們的身體有時候很不好,縱然情緒很高昂,也是走不了。這就是精神跟物質互相牽製的結果,做不了主的。到了生病時,特別是癌症那一類的絕症,雖然還沒死,但肉體不肯聽話啊!這要怎麼辦呢?
所以人生在面對這兩種關系時,是無我的,不能自主的。在之前我爲什麼要說:「不要把無常跟無我看得太消極、太悲觀」?因爲這是釋迦牟尼佛透過緣起法則來觀察世間的種種相,不管是有生命、沒有生命的,有心意識、沒有心意識的,都是在這樣輾轉相依相靠的關系下一直在向前推進,在起變化,在告訴我們世間是沒有固定樣子的。他的目的就是要指出世間的真相「因緣法、緣起法」--任何一樣東西都沒有固定的。他是要我們正確的認識世間,所以這並不是積極或消極的理論,而是世間的真實相。
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喲!一天到晚說無常、無我實在太消極」!這世間本來就是無我的、沒有獨立體的,唯有這樣子觀察,你才會隨緣自在啊!不這樣子觀察,你怎麼能自在呢?這種是很自然、很直接的思考。我們要把觀念改變成這樣子。
在生活裏頭,當你看到任何一樣東西,覺得確實好看時,在世間法來說,你不能否定每樣東西有好壞之分。一一比較下,確實有些比較精致,有些比較粗糙;有些比較好看,有些比較不好看。這種世俗的假相,我們不能否認它。
只是當你被那種「好看、精致、功能殊勝」的外表所吸引時,要馬上返觀內照,在心中觀察:「那是假的、那是不真實的。因緣一變,就不再那麼好看,那麼好用了!」否則等你離開現場,心裏就會進一步懷念,想了又想,那種情況就叫做「愛」。什麼是「愛」?就是當你接觸了某一個東西,某一個境界,某一個人以後,心裏就深深的染著它,無法自拔。從此以後走路、吃飯、睡覺,老是想著它,眼睛張開來就想,一有空閑就想,這一種心裏狀況就叫做「愛」。
心裏有愛染,基本上是因爲有「我」(五蘊)這個觀念才衍伸的,所以在生活裏頭必須經常觀察諸行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無法獨立、自主)的。這樣子觀察,你才不會被外境所迷惑。你以爲是真實的,其實並不是對象真實,而是從我們內心裏自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五蘊),然後才接著有一個「外境」可得!我們不是常常聽到禅宗一些祖師講的話嗎?「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這些是要具有般若智慧才能有這樣的心境。
(4)涅槃寂靜
要培養正見,就要依照緣起法則、因果法則來解釋、分析這個世間。分析以後讓我們確實感受到一切都是在變遷的過程當中,確實是如此地無常。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思考,讓它慢慢成爲你的觀念。這樣子深刻地理解緣起法所得到的智慧,以及慢慢培養出來的人生觀,最後就有辦法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觀察中肯定一切事物是沒有實體的,是空的。
所以「無常」的當下就是空性的,「無我」的當下也是空性的,因此這世間是空性的。就算是地球本身雖然是長久的存在著,但是它仍然不斷在運轉,從無限的時空來看,它還是有毀壞、消失的一天,所以它還是一種假相。
所以在緣起法的觀察中,讓我們透視出一切事物本身就是個假相。在這種虛幻的假相之下,透視到它的體性是空的。當我們能透視出世間一切並沒有真實的生滅、來去、垢淨、增減時,就用「涅槃寂靜」來形容世間的真實相。從事相上來看,世間法都是無常的、變異的、緣起的,所以又叫做「有爲法」。從體性、本質來看,世間法是空性的、無我的、沒有真實的生滅、來去,所以又叫作「無爲法」。因此空性是不離世間而成立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叁個結論,我們一般都叫做「叁法印」。大部份的人都會這樣說:「哦!叁法印呀!你講的內容如果符合叁法印,那就是佛法了。」這樣講雖然沒有錯,但是這種說法太簡單了,怎麼能夠解脫呢?
10-3經文的意義
(1)觀自在菩薩
我們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夠以般若的智慧來處理事情,那你心中就不會緊張、不會擔心、罣礙,也就沒有恐怖,也沒有那種顛倒夢想。這樣的生活就叫做自在,所以《般若心經》是要我們得到一個自在的人生。它的第一句話「觀自在」的意思,並不是說另外有一個人叫做觀自在菩薩,而是要我們每一個人做到觀自在。
這個「觀」就是思考、觀察。外面的境界、東西如果是你很喜愛的,你要馬上返觀內照:「它是真實的嗎?」要用佛法來思考、觀察:「它是因緣和合才成爲這樣子的,再過一段時間就會起變化,會消失的」,所以你不必太貪戀它。
心裏既然存著「不必貪戀」的念頭,那麼人家願意給你當然很好,不給你也無所謂,你也不用太在意。「無所謂」就是一種自在,這種生活態度就叫做「隨緣」。但是要隨緣,你就必須要「觀自在」,知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可以先檢查一下,你想要追求的那樣東西,關系條件夠嗎?因緣具足嗎?不具足那就算了,不必勉強追求那個「果」了。因緣具足時就隨順這個好因緣吧,但也不用太貪愛,因爲它還會消失的!所以《般若心經》裏光只是這幾句話,你就知道跟我們人生的關系是多麼密切啊!
(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那麼,菩薩是很直截了當地,依照緣起法來深刻觀察世間,而體會出它的空性,這叫做「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緣起的字面意思是「依因托緣而起」--依主要的「因」,加上次要的「緣」(此有),而生起這個果(故彼有)。所以世間的人、事、物都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緣才能形成。依照這樣的因果定律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聞到的,有光靠自己就能獨立存在的個體嗎?沒有嘛!都是依因托緣而成立的,沒有實在、不變的體性,佛法把它叫做「無自性」,又叫做「空」。
「自性」就是能夠自己生自己,可以自己單獨成立,自己單獨存在,所以可以永遠不變。符合了「自生、自成、自有、永遠不變、永久有、實在有」的條件,我們才叫做「有自性」。那我們現在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無自性」,都叫「有爲法」,是因爲都需要依因托緣,靠關系條件才能成立的。不需要靠關系條件而成立,永遠不變的叫做「無爲法」,所以「空性」和「涅槃」都是無爲法。
這樣子介紹到這裏,不曉得你們是否能清楚了解到:「凡是世間的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自己生的,沒有真實的,沒有固定的」?世間的真實相就是這樣。這跟態度消極或積極是不相幹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把世間的真理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是說:從此以後就用這樣的理念來看世間:「凡是所看到的都是假的」。
(3)照見五蘊皆空
「中道」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換句話說,不偏于物質,也不偏于精神。「空性」就是在物質的當體去了解它的「無實在性、無獨立性、無永存性」。你開悟了這個,就能明白「色」(身體)的當體就是「空」,色跟空並沒有差別。所以《心經》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來表示它的中道立場。
「受、想、行、識」也是這樣,隨因緣而生的。「受」一定是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時,同時産生的一種感覺。所以它是緣起的,不是自己本來就有這樣的感受。隨…
《禅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