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15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这个身体要是有碍的话,那你这个身体就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它永远不会动;你从家里到此地来的时候,这就是无碍。你来的时候,是不是我家里的这个身体呢?给诸位说,不是的,你要以为你家里那个身体,现在到此地来了,这个就是你的迷惑;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剎那剎那在变迁。这个一下搞不清楚,我举个比喻给诸位说,我们像看电影,电影里屏幕上,你看那个人有动作、有说有笑,那么他的一个动作,是不是同样一个底片呢?不是的,他已经换了无数的底片,一张是一个样子,所以给你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这个意思。从前讲这两句话,真要很聪明的人他才会觉悟,现在科学发达了,你一看到电影这个情形,你会觉悟,我们这个身相不是真的,阿赖耶的影相,是心心所变现出来的,二所现影故。诸位要记住这个变的速度太快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那么我们这个变,他为什么不变别的样子呢?会变成好象原来的样子一样呢?诸位要晓得,这种变现呢?就是执着、执持,因为你有这个执着,所以它变的这个相,后面相跟前面相是一样的,太相似了,这个就是一种执着的力量、执持,如果你要是不执着了,另外换一个心识了,相就会变,所以看相的人说,相随心转。你老是记着我叫净空,好了,每一个相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一旦变了,唉呀!我已经是成佛了,他就会变成佛相,我成菩萨了,他就会变成菩萨相,相确实会变的,剎那剎那之间不一样,所以我跟大家讲,人为什么会老呢?因为你有个老的念头,我一年一年衰老了,那当然老了,相愈变愈老了。那一个说我现在愈来愈年轻了,如果你有这个念头,愈来愈年轻了,确实你这个相愈变愈年轻,所以相分恒随见分转,执着是见在执着,不是相在执着,那么这个执着是阿赖耶执着阿赖耶。

  末那识是个什么东西呢?末那识是阿赖耶的见分,见分执着见分,见分执着相分,它又不是执着全体,就是这个见分,它执着阿赖耶广大相分,这么一点真认为这个是自己的身,身心都局限了,把自己本来面目丧失掉了,在这个里头搞生死轮回,实在是很冤枉的事情,我觉得我跟诸位讲这个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诸位要是一下还体会不过来,不要紧,这个东西确实也不是一下就能够会得过意思来的,可以慢慢的来,长时期的来,你要真正了解、发觉了,这真是宇宙之奥秘,今天科学家、哲学家、什么宗教家都没有发现,发现到这个奥秘,就叫佛菩萨,所以佛法广大无边,佛法里头没有任何界限,你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种奥秘,那你就叫外道;你真正明白了,这是明心见性,彻底见到了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自己本来面目。

  所以这个毛病,实在讲关键就在末那,末那就是阿赖耶里头的执藏,所以说此识为我,就是这个末那,又名我爱执藏,实在讲这个执着,你要是找它那个根源,病就在贪爱,所以末那常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里面最重的,就是我爱,当然,如果我们讲它的根本,我们讲因缘,缘是隔一代的,因是最近一代的,譬如说我们与父母呢?这是因,我们与祖父母呢?这是缘,所以你看十二因缘,无明是缘,业是因,行是因,行就是行业,无明缘行,行缘识,所以无明是缘。缘什么呢?第一个因:远因;行业是第二个因:是最近的因。那么末那,我见是远因,我爱是近因;我见是惑,我爱是业,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此地特别举出我爱执藏,是识与诸法为缘,有情执为内我者,这是简单给诸位介绍什么叫做阿赖耶。

  阿赖耶既然是藏识,当年翻译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翻作藏识,还要保留阿赖耶的意思,就是因为藏识里头有三个意思,我们这一个藏里头,不能够把三个意思表达出来,所以还是音译过来,再加以解释,它里头有三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就是末那怎么来的,末那与阿赖耶的关系,是一体的,所以末那叫染净依。我们再从《金刚经》里面去看,《金刚经》里面前半部是破我执,后半部是破法执,如果我们把我执、法执合起来看,前半部是破我法二执,后半部破我法二见,所以后半部的境界,比前半都要高,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要深。你们读《金刚经》,有的粗心大意,你不觉得,好象后半部跟前半部,好多地方都重复,实际上一点都不重复,你看前半部讲菩萨是要断我、人、众生、寿者,断的相,四相,后半部讲的我、人、众生、寿者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看不是相,是见,这个就是后半部的功夫,比前半部要深得多。

  第四这一行是说明研究唯识的目的,“了别真妄,不生不灭”,真,不生不灭,妄也不生不灭,你真正明白了,妄也不生不灭,因为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本不生,灭也无灭。要不然无生法忍怎么能证得呢?如来果地上清净寂灭相,你如何证得呢?一切法本来不生,我们现在也不生,是你看走了眼,误会了,没有生灭,所以你才没有苦恼,自己脑子里头钻出来无量无边的苦恼,实际上那有呢?没有,根本就没有,所以这个不生不灭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研究唯识的目的是通达一切经的义理,一切经的义理,唯识是全都包括了,所以我们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共同科目,唯识是共同科目,唯识是理论上的共同科目,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是行持的共同科目,生活行为生活规范!净土是共同科目,最后的归宿,这三门是共同科目。换句话说必须要修,你要不修唯识,你研究一切经义都会有障碍,都会有解不通的地方,唯识如果懂得,一切经确实迎刃而解,这是先把八识给诸位作简单的说明,然后我们再细看这八识的性质。

  第六卷

  诸位看唯识简介,第二表。首先说明识是从性变出来的,所以这个性,我们底下讲它有内有外。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内外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学佛的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有这个遍计所执,一说内外,马上把它分了,内是内,外是外;内不是外,外不是内,这个就麻烦了,就没法子入唯识之门,也没法子入大乘之门。所以大乘佛法,无论讲内外,讲中边统统都是一,都不是二。那么这个内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识这个就是内,境就是外。识是从性变现出来的,说是内外还是一体,内就是讲的见分,外就是讲的相分,见相一个自证分,这个后头会给诸位说明,底下有三段批注,它这个注一是在第一表里头,这个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划的图,第一表里面这个注一,法性如是,旁边有个批注,这是当年李老师讲的时候,可以说里头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师讲的,我的旧笔记,另外一半是补充的,此是解释性之来湩,是法性如是,但是虽是解释性之来源,性没有来源,怎么能够解释呢?

  所以下面说“世说解性”,世说就是世间人如此说,在佛法里面讲都是戏论,因为众生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竟,说阿赖耶识,识是从性变现的,性又从那来的呢?这个是喜欢追根究底,那么世间说呢?这是以中国说法,举出两个,一个是列子,一个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实际上易经只是讲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逻辑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是相通的,但是后来儒家把太极上又加个无极,实际上这个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学佛的,把佛教的理论,佛教的思想,附会在儒家的经里面,易经是儒家学说的基础,也就是学说的根本,可以说六经都是易经的脚注,易经里面所讲的,确确实实是说的宇宙的本体现象,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体相用三大,就说这个问题。所以无极是宋儒推之上曰纯善之性,曰无极,动呢?就叫做太极,这是宋儒说的,在以前没有这个说法,讲太极呢?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说法,这是举孔子为例。最初有这么一桩事情,大学谓之明德,所以这个明明,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复明,如果已经明了,上头那个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个明字,单单讲明德,那是性德,因为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当然可以修得,不觉本无,当然可以离开,如果不觉本有,本有就离不开了,就断不掉了,因为它本无。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拿这个原则,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轮回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烦恼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不生不灭是本有,当然可以证德,我们才会相信,才会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这个注子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们研究,还是从第二表来说起,先看注三,第一个是说八识可以分为四个部份,前五识是一个部份,它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前五识可以合起来成为一个部份,第六识是一部份,第七识是一部份,第八识是一部份,将来我们在读唯识,如果讲“八识四部”,它就是指的这些。其次说明名称的异同,这八个识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们常常称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称之为心,也可以称之为识,八个都叫识,这是它的名称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别开来称,第入称之为心,第七称之为意,前六都叫做识,这是分别的称它,于是在宗门教下常常说离心意识,那么你就晓得离心意识是什么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这就是离心意识,这离心意识,诸位特别要记住,是对自己来说的,离心意识就是不用心意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不用心意识,是对自己说的,如果对别人也不用心意识,那就错误了,对自己不用心意识,真性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可是对别人要用,就是要从自己清净心里面变起心意识为他受用,这个是佛菩萨,自受用里面没有心意识,他受用的要心意识,我们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识,这个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识,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是舍识用根,就是舍心意识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三条说“名种之别”,别是讲区别,八识或者我们讲百法,就是五蕴,这个地方专门着重在八识上说的,八识就是五蕴,前五种就是受蕴,就是受,第…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