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曆別六妙門略析(朱封鳌)

  曆別六妙門略析

  朱封鳌著

  何謂六妙

  天臺智者大師(538—598)秉承南嶽慧思大師之說,爲叁根性引叁譬喻而說叁法門,力倡叁種止觀,即:(1)漸次止觀,略稱漸次觀,爲初淺後深之觀。(2)不定止觀,非初觀實相,亦非次第由淺至深,而系前後互更之觀法。(3)圓頓止觀,指初發心即觀實相。在叁種止觀中,漸次止觀是對初機的人說的,圓頓止觀是大根性的行者們所修持。而不定止觀在淺深、事理、漸頓方面,並不依一定的次第,只隨衆生的根機,酌情而行,故最宜叁乘人修持。

  《六妙門》屬于天臺止觀中的不定止觀。是智者大師在金陵瓦官寺爲大衆講述的(一說爲大臣毛喜撰)。此書非常精要,開頭說:“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叁乘得道之要徑。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即數息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爲物軌,示迹若斯,叁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指出叁乘(聲聞、緣覺、菩薩)正士,都是從修六妙法門,進入涅槃之路的。足見修持此法的重要。

  據《法界次第初門》卷上稱,智者說的六妙門,是特指六種禅觀:(1)數,是數息門。數息觀又稱安般,爲五停心觀之一。即計數呼吸的次數(從一至十),以收攝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此爲除散亂、入正定的修法。一般是數入息(吸),不數出息(呼);但也有主張數出息(呼),不數入息(吸)者。總之,不可將入息、出息同時計數。(2)隨,是隨息門。數到一定時間,即隨息的出入而不計其數,憑感覺來製馭散亂,禅定便容易引發。(3)止,是靜止門。由于一心不亂,止滅煩惱,使心安住于一處,以無爲的真如爲緣,遠離種種相對相。(4)觀,是觀照門。觀五陰的虛妄,以有爲的事相爲緣,而發出殊勝的智解。修行者應先以止來製服煩惱,再以觀來斷除煩惱,而證入真如。(5)還門。對心起反省觀摩,知其爲空。這樣,我執自然消失,無漏的方便智自然顯現。(6)淨門。心無住著,泯然清淨,則真明的無漏智因此而發,自然斷惑證真。六妙門中,前叁門屬定,後叁門屬慧,依此定、慧,即可獲得真正的菩提。

  智者還對“六妙門”叁字的含意作了總的概括。他說:“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谛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爲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

  大意是說:“六”只是約數法標章。因爲禅法“雖數有多少,窮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攝,以衆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分,分別利物。”這裏說的“六”法,是最利于叁乘人修持的。“妙”,主要是指滅谛涅槃。我們知道,觀四谛(苦、集、滅、道)之境,每一谛應觀其四個相狀,而得十六個相狀,稱十六行相。其中觀滅谛的四個相狀是:滅谛已盡除肉體的束縛,故是滅;沒有貪瞋癡煩惱的擾亂,故是靜;沒有一切過患,故是妙;從種種危難脫離出來,故是離。總之,涅槃是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的境地,“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所以稱爲“妙”。“門”,是指“六法”皆能通過的門戶。“門”雖有六種,但它們都是通向“涅槃”這一無上妙境的。

  曆別六妙門修持法

  六妙門的修持及其關聯可分多種。最主要的是曆別對諸禅之六妙門。這是修六種禅法所能達到的各各不同的境界。

  首先是數爲妙門。智者說:“依數爲妙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于最後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叁乘道。”

  數息,是六妙門中的初門。主要是爲了入定。修數息觀,應當持之以恒,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寂心靜慮,直到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禅,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四禅的特點爲已離欲界的感受,而與色界的觀想、感受相應。從初禅到第四禅,心理活動逐步發展,形成不同精神境界。其對治和利益也有所區別,如初禅雖已離欲界的惡不善法,而感受到脫離欲界的喜、樂,但仍有尋(覺)、侍(觀)的粗細分別的心理活動,尚須加以對治;到二禅時,尋、侍已斷滅,形成信根,稱爲內等淨,由此所得的喜、樂,住于非苦非樂的“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而産生離喜妙樂;四禅舍叁禅的妙樂,稱爲舍清淨,只念修養功德,稱爲念清淨,由此得非苦非樂的感受。

  修數息觀,在治惑的同時,還應生諸功德,即四無量心。這是學佛菩薩爲普度無量衆生,使之離苦得樂,所應具有的四種精神:一是思惟使無量衆生得樂之法,稱爲慈無量;二是思惟使無量衆生離苦之法,稱爲悲無量;叁是思惟使無量衆生離苦得樂,于內心深感喜悅,稱爲喜無量;四是思惟使無量衆生一切平等,無有怨親之別,稱爲舍無量。

  數息觀修到相當時期,能達到四無色定的高級境界。這是超離色法(物質)系縛的四種境界。即由思惟四無色界所得之定。這四種定,是對治色法的系縛,滅除一切對外境的感受和思想的修行,並借此修行達到清淨無染、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四無色定即:(1)空無邊處定,此定超越色界的第四禅,滅除障礙禅定的一切想,思惟“空間爲無限大”,也就是思惟空無邊之相。(2)識無邊處定,此定超越空無邊處定,而思惟“識爲無限大”,亦即思惟識無邊之相。(3)無所有處定,此定超越識無邊處定,與無所有相應,即思惟無所有之相,並安住于這種定境中。(4)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定超越無所有處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並安住于這種定境中。

  但是,修持者應當知道,即使修數息觀達到了四禅、四無量心,直至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定,也並非進入了涅槃。因爲煩惱、散亂之心,尚未完全收攝。還須繼續修持,進入隨門,達到“不住不著,心得解脫”的地步。

  其次是隨爲妙門。智者說:“隨爲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十六特勝,又作十六勝行,是數息觀中最爲殊勝的十六種觀法。不計數出入息,而憑感覺來製馭散亂,使精神統一。上述這段話的大意是:(1)知息入,集中心念,作意識分明的呼吸,念氣息徐徐而入。(2)知息出,念氣息徐徐而出。(3)知息長短,心若粗雜散亂,則呼吸短促;觀心微細,則呼吸亦長。(4)知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氣息遍滿全身的觀想。(5)除諸身行,除去身體的行爲,使心安靜,並消除粗雜的氣息。(6)受喜,即心達到歡喜。(7)受樂,即身體得到安樂。(8)受諸心行,攝受心行,知煩惱即菩提。(9)心作喜,若心沈則使之振起生喜。(10)心作攝,若心浮則將其攝歸于靜。(11)心作解脫,舍離心的浮沈,使心得到解脫。(12)觀無常,知心寂靜,一切事相皆屬無常。(13)觀出散,知心正定,觀流蕩散亂産生的禍患。(14)觀離欲,斷欲望,生厭離心。(15)觀滅,觀有爲之諸法,皆具有刹那間壞滅的性質。(16)觀棄舍,即棄舍有想和無想,不執著于非想非非想。可見十六特勝是要依靠微妙的覺知來控製,運用對治之法,使心平和中正。智者特別強調十六特勝中的“觀棄舍”。他說:“深觀棄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爲什麼呢?所謂非想非非想,是屬于不是想像,也不是非想像的境界。它是無色界的第四天,已無欲界、色界的粗想的煩惱,稱非想;但尚有細想的煩惱,稱非非想。由于是非想,故外道以爲這是真正的涅槃境地;由于是非非想,故智者以爲此中尚有生死,尚未能真正的解脫。也就是說,這境界雖然沒有明勝的想像,但仍有細隱的想像。對修行者來說,這雖是相當高的境界,但還不是究極的境界。所以,智者強調“觀棄舍”,要修道者繼續不懈的修持,進入“止”門,達到真正的涅槃境界。

  其叁是止爲妙門。智者說:“止爲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禅:一者地輪叁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叁昧,即是種種諸禅定善根發也;叁者虛空輪叁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叁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叁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叁界結使,永盡無余,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

  智者認爲,修行者通過長期修習數息門、隨息門,逐步達到去絕分別,遠離雜念,使心安住于一境中,從而産生五輪禅。

  五輪禅,即是由修禅所得的五種功德,又作五輪叁昧。此五法門是借譬喻立名,以離下地的粗亂心,次第轉至無學的極果,故通稱爲輪。所謂地輪叁昧是指修行者在“止”之中,若證得“未到地”之定,忽然湛心,自覺身心之相皆空,泯然入定,而定法持心不動,好比地之具有住持不動、出生萬物二義,故稱地輪叁昧。所謂水輪叁昧,是指修行者于地輪中若發諸禅種種功德,定水潤心,自覺心中善根增長,身心柔軟,折伏高慢之心,好比水之具有潤漬生長、體性柔軟二義,故稱水輪叁昧。所謂風輪叁昧,是指修行者若因禅定,發相似智慧,無礙方便,能發啓種種出世善根,功德生長,亦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好比風之具有遊空無礙、鼓動萬物、能破壞叁義,故稱風輪叁昧。所謂金沙輪叁昧,金譬喻真,沙譬喻無著。是指修行者若發見思真慧,無染無著,得叁道果,好比金沙,故稱金沙輪叁昧。所謂金剛輪叁昧,又作清淨禅,即第九之無礙道。譬如金剛,體堅用利,能摧碎諸物而不爲妄惑所侵,能斷滅一切結使,進入涅槃。

  智者還指出,修“止”得五輪叁昧之後,能證得盡智和無生智。什麼叫盡智呢?盡智是人們體…

《曆別六妙門略析(朱封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