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外宗時期——韓國義通成爲天臺宗十六祖▪P2

  ..續本文上一頁》卷十一說他“自叁韓來”。

  二是有關通的氏族,《钜宋明州寶雲通公法師石塔記》說他“高麗君族,尹姓,母孰氏。”《佛祖統記》卷八亦說他“高麗國族,姓尹氏”。但韓國古代的新羅、百濟、高句麗等主要國家,曆史上沒有以尹爲姓的國王。另外,在《朝鮮女姓史附錄》上亦找不到以“孰”爲姓的王後王妃。

  叁是《佛祖統紀》說義通來華前,曾在高麗“龜山院”出家,“受具足戒”,學習《華嚴經》、《大乘起信論》。但《韓國寺刹事典》說:“龜山院:未詳,疑是龜山寺別稱。”

  四是關于義通入華時間,《佛祖統記》卷八中有志磐注:“師于天福末方十六七,正受具,學《華嚴》之時來中國應在二十後,以曆推之,當在漢周之際,今言天福恐誤。”按義通出生于後唐天成二年(927)計算,到後晉天福(936-947)末,義通已爲二十一歲,符合“二十後來中國”的說法,所以“義通于晉天福末來華”是靠得住的。

  《佛祖統紀》卷八亦說:“螺溪網羅教典,去珠複返;寶雲二紀敷揚,家業有付;而世方尊法智爲中興者,以其有著書立言,闡明祖道,觸排山外(派),昭隆道統之功也。”志磐這段文字,把義通放在義寂與知禮之間加以評論。義寂的功績使天臺數典“去珠複還”。知禮的功績著書立說,力排山外派,救了天臺一家之正義,使天臺中興昭隆後世。義通在兩代人之間起到過渡作用,即重返的天臺教典由義通敷揚給知禮。因而義通被尊爲天臺十六祖,知禮被尊爲天臺十七祖。

  關于義通的著述,《寶雲振祖集》中的《紀通法師著述遺迹》說:“師所著述,並逸不傳。然考諸四明章記,則嘗秉筆爲《觀經疏記》、《光明玄贊釋》矣。若余之法義則法智悉面承,載之于記抄。其《贊釋》一部尚存,但不廣傳耳。”

  關于義通的思想,由于著作只有一部《金光明玄贊釋》,又不廣傳,所以沒有什麼理論可言。但由于他的其余法義面授給知禮,知禮又載之于《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的序裏說:當時流行的《觀無量壽經疏》是從義通那裏禀受下來,“相沿之今”,後人“著述不絕”。這些著述,知禮的評價是“談事相多”,“開示觀門少”。作爲教化下層民衆是可以的,但要“盛演圓宗”(宣傳天臺圓教)是不夠的,出于這種考慮,所以要作《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

  知禮在《金光明玄義續(拾)遺記》的“緣起”裏說,義通師曾撰有《金光明贊釋玄辨》(簡稱《玄辨》),孤山智圓(山外派)又作《金光明贊釋玄辨章記》(簡稱《章記》)發揮了義通的“旨”。智圓在作《章記》時,不僅刪去好多文句,而且去掉了共中有關“觀心”部分的內容。知禮認爲:本來義通《玄辨》就是給門徒講學時的隨錄,在文義上難免有欠缺的地方(義或阙如),而孤山智圓利用這一點,去掉“觀心”(指妄心觀)這一天臺宗大義。爲了恢複義通師《玄辨》的本來面目,乃“秉筆拾先師遺余之義,拾後人遺棄之義,作教行二途不至雍蔽。”

  知禮在《金光明文句記》的序中記,“吾先師昔居寶雲”,講述《金光明》,下面門徒繁會,競相記錄。因爲是門徒的記錄,傳來抄去,把義通師的宗旨忘了,在接引的經論上,“辭多舛謬”。所以借開講之機,一面回憶師說大義,一面借助孤山智圓撰述之中的“俗書故實”,編成這本《金光明文句記》。希望讀者不要偏于事相禅修,要充分認識理觀的重要性(不以事相之關情,但思理觀之爲益)。

  知禮以上的叁處議論,提出了兩上問題:一是“理觀”、“事觀”問題;二是“妄心觀”與“真心觀”問題。這兩點是山家山外爭論的兩上要點。作爲後人,對義通思想的評價,即不要站在山家一邊,亦不要站在山外一邊。公允地說,義通當時對這兩個問題恐怕沒有像後來山家與山外一樣二者必居其一,講得不那麼明確、透徹,後來的山家、山外都想借通師說加以發揮,這就是爲四明知禮有“遺義可拾”、孤山智圓有“微旨可明”留下余地。

  淳熙年間(1174-1189),宗瑩曾爲寶雲寺住持。南宋重臣太傅大丞相魏國公史浩曾臨幸寶雲寺,首訪祖師堂,只見一龛風雨,智者、寶雲二大師塑像頹然其中。史浩指著寶雲塑像,對宗瑩說:法智(知禮)、慈雲(遵式)兩尊者難道不是出自寶雲寺?時下地方人的眼中,寶雲道場是爲這兩位尊者設的。你能否辟出一堂,塑繪四祖像(智凱、寶雲、知禮、遵式)?宗瑩聽後,自覺有愧于王臣護法之意,遂即在東庑築振祖堂。振祖堂落成,四像亦塑好,落成典禮上,衆人請史浩作序,史浩不加思索,四贊立成。《四祖贊》的第二首是贊誦寶雲義通的,贊曰:

  止觀宗旨,鼎盛于隋。

  末法不竟,將遂堙微。

  通師崛起,叁韓之湄。

  風帆萬裏,乘筏從師。

  得道已竟,言歸有期。

  四明檀越,顧氏承微。

  捐宅爲寺,盡禮邀祈。

  名曰寶雲,金刹巍巍。

  師即戾止,學徒影隨。

  戶外屢滿,聲走天涯。

  臺山附緒,接統興衰。

  

  

《天臺外宗時期——韓國義通成爲天臺宗十六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