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16

  ..续本文上一页六识就是想,第七识就是行,第八就是识,就是五蕴里面讲的受、想、行、识,如果要从百法里面来讲,那这个配法就不是这样的了,百法里面讲这个受是五★行心所里面的受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是这个受心所,单独列的一蕴。想蕴呢?也是五★行里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个相应的心所里面有两个心所独立成为两蕴,其余的还有四十九个相应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全部都是属于行蕴,识蕴就是八识,前五识,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识里头,色就是色法十一个,五根六尘,这就把整个百法里面,九十四种有为法统统包括尽了,五蕴就是百法,五蕴要是配八识来说,就是这个讲法,这是单单配八识来说的。后面这一条,我们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因为底下还要来讨论,就是八识的功用,前五是分别,这个分别,实际上是了别,分别就是了别,分就是分开来,譬如说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这个就是分开或者是分别了别,是这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看到分别,前五识有分别心,那就错了。如果单单讲眼识,眼识就是了别,因为它前面讲了五识,五识各了别各的境界,又个不同,这个分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别,了别色声香味触,所以这个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别了别,所以这个分别是了别的意思。

  第六识叫恒易转,换句话说,它是最不稳定。我们常常讲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无成,所以我期望同学们,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话,他的主意是坚定的,他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就是连打仗都是如此。美国人在韩战、越战就是主意不定,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敌人要强大的多,可是结果打了败仗,原因在哪里?主意不定。所以他这些军事装备没办法保护自己,到最后还是吃了败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识极不稳定,所以叫心猿意马,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如果我们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阴就浪费了,现在觉悟决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学一样东西。我也是常常劝大家,在佛法里头要扎根,要有根底,没有根底,很难,太难、太难了;好象要建大楼,你的楼愈高,你这个地基打得愈深、愈坚固,你才能够建高楼,基础不稳固,那怎么行呢?那没有办法。奠定基础是要从待人接物、背诵经典上,认真的着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目前生活环境里面,要做相当程度的自我牺牲,就是要忍受苦难,要肯吃亏,要能够放得下。为什么呢?我们这个心定了,心清净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了,道业才能够生根,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名闻利养还能够动摇我们的心志,诸位想一想,你这个道业的根就扎不下去,为什么呢?心随名利转。这个事情是麻烦。

  所以以往莲池大师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对人说,他是得力于遍融大师的教导。遍融大师教他什么?遍融大师在当年是佛门的泰斗,是当世的高僧大德,他为了要到他那里请教,去求法,三步一拜,到他的道场,你们想想看,这多么虔诚,那个时候他年轻,二十几岁出来参学的时候,到了道场之后,老和尚看到他来了,这么虔诚,也集了大众在讲堂去接见他,拜进了之后,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说:“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就给他说了这一句话,别人听了之后都笑笑:「我们以为老和尚有宝贵的开示,这么虔诚拜到这里,原来是老生常谈。」这话老和尚常常讲,常常讲怎么样?听的人耳边风,莲池大师听了很感动,所以他给别人讲:「你们不可以这样说。」他是真正体会到了,所有修行失败的人,都是被名闻利养害了,他这一句话,他听进去了,这个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这一句话他真正觉悟了,晓得这一句话是对症下药,所以他一生远离名闻利养,他道业基础才能够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晓得这个对自己伤害之大,它将你整个道业、整个前途,统统给你摧毁了,有几个人晓得这个东西利害,如果我们把名闻利养从心地里面拔除,名闻利养跟我不相关,你的心自然清凉自在,清净心才是法器,清净心决定不受世间的干扰,什么魔王外道对你不发生作用,这样的人在这一生,道业必定有成就,所以莲池大师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说,得利于遍融法师这一句话点醒了他,他能成为一代祖师,一句话点醒了,而遍融大师这一句话常常说,没有几个人在这一句话里头觉悟过来,都把它听做老生常谈,不以为意,所以在当时没有第二个莲池大师。

  遍融大师对一切人并不保留,并不是说对莲池大师特别好,不是的!他虽然十分恭敬,对待他跟对待别人一律平等,没有偏差,为什么莲池大师得利益呢?他听了这句话,他开悟了,他明白了;别人听了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他不知道名闻利养对修行人所造成的伤害,他体会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个学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样,你要想道业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统统把它断掉,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我,你的道业就不要想成就了,为什么呢?有了个我所有,就是累赘,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这第六意识恒易转,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舍弃掉,不要害怕,我舍弃掉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道业才能成,你什么都有了,你道业就不能成就,什么都没有了,佛、菩萨、护法神护持你;你什么都有了,护法神远离你,为什么呢?你自己有办法,用不着他,他来了,你也不会恭敬他,用不着他,因为你自己样样都有了。什么都没有,护法神就要照顾你,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一个学道的人也是如此,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要照顾他,他要有了,他比我还多,我照顾他作什么呢?用不着照顾他。所以我们要把一切物舍尽。

  我们建立这个图书馆,建立这个道场,这大楼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算完工,手续统统都完全了,我们组织一个财团法人,我绝不参加,财团法人别人去组织,你们去管理,道场呢?你们的,我一无所有,如果我要是在里头加个董事长,这个道场是我的,我也完蛋了,为什么呢?我对这个要操心,这个道场,有,与我无关;无,与我也无关,我什么都不操心。佛、菩萨护持,如果你要是有个心,那万一被人侵占了,把我们赶走了怎么办呢?不要等他赶,他一不高兴我就走了,我还要他赶?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佛、菩萨是处处地方都给你设了道场,多自在。所以我有这个图书馆,说老实话,这个图书馆的建立,我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呢?图书馆订的这些课程,我天天在此地讲,别的地方想请我去一下,我没有时间,你看从前我没有地方,哪个地方请我,我就到那个地方去,一年到头云游四海,处处作客,处处观光,多自在!现在我出去受限制,不自在,这是各有因缘,这个地方同修们有因缘,所以有这个道场的建立,这个道场不拒绝我在此地讲经,所以这些大经大论,我们可以长时间来讲解,来作研究讨论,这是有这个道场的好处。从前我们各地方去讲经,那都是看道场主人,他欢喜了,我们就讲,他不欢喜了,我们就离开了。小部经决定没问题,大部经很难讲得圆满。但是佛法之圆满,绝不是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叫圆满,这是我们世间人眼光看的圆满,佛法不如是。佛法是以开悟为圆满,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你听了也没开悟,这不算圆满。莲池大师参访遍融和尚只是一天,只是听了几句话,他开悟了,他真正觉悟到名闻利养的害处,他能在一生当中都不沾染名闻利养,这个是圆满。六祖在忍和尚那个地方听《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了,那是听经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讲圆满,是讲你有悟处,并不是说一部经一定要从头到尾讲完,不一定。譬如佛讲《华严经》七处九会,九次法会在七个处所,换了七个地方。所以我们要晓得圆满这个意思是什么。

  那么心不为世间这个环境所转,如果被佛法转了,那又是麻烦,凡夫的心被五欲六尘所转,可怜!学佛的人,心如果被佛法所转了,一样的可怜!学不成,你这个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你要亲近老师,你要有一个亲教师,亲教师就是和尚,这个在我们一般讲就叫师承,你要有个老师,老师就是负责任指导你的,你要是真正跟这个老师学,你决定成就。老师教学他就是负这个责任,决定成就,成就之大小,那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但是可以说决定性的成就。如果你要是不接受老师的指导,没有老师,没有师承,这里学一点,那个地方学一点,学成大杂烩,这是不会成就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成,充其量你那个成就叫世间成就,你在世间可以作个教授或者可以作个博士,在佛法里没有成就,佛法里面讲的成就,最低级的是保住人身,我这一生得佛法的利益,来生不堕三恶道,这是最低的成就。我刚才经诸位讲的,你要有一个亲教师,有一个和尚,他给你决定性的成就,是最起码你不堕三恶道,你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一定殊胜。你得人天福报,就是五乘佛法里头人天的成就,一定得到的。我们讲六祖大师会下成就的四十三个人,是甲等的成就:明心见性,乙等、丙等的那太多太多了,真是无法计算的。你不听老师的指导,那三途有份,那就是没有成就了;你在世间无论你是怎么样辉煌的名闻利养,你来生堕三恶道,这个不算成就。

  我们读《安士高传》,这大家都熟悉的,安士高那个同学,堕在恶道:畜生道,他是蛇身,他去作神,这个神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龙王,我们本身同胞讲的妈祖,妈祖是属于龙王,这个就是不算成就,没有结果,那我们要研究,他为什么没有结果呢?他没有离开名闻利养,虽然是明经好施,这在我们讲很难得了,三藏教通达,讲经头头是道,又喜欢布施,名闻利养他没有断尽,为什么没有断尽呢?他在分卫的时候,分卫就是托钵,斋主供养的饭菜不太好的话,他心里就不舒服:「我是一个修行…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