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17

  ..续本文上一页人,我对众生有这么多的贡献,怎么这一钵饭还是这样的?」心里难过,这就是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心地不清净,没有开悟。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得的享受,这个享受是业报:我今世的修行,来生的果报,我现前这个果报,是我过去的业报,怎么可以说我现在的修行,殊胜功德,过去世的业报还现前,那是过去业报没办法,你功力不够大,如果你这个功德果然殊胜的话,现世业报是可以转的,不是不能转的,可是转怎么样呢?转是一种殊胜的心才能转;如果,唉呀!怎么还是这样?这就转不了,这个念头怎么能转业呢?转业的念头是再苦境界还是欢欢喜喜,这是个转业的念,对于现在生活环境稍稍有一点不满,有一点厌恶,这个念头只有造业不能转业。诸位要晓得清净心转业,染污心造业,所以第六、第七识它造业,它不能转业。我跟大家讲的,是处处为大家好,诸位要想成就,你要把我讲的话牢牢记住。

  你看看《了凡四训》,了凡居士转业了,了凡居士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抱怨?有没有怨言?有没有像安士高同学那种心情?你们要留意到这一点,我们读古人的传记,要体会到这个道理,作为我们自己修学的借镜,他犯的什么过失?这个过失遭遇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读了以后,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们也有这个过失,将来遭遇同样的后果。洞庭湖这个龙王,他很幸运,他的同学安士高得道了,所以到他要遭大难的时候,他就会救他一把。那么我们也造了这个业,将来要受这个果报,看看我们附近的同学有没有得道的呢?如果没有得道的,我们将来遭难,谁来救我们呢?他是沾了安士高大师的光。可是安士高大师度他,为他修福,也只是把他脱离了恶道,把他送到忉利天去享天福,毕竟不能出三界,所以这个果报不是究竟的,究竟的果报,最低限度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清净心,比袁了凡那还要殊胜得多。所以我们要不把世缘放下,这怎么行呢?

  在家的同修,我在此地要奉劝你们,你要觉悟,你今天的家业,你要冷静的去想一想,是你自己的吗?这个有所有权状,那个也有所有权状,一大堆,看到都是你自己的。我今天一个同学过去了,在开吊,我在这里讲经不能去,现在正在开吊,罗坚,这一死了,试问问这所有权状,你都能带去吗?你一样都带不去。烧成骨灰了,那是你的?你不觉悟吗?没有一样是你自己的!所以我们要觉悟。现前所有的,我常常给诸位说,我们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今天我们这个道场,我在这儿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我这个用,用一天,这一天用得很自在,明天用不用?不知道,也许明天我死了,还用什么呢?这就不要用。你这个是心开意解,得大自在,心里头一点牵挂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心是这样得来的。今天用得很自在,如果想到我明天还要用,你的心就不自在了;你要想这是我所有的,你更不相在了;你说为儿孙,给诸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真正为儿孙是怎么为法?为他培福,这个是真正聪明人为儿孙。

  前天有个同修来给我讲,他弟兄两个,他的弟弟很聪明,但是不喜欢念书,很会花钱,他来跟我研究,家里的人对他都很头痛。那么他是个学佛的,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另外是报恩、报怨的。他说不像是报怨的,因为对他家里的人都很好,很像讨债的。我说既然是讨债的,那你就要还债,痛痛快快的还,他要钱的时候,随他花,还了了,债就完了;可是作父母的人,如果有智能,还债当中为他修福。他说那这个怎么还法呢?我就把我印的《大乘起信论》送他三本,我说这个就是方法,我印这个书,我是每年过生日为母亲回向,印一部书,这一千本书,三万五千块钱,你为你弟弟跟父母讲,譬如这部书,三万五千块钱,用他的名字,赠送给十方,这三万五千块就还他了,还他又给他培福了,他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方法。更殊胜的功德利益呢?譬如说我们寒暑假办大专讲座,你出功德,我们办一次讲座大概是十万块钱,你拿十万块钱,用他作功德主,这十万块还他,办这十天的讲座,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已经还他十万了,这个还法,他既不拿去吃喝嫖赌去造罪业,还了他钱的时候,已经替他培福,这个还债法,将来这个人他心意会转,会变成社会上一个好人,会变成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是有智能的人,还债的还法。否则的话,他这个钱还是拿去吃喝嫖赌,拿去糟蹋,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钱,他们家有钱,是个大财主,你把这些钱拿去替他作功德。

  那么我举例子,各大专院校,过去《大藏经》刚刚出来的时,那时候预约价钱很便宜,七千多块一部,我买了十几部,赠送给各学校的图书馆,像这种事情,都是还债,都可以还债,你们家里有的是钱,用这种方式来还债,如果你真正觉悟,你这个弟弟能救回来,将来跟你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给他培福,所以为儿女培福,应当要在这些地方作,要晓得这个是真正功德利益,特别是在佛门,正法,你要知道正法,在佛门里面修福,这个福报无量无边,这样父母一转变,变为他的大恩德主了,他自己不会做,你替他修福,替他培福。这是世间人他不懂,我给诸位说,我今天得自在,我的自在从那里得到呢?你们大家都看到的,我是十方供养一点一滴统统都布施出去,如果说我还有「我有」、「我所有」,那就坏了,我要是积有就不自在了,你目前有再大的财富,你都不自在。佛光山的星云法师,万佛寺的圣印法师见到我的时候,唉呀!还是你自在。我当然自在,他为什么不自在呢?一天到晚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为什么?他所有的太多了,有的愈多,操心愈多,愈不自在,你要想自在,统统放下,什么都没有就自在了。这个理,你们听了也认为不错,也点头,你就是放不下,换一句话说你还是不自在,统统舍尽了,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圆圆满满的;你不肯舍,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一点点,有限的一点点,而且还得不到,还会失舍,随时会失掉,所以第六识、第上识它的功用,你要搞清楚,你喜用它,修行证果,成佛作祖是它,你不会用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教你堕三涂、受轮回也是它,所谓是罪魁功首,造罪业它第一、一等,你要说修功德,它也是一等,这个就是指的第六意识,所以先要它稳定、专一就会成功,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去找,它为什么不专一,要找这个原因,找到之后,把它消除,心自然就清净,就专一了。

  第七是“恒思量”,旁边注的“有定所”,它与第六意识不一样,第六意识是无有定所,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第七识有定所,定在那里呢?我执,虽有定所,不好、迷惑,所有烦恼的根源都从它生的,有了我了,当然就想我所有,如果你要是真破了,我都没有了,那来的我所有呢?到后面我们再细讨论。

  第八“含藏异熟”,我这个地方注的,含是包含,藏是收藏,异熟,就是因缘果时,它是会变的,变异成熟,怎么个变异成熟法,下面再讲。诸位再看注二,注二给我们解释八识的性质,首先说“不动唯性”,第一表里头用圆圈作个符号,作个代表,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是不动的,不动的真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能、无量的德能,佛与大菩萨就是住在不动这个本性,譬如经里常讲,八地菩萨证得了不动地,换句话说八地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就是不动地,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与如来的果位上实在没有什么两样,他所用的心,就是大圆镜智,心要是动了,有一念妄动,这就变成识了,前面第一表里面我们说过,它一动就变成识了,这个识我们叫它做阿赖耶识。

  “集起唯心”,这是说明阿赖耶识,集是集种,集合种子,无量无边的种子,统统收集在阿赖耶,阿赖耶像个大仓库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种子统统都在阿赖耶识里头,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现行,起作用,这个唯心,这个心就是第八识,第八名心,诸位要晓得,集起两个意思是同时的,譬如我们讲现起,眼前的一切现象,这就是阿赖耶的起现行,这个现行是剎那剎那现起,所以这个现行它不是真的,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你就想想它这个现行是生灭的,生灭的现行是前后不相道的,个个是独立的,就好象我们看电影那个底片一样,张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行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一面起现行,一面这个种子落在阿赖耶里去,所以阿赖耶现行与种子好象在那里循环,永远在循环,循环在这个上面了,就是现行;下面了就是种子,不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就是阿赖耶的相。那阿赖耶多大呢?广大无边,一迷了真如本性,整个本性变成了阿赖耶;如果你一觉悟了,整个阿赖耶就是真如本性。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谁识里可以算是根本法,我们要是不把它搞清楚,以后对于唯识就会发生很多的障碍。

  我们看注四这一段,在这一段里面,先说五俱起识,这个就是明了意识,五俱起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此地所列的三项,这三项里面,分别是第六识,是与第六俱起,就是分别识,染净是与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识,意里头有染净,根本依就是八识,八识里面它有业相、转相、境界相,它里头包括三个,加上前面两个,一共是五种,无论哪一个识起作用,必定有这五种,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识。

  旁边有个小批注释根本依。根本就是种子,我们今天所谓的印象、习气,譬如说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落了印象,这个印象在唯识里面就叫做种子,种子今人称之为印象,种子的力量有强弱不同,有的力量很强,有的力量徇薄弱,这个意思我们也容易懂,好比印象有深有浅,如果特别氅意这个印象就会很深,如果没有注意,这个印象力量就显得很浅,力量强的先受报,力量弱的后受报,将来果报有先后的不相同,这个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