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這個身體要是有礙的話,那你這個身體就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它永遠不會動;你從家裏到此地來的時候,這就是無礙。你來的時候,是不是我家裏的這個身體呢?給諸位說,不是的,你要以爲你家裏那個身體,現在到此地來了,這個就是你的迷惑;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是剎那剎那在變遷。這個一下搞不清楚,我舉個比喻給諸位說,我們像看電影,電影裏屏幕上,你看那個人有動作、有說有笑,那麼他的一個動作,是不是同樣一個底片呢?不是的,他已經換了無數的底片,一張是一個樣子,所以給你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是這個意思。從前講這兩句話,真要很聰明的人他才會覺悟,現在科學發達了,你一看到電影這個情形,你會覺悟,我們這個身相不是真的,阿賴耶的影相,是心心所變現出來的,二所現影故。諸位要記住這個變的速度太快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麼我們這個變,他爲什麼不變別的樣子呢?會變成好象原來的樣子一樣呢?諸位要曉得,這種變現呢?就是執著、執持,因爲你有這個執著,所以它變的這個相,後面相跟前面相是一樣的,太相似了,這個就是一種執著的力量、執持,如果你要是不執著了,另外換一個心識了,相就會變,所以看相的人說,相隨心轉。你老是記著我叫淨空,好了,每一個相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一旦變了,唉呀!我已經是成佛了,他就會變成佛相,我成菩薩了,他就會變成菩薩相,相確實會變的,剎那剎那之間不一樣,所以我跟大家講,人爲什麼會老呢?因爲你有個老的念頭,我一年一年衰老了,那當然老了,相愈變愈老了。那一個說我現在愈來愈年輕了,如果你有這個念頭,愈來愈年輕了,確實你這個相愈變愈年輕,所以相分恒隨見分轉,執著是見在執著,不是相在執著,那麼這個執著是阿賴耶執著阿賴耶。
末那識是個什麼東西呢?末那識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執著見分,見分執著相分,它又不是執著全體,就是這個見分,它執著阿賴耶廣大相分,這麼一點真認爲這個是自己的身,身心都局限了,把自己本來面目喪失掉了,在這個裏頭搞生死輪回,實在是很冤枉的事情,我覺得我跟諸位講這個問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諸位要是一下還體會不過來,不要緊,這個東西確實也不是一下就能夠會得過意思來的,可以慢慢的來,長時期的來,你要真正了解、發覺了,這真是宇宙之奧秘,今天科學家、哲學家、什麼宗教家都沒有發現,發現到這個奧秘,就叫佛菩薩,所以佛法廣大無邊,佛法裏頭沒有任何界限,你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種奧秘,那你就叫外道;你真正明白了,這是明心見性,徹底見到了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自己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毛病,實在講關鍵就在末那,末那就是阿賴耶裏頭的執藏,所以說此識爲我,就是這個末那,又名我愛執藏,實在講這個執著,你要是找它那個根源,病就在貪愛,所以末那常說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四大煩惱裏面最重的,就是我愛,當然,如果我們講它的根本,我們講因緣,緣是隔一代的,因是最近一代的,譬如說我們與父母呢?這是因,我們與祖父母呢?這是緣,所以你看十二因緣,無明是緣,業是因,行是因,行就是行業,無明緣行,行緣識,所以無明是緣。緣什麼呢?第一個因:遠因;行業是第二個因:是最近的因。那麼末那,我見是遠因,我愛是近因;我見是惑,我愛是業,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此地特別舉出我愛執藏,是識與諸法爲緣,有情執爲內我者,這是簡單給諸位介紹什麼叫做阿賴耶。
阿賴耶既然是藏識,當年翻譯的時候,爲什麼不把它翻作藏識,還要保留阿賴耶的意思,就是因爲藏識裏頭有叁個意思,我們這一個藏裏頭,不能夠把叁個意思表達出來,所以還是音譯過來,再加以解釋,它裏頭有叁個意思,第叁個意思就是末那怎麼來的,末那與阿賴耶的關系,是一體的,所以末那叫染淨依。我們再從《金剛經》裏面去看,《金剛經》裏面前半部是破我執,後半部是破法執,如果我們把我執、法執合起來看,前半部是破我法二執,後半部破我法二見,所以後半部的境界,比前半都要高,後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要深。你們讀《金剛經》,有的粗心大意,你不覺得,好象後半部跟前半部,好多地方都重複,實際上一點都不重複,你看前半部講菩薩是要斷我、人、衆生、壽者,斷的相,四相,後半部講的我、人、衆生、壽者是四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你看不是相,是見,這個就是後半部的功夫,比前半部要深得多。
第四這一行是說明研究唯識的目的,“了別真妄,不生不滅”,真,不生不滅,妄也不生不滅,你真正明白了,妄也不生不滅,因爲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生本不生,滅也無滅。要不然無生法忍怎麼能證得呢?如來果地上清淨寂滅相,你如何證得呢?一切法本來不生,我們現在也不生,是你看走了眼,誤會了,沒有生滅,所以你才沒有苦惱,自己腦子裏頭鑽出來無量無邊的苦惱,實際上那有呢?沒有,根本就沒有,所以這個不生不滅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呢?研究唯識的目的是通達一切經的義理,一切經的義理,唯識是全都包括了,所以我們在佛門裏面講,這是共同科目,唯識是共同科目,唯識是理論上的共同科目,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是行持的共同科目,生活行爲生活規範!淨土是共同科目,最後的歸宿,這叁門是共同科目。換句話說必須要修,你要不修唯識,你研究一切經義都會有障礙,都會有解不通的地方,唯識如果懂得,一切經確實迎刃而解,這是先把八識給諸位作簡單的說明,然後我們再細看這八識的性質。
第六卷
諸位看唯識簡介,第二表。首先說明識是從性變出來的,所以這個性,我們底下講它有內有外。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內外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學佛的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都有這個遍計所執,一說內外,馬上把它分了,內是內,外是外;內不是外,外不是內,這個就麻煩了,就沒法子入唯識之門,也沒法子入大乘之門。所以大乘佛法,無論講內外,講中邊統統都是一,都不是二。那麼這個內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識這個就是內,境就是外。識是從性變現出來的,說是內外還是一體,內就是講的見分,外就是講的相分,見相一個自證分,這個後頭會給諸位說明,底下有叁段批注,它這個注一是在第一表裏頭,這個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劃的圖,第一表裏面這個注一,法性如是,旁邊有個批注,這是當年李老師講的時候,可以說裏頭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師講的,我的舊筆記,另外一半是補充的,此是解釋性之來湩,是法性如是,但是雖是解釋性之來源,性沒有來源,怎麼能夠解釋呢?
所以下面說“世說解性”,世說就是世間人如此說,在佛法裏面講都是戲論,因爲衆生有一個毛病,喜歡追根究竟,說阿賴耶識,識是從性變現的,性又從那來的呢?這個是喜歡追根究底,那麼世間說呢?這是以中國說法,舉出兩個,一個是列子,一個是易經裏面所講的,實際上易經只是講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個邏輯跟我們佛法裏面講的是相通的,但是後來儒家把太極上又加個無極,實際上這個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學佛的,把佛教的理論,佛教的思想,附會在儒家的經裏面,易經是儒家學說的基礎,也就是學說的根本,可以說六經都是易經的腳注,易經裏面所講的,確確實實是說的宇宙的本體現象,拿我們今天來講就是體相用叁大,就說這個問題。所以無極是宋儒推之上曰純善之性,曰無極,動呢?就叫做太極,這是宋儒說的,在以前沒有這個說法,講太極呢?自古以來就有這個說法,這是舉孔子爲例。最初有這麼一樁事情,大學謂之明德,所以這個明明,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複明,如果已經明了,上頭那個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個明字,單單講明德,那是性德,因爲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論裏面所講的本覺本有,當然可以修得,不覺本無,當然可以離開,如果不覺本有,本有就離不開了,就斷不掉了,因爲它本無。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拿這個原則,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輪回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煩惱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不生不滅是本有,當然可以證德,我們才會相信,才會曉得這個事實真相。
這個注子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們研究,還是從第二表來說起,先看注叁,第一個是說八識可以分爲四個部份,前五識是一個部份,它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前五識可以合起來成爲一個部份,第六識是一部份,第七識是一部份,第八識是一部份,將來我們在讀唯識,如果講“八識四部”,它就是指的這些。其次說明名稱的異同,這八個識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們常常稱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稱之爲心,也可以稱之爲識,八個都叫識,這是它的名稱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別開來稱,第入稱之爲心,第七稱之爲意,前六都叫做識,這是分別的稱它,于是在宗門教下常常說離心意識,那麼你就曉得離心意識是什麼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這就是離心意識,這離心意識,諸位特別要記住,是對自己來說的,離心意識就是不用心意識,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不用心意識,是對自己說的,如果對別人也不用心意識,那就錯誤了,對自己不用心意識,真性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可是對別人要用,就是要從自己清淨心裏面變起心意識爲他受用,這個是佛菩薩,自受用裏面沒有心意識,他受用的要心意識,我們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識,這個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識,佛菩薩與我們不一樣的,是舍識用根,就是舍心意識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叁條說“名種之別”,別是講區別,八識或者我們講百法,就是五蘊,這個地方專門著重在八識上說的,八識就是五蘊,前五種就是受蘊,就是受,第…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