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在中国是最普遍的经典。在所有经典里头,可以说《般若心经》所讲的智慧最为精要。因为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多个字,但是里面所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的确已经是很完备了。
我们中国佛教徒在做早晚课诵时,都会诵一诵《般若心经》。遇到法会要超度亡灵时,也会念一卷《般若心经》,然后回向给他们往生西方净土。但是极少人知道这《般若心经》是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无价之宝。它的目的是要解除我们心灵的苦闷,去除一些罣碍、担心,使我们每天能过着自在的生活。
《般若心经》和《金刚经》都是教我们要看破、放下的,因此「空」的思想就很浓厚。当然,为大人菩萨所讲的《八大人觉经》里面,无常的思想就更加浓厚了。这部经的字数也许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多吧,但里头提到「生死」这个词就有六、七次!其它如「无常」啦、「国土危脆」啦,都是告诉我们:菩萨在日常生活里头要时时观无常、无我、苦、空。我们要学习人间的佛教,就要特别重视这种智慧的修习。当然我们都说大乘的菩萨是讲究福慧双修的,但是要做到福慧双修,得先在智慧上培养一个正确的理念才行。
10-1般若心经的宗旨
这部《心经》的宗旨就是要我们离苦得乐。所谓「离苦」即是经文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得乐」即是「观自在」。修行的关键在于破除我执,也就是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1)为何要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世间本来是很苦、很苦的一个世间,有各种各种的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这些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错误的执着,以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的存在。所以要离苦得乐,就必须先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够消除我们人生的种种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而且以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也才能真正没有恐怖。
(2)何谓颠倒、梦想、恐怖
为什么远离颠倒梦想以后,就没有恐怖?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平常都有些什么恐怖、害怕?一般人不管是已经在工作,或者还在求学,常常都会罣碍未来的事情,害怕自己的前途不乐观,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害怕自己想要的得不到…等等。
《金刚经》为什么讲「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世间的因缘很难讲、很难解释。未来的事情随时都会变的,没有一件事绝对是这样子的。既然还没有到的事情没有办法预料,我们不要动不动就为自己的未来在那里打算、计算。眼前我们只要注意自己,把握当下就好了。
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这些害怕每天都存在我们的心里头,让我们一直在担心、罣碍。如果分析这些担心、罣碍的来源,不外是从「我执」产生的。所以必须要有般若的智慧,才能够远离这些担心、罣碍,才会没有恐怖。
那么,什么叫做颠倒、梦想呢?颠倒、梦想就是一种「戏论」相--本来是不真实的,我们却都认为是真实的!譬如你心里头常常会出现一些妄念,不管是怀念以前的事情,或是偶而想起好朋友、女朋友,乃至一些你很喜爱的境界。只要一想起来,就会随着心里那个境界一直深入地幻想下去。
这些幻想不但不真实,而且也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才说那是一种「颠倒」,或是一种「梦想」。可是我们每个人确实常常在心中浮现的那个幻境里头不断地妄想,所以才把它叫作「戏论」。我们会继续幻想的原因,就是由于内心里存在着一个「我」的概念,觉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我」,所以才会生起一些颠倒梦想。如果以般若智慧来破除我执,就能远离这些颠倒梦想。
(3)离苦得乐的境界--观自在
无有恐怖的心境就是般若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我们有时候得不到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种种状况,心里就会很苦恼,很害怕,这是因为「我」很想要得到那个东西的关系。
如果你想要没有恐怖的话,你一定要观想,观想般若。而且这个不是泛泛之谈,是要很深刻的去思考,思考世间的一切确实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真实的,一切都是假相的。这样不断的观察,直到破除了一切法执(对世间万物的执着),破了自我的我执,才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头不为外境所迷惑,这种思考就叫作「观照般若」。
现在有了这个观照的智慧,日常的生活就要经常深深的思考「世间一切都是假相」,凡是遇到境界就是这样子处理,这种修行方式就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你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当你遇到喜爱的、厌恶的、担心的、罣碍的境界现前时,你就会利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处理它,放下这个烦恼。
要体会「世间一切都是假相」,首先得思考「我」这个概念到底实不实在?这个「我」其实是一个假相,它是五蕴(身体、感受、概念、行为、意识)和合而成的。只要其中一项因素改变了,现在的「我」就跟前一刻的「我」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我」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都在受环境影响的,眼前的「我」只是一个暂时的假相,所以说它是空的。
我们因为以前觉得五蕴都不空,觉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完全不变的「我」,所以一直担心「我」想要的都得不到。就算「我」已经得到的,更担心会失去这些好因缘。因此我们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关键就在于「照见五蕴皆空」。
10-2何谓般若
佛法里头讲的般若,又分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阶段。你们有没有听过:「对世间的欲望淡薄一分,道念就增长一分」?这句话你能够了解,对世间就能够看透、看开了。要做到这样,你起码要达到「闻所成慧」的阶段,也就是对缘起法、三法印先有正确的认识才行。
「思所成慧」我们中国人比较少用到,所以比较不容易自在。你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一定要用到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在八正道里叫做「正思惟」,也就是依照我们所学的佛法理念,去思考世间的真实样子。在日常的生活里头,对于现象界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这样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它确实是无常的、无我的、是符合因果定律的。这样子逐渐构成我们的人生观,就叫做正见。等到禅定能够修到入定,在定中体悟三法印的道理,那时才叫作「修所成慧」。
大家以后出去弘法,教到八正道时,不要那么单的说:「八正道啊!正见就是人生正确的观念,正思惟就是人生正确的思想。」那么简单哦?佛法有那么简单吗?八正道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耶!如果你是那样教信徒,三大阿僧祗劫都不会开悟的。
(1)缘起的定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这个「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你若明白的话,这个智慧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见。大乘菩萨的智慧比较高,看到每样东西的时候,能够直接观察到它的空性,知道它是关系、因缘和合的,没有固定不变的体性,当体就是空的,所以菩萨的正见是空性。菩萨跟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的正见是从深刻地认识缘起法而开悟的,所以阿罗汉的正见是缘起法。
缘起的定义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生」是「现起、冒出来」的意思,所以「此生故彼生」的意思就是「因」和「缘」现起来时(此生),这个「结果」就会生出来了(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意思是「因和缘」已经存在了(此有),那么「果」就会跟着存在(故彼有)。前一句是强调「果」生出来的那一瞬间;后一句则强调「果」生出来以后的存在状态。
每一样事情都有它的因和缘;每一个因和缘,它的前面一定又有它的因和缘。往后,即便是坏掉,它里头的零件各自坏掉,它还会继续往后发展。不管是构成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或者其它情况,反正都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发展下去。观察缘起法以后,我们会发现世间是无常的,一切是无我的,每一样的东西当下是涅槃寂静的。用这种智慧来观察世间,就叫做「空观」。
譬如桌上这个闹钟是一个结果(故彼有),里面的这些干电池、螺丝、塑料盒子等等,所有零件都是因和缘(此有)。再从每个零件来看,它本身又是一个果,有它自己的形成原因。譬如这个塑料盒子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有塑料的原料和模子(此有)。有那些条件,所以这些壳子就有了(故彼有)。
塑料材料也是一个果(故彼有),因为它是从化学工厂、炼油工厂被炼出来的(此有)。继续追溯上去,每个材料一定是要「此有故彼有」的。例如有了石油,才能提炼出塑料制品、颜料、或柏油路的材料。所以每一样产品都是在生产过程不断变迁之下形成的。
有了现在这个「果」以后,跟周边的其它成分合在一起,又成为一个新的产品。这个新产品再跟周边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又成为下一个新产品。这样子持续不断,就是依照「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在演变。
以我们人来说,由于父母的结合,再加上我们的前生—「阿赖耶识」的投胎,而形成了一个新生命。母亲和父亲只是提供一个物质(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还要我们的神识去跟这个物质结合才行。从此呢,母亲要喝水、吃东西、呼吸、供应养份(此有),受精卵才会慢慢长大成形(故彼有),一直到诞生为止。
婴儿出生后,还是依着「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例如吃奶、换尿布、…才能继续生存。从出生到死为止,身体都不断在变化。等到死时,我们就说「此无故彼无」。没有呼吸,没有温度,身体就会开始烂掉。所以我们仔细思考世间一切事情,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按照因果的定律在变化。
(2)诸行无常
了解因果的定律以后,大家有没有比较清楚的发现--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固定的?因为它都是不断地向前推进,一直在变迁,所以是一种过程。佛法就把这种状况叫做「诸行」,也就是…
《禅定与智慧 10 解脱的生活─《心经》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