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在中國是最普遍的經典。在所有經典裏頭,可以說《般若心經》所講的智慧最爲精要。因爲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兩百多個字,但是裏面所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的確已經是很完備了。
我們中國佛教徒在做早晚課誦時,都會誦一誦《般若心經》。遇到法會要超度亡靈時,也會念一卷《般若心經》,然後回向給他們往生西方淨土。但是極少人知道這《般若心經》是我們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無價之寶。它的目的是要解除我們心靈的苦悶,去除一些罣礙、擔心,使我們每天能過著自在的生活。
《般若心經》和《金剛經》都是教我們要看破、放下的,因此「空」的思想就很濃厚。當然,爲大人菩薩所講的《八大人覺經》裏面,無常的思想就更加濃厚了。這部經的字數也許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多吧,但裏頭提到「生死」這個詞就有六、七次!其它如「無常」啦、「國土危脆」啦,都是告訴我們:菩薩在日常生活裏頭要時時觀無常、無我、苦、空。我們要學習人間的佛教,就要特別重視這種智慧的修習。當然我們都說大乘的菩薩是講究福慧雙修的,但是要做到福慧雙修,得先在智慧上培養一個正確的理念才行。
10-1般若心經的宗旨
這部《心經》的宗旨就是要我們離苦得樂。所謂「離苦」即是經文的「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得樂」即是「觀自在」。修行的關鍵在于破除我執,也就是經中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
(1)爲何要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世間本來是很苦、很苦的一個世間,有各種各種的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等。這些痛苦就是因爲我們在思想上有了一個錯誤的執著,以爲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的存在。所以要離苦得樂,就必須先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夠消除我們人生的種種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而且以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遠離顛倒夢想,也才能真正沒有恐怖。
(2)何謂顛倒、夢想、恐怖
爲什麼遠離顛倒夢想以後,就沒有恐怖?首先我們必須清楚自己平常都有些什麼恐怖、害怕?一般人不管是已經在工作,或者還在求學,常常都會罣礙未來的事情,害怕自己的前途不樂觀,害怕自己受到傷害,害怕自己想要的得不到…等等。
《金剛經》爲什麼講「未來心不可得」?因爲世間的因緣很難講、很難解釋。未來的事情隨時都會變的,沒有一件事絕對是這樣子的。既然還沒有到的事情沒有辦法預料,我們不要動不動就爲自己的未來在那裏打算、計算。眼前我們只要注意自己,把握當下就好了。
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未來心不可得」,所以這些害怕每天都存在我們的心裏頭,讓我們一直在擔心、罣礙。如果分析這些擔心、罣礙的來源,不外是從「我執」産生的。所以必須要有般若的智慧,才能夠遠離這些擔心、罣礙,才會沒有恐怖。
那麼,什麼叫做顛倒、夢想呢?顛倒、夢想就是一種「戲論」相--本來是不真實的,我們卻都認爲是真實的!譬如你心裏頭常常會出現一些妄念,不管是懷念以前的事情,或是偶而想起好朋友、女朋友,乃至一些你很喜愛的境界。只要一想起來,就會隨著心裏那個境界一直深入地幻想下去。
這些幻想不但不真實,而且也幾乎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才說那是一種「顛倒」,或是一種「夢想」。可是我們每個人確實常常在心中浮現的那個幻境裏頭不斷地妄想,所以才把它叫作「戲論」。我們會繼續幻想的原因,就是由于內心裏存在著一個「我」的概念,覺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一個「我」,所以才會生起一些顛倒夢想。如果以般若智慧來破除我執,就能遠離這些顛倒夢想。
(3)離苦得樂的境界--觀自在
無有恐怖的心境就是般若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我們有時候得不到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種種狀況,心裏就會很苦惱,很害怕,這是因爲「我」很想要得到那個東西的關系。
如果你想要沒有恐怖的話,你一定要觀想,觀想般若。而且這個不是泛泛之談,是要很深刻的去思考,思考世間的一切確實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真實的,一切都是假相的。這樣不斷的觀察,直到破除了一切法執(對世間萬物的執著),破了自我的我執,才能夠在日常生活裏頭不爲外境所迷惑,這種思考就叫作「觀照般若」。
現在有了這個觀照的智慧,日常的生活就要經常深深的思考「世間一切都是假相」,凡是遇到境界就是這樣子處理,這種修行方式就叫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果你能夠在日常生活裏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那麼當你遇到喜愛的、厭惡的、擔心的、罣礙的境界現前時,你就會利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處理它,放下這個煩惱。
要體會「世間一切都是假相」,首先得思考「我」這個概念到底實不實在?這個「我」其實是一個假相,它是五蘊(身體、感受、概念、行爲、意識)和合而成的。只要其中一項因素改變了,現在的「我」就跟前一刻的「我」不一樣了。因爲這個「我」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都在受環境影響的,眼前的「我」只是一個暫時的假相,所以說它是空的。
我們因爲以前覺得五蘊都不空,覺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完全不變的「我」,所以一直擔心「我」想要的都得不到。就算「我」已經得到的,更擔心會失去這些好因緣。因此我們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關鍵就在于「照見五蘊皆空」。
10-2何謂般若
佛法裏頭講的般若,又分爲「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叁個階段。你們有沒有聽過:「對世間的欲望淡薄一分,道念就增長一分」?這句話你能夠了解,對世間就能夠看透、看開了。要做到這樣,你起碼要達到「聞所成慧」的階段,也就是對緣起法、叁法印先有正確的認識才行。
「思所成慧」我們中國人比較少用到,所以比較不容易自在。你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一定要用到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在八正道裏叫做「正思惟」,也就是依照我們所學的佛法理念,去思考世間的真實樣子。在日常的生活裏頭,對于現象界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都這樣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它確實是無常的、無我的、是符合因果定律的。這樣子逐漸構成我們的人生觀,就叫做正見。等到禅定能夠修到入定,在定中體悟叁法印的道理,那時才叫作「修所成慧」。
大家以後出去弘法,教到八正道時,不要那麼單的說:「八正道啊!正見就是人生正確的觀念,正思惟就是人生正確的思想。」那麼簡單哦?佛法有那麼簡單嗎?八正道是可以解脫生死的耶!如果你是那樣教信徒,叁大阿僧祗劫都不會開悟的。
(1)緣起的定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這個「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你若明白的話,這個智慧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見。大乘菩薩的智慧比較高,看到每樣東西的時候,能夠直接觀察到它的空性,知道它是關系、因緣和合的,沒有固定不變的體性,當體就是空的,所以菩薩的正見是空性。菩薩跟阿羅漢相比,阿羅漢的正見是從深刻地認識緣起法而開悟的,所以阿羅漢的正見是緣起法。
緣起的定義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這個「生」是「現起、冒出來」的意思,所以「此生故彼生」的意思就是「因」和「緣」現起來時(此生),這個「結果」就會生出來了(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意思是「因和緣」已經存在了(此有),那麼「果」就會跟著存在(故彼有)。前一句是強調「果」生出來的那一瞬間;後一句則強調「果」生出來以後的存在狀態。
每一樣事情都有它的因和緣;每一個因和緣,它的前面一定又有它的因和緣。往後,即便是壞掉,它裏頭的零件各自壞掉,它還會繼續往後發展。不管是構成空氣汙染、環境汙染,或者其它情況,反正都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發展下去。觀察緣起法以後,我們會發現世間是無常的,一切是無我的,每一樣的東西當下是涅槃寂靜的。用這種智慧來觀察世間,就叫做「空觀」。
譬如桌上這個鬧鍾是一個結果(故彼有),裏面的這些幹電池、螺絲、塑料盒子等等,所有零件都是因和緣(此有)。再從每個零件來看,它本身又是一個果,有它自己的形成原因。譬如這個塑料盒子是怎麼來的?是因爲有塑料的原料和模子(此有)。有那些條件,所以這些殼子就有了(故彼有)。
塑料材料也是一個果(故彼有),因爲它是從化學工廠、煉油工廠被煉出來的(此有)。繼續追溯上去,每個材料一定是要「此有故彼有」的。例如有了石油,才能提煉出塑料製品、顔料、或柏油路的材料。所以每一樣産品都是在生産過程不斷變遷之下形成的。
有了現在這個「果」以後,跟周邊的其它成分合在一起,又成爲一個新的産品。這個新産品再跟周邊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又成爲下一個新産品。這樣子持續不斷,就是依照「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在演變。
以我們人來說,由于父母的結合,再加上我們的前生—「阿賴耶識」的投胎,而形成了一個新生命。母親和父親只是提供一個物質(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還要我們的神識去跟這個物質結合才行。從此呢,母親要喝水、吃東西、呼吸、供應養份(此有),受精卵才會慢慢長大成形(故彼有),一直到誕生爲止。
嬰兒出生後,還是依著「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例如吃奶、換尿布、…才能繼續生存。從出生到死爲止,身體都不斷在變化。等到死時,我們就說「此無故彼無」。沒有呼吸,沒有溫度,身體就會開始爛掉。所以我們仔細思考世間一切事情,就會發現它們都是按照因果的定律在變化。
(2)諸行無常
了解因果的定律以後,大家有沒有比較清楚的發現--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固定的?因爲它都是不斷地向前推進,一直在變遷,所以是一種過程。佛法就把這種狀況叫做「諸行」,也就是…
《禅定與智慧 10 解脫的生活─《心經》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