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我對衆生有這麼多的貢獻,怎麼這一缽飯還是這樣的?」心裏難過,這就是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心地不清淨,沒有開悟。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得的享受,這個享受是業報:我今世的修行,來生的果報,我現前這個果報,是我過去的業報,怎麼可以說我現在的修行,殊勝功德,過去世的業報還現前,那是過去業報沒辦法,你功力不夠大,如果你這個功德果然殊勝的話,現世業報是可以轉的,不是不能轉的,可是轉怎麼樣呢?轉是一種殊勝的心才能轉;如果,唉呀!怎麼還是這樣?這就轉不了,這個念頭怎麼能轉業呢?轉業的念頭是再苦境界還是歡歡喜喜,這是個轉業的念,對于現在生活環境稍稍有一點不滿,有一點厭惡,這個念頭只有造業不能轉業。諸位要曉得清淨心轉業,染汙心造業,所以第六、第七識它造業,它不能轉業。我跟大家講的,是處處爲大家好,諸位要想成就,你要把我講的話牢牢記住。
你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居士轉業了,了凡居士對于自己的生活有沒有抱怨?有沒有怨言?有沒有像安士高同學那種心情?你們要留意到這一點,我們讀古人的傳記,要體會到這個道理,作爲我們自己修學的借鏡,他犯的什麼過失?這個過失遭遇什麼樣的後果?我們讀了以後,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個過失?如果我們也有這個過失,將來遭遇同樣的後果。洞庭湖這個龍王,他很幸運,他的同學安士高得道了,所以到他要遭大難的時候,他就會救他一把。那麼我們也造了這個業,將來要受這個果報,看看我們附近的同學有沒有得道的呢?如果沒有得道的,我們將來遭難,誰來救我們呢?他是沾了安士高大師的光。可是安士高大師度他,爲他修福,也只是把他脫離了惡道,把他送到忉利天去享天福,畢竟不能出叁界,所以這個果報不是究竟的,究竟的果報,最低限度要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清淨心,比袁了凡那還要殊勝得多。所以我們要不把世緣放下,這怎麼行呢?
在家的同修,我在此地要奉勸你們,你要覺悟,你今天的家業,你要冷靜的去想一想,是你自己的嗎?這個有所有權狀,那個也有所有權狀,一大堆,看到都是你自己的。我今天一個同學過去了,在開吊,我在這裏講經不能去,現在正在開吊,羅堅,這一死了,試問問這所有權狀,你都能帶去嗎?你一樣都帶不去。燒成骨灰了,那是你的?你不覺悟嗎?沒有一樣是你自己的!所以我們要覺悟。現前所有的,我常常給諸位說,我們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今天我們這個道場,我在這兒使用,我不要所有權,我這個用,用一天,這一天用得很自在,明天用不用?不知道,也許明天我死了,還用什麼呢?這就不要用。你這個是心開意解,得大自在,心裏頭一點牽挂都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淨心是這樣得來的。今天用得很自在,如果想到我明天還要用,你的心就不自在了;你要想這是我所有的,你更不相在了;你說爲兒孫,給諸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真正爲兒孫是怎麼爲法?爲他培福,這個是真正聰明人爲兒孫。
前天有個同修來給我講,他弟兄兩個,他的弟弟很聰明,但是不喜歡念書,很會花錢,他來跟我研究,家裏的人對他都很頭痛。那麼他是個學佛的,佛法裏面講得很清楚,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另外是報恩、報怨的。他說不像是報怨的,因爲對他家裏的人都很好,很像討債的。我說既然是討債的,那你就要還債,痛痛快快的還,他要錢的時候,隨他花,還了了,債就完了;可是作父母的人,如果有智能,還債當中爲他修福。他說那這個怎麼還法呢?我就把我印的《大乘起信論》送他叁本,我說這個就是方法,我印這個書,我是每年過生日爲母親回向,印一部書,這一千本書,叁萬五千塊錢,你爲你弟弟跟父母講,譬如這部書,叁萬五千塊錢,用他的名字,贈送給十方,這叁萬五千塊就還他了,還他又給他培福了,他與一切衆生廣結善緣,這是方法。更殊勝的功德利益呢?譬如說我們寒暑假辦大專講座,你出功德,我們辦一次講座大概是十萬塊錢,你拿十萬塊錢,用他作功德主,這十萬塊還他,辦這十天的講座,與一切衆生廣結善緣,這已經還他十萬了,這個還法,他既不拿去吃喝嫖賭去造罪業,還了他錢的時候,已經替他培福,這個還債法,將來這個人他心意會轉,會變成社會上一個好人,會變成國家有用的人才,這是有智能的人,還債的還法。否則的話,他這個錢還是拿去吃喝嫖賭,拿去糟蹋,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錢,他們家有錢,是個大財主,你把這些錢拿去替他作功德。
那麼我舉例子,各大專院校,過去《大藏經》剛剛出來的時,那時候預約價錢很便宜,七千多塊一部,我買了十幾部,贈送給各學校的圖書館,像這種事情,都是還債,都可以還債,你們家裏有的是錢,用這種方式來還債,如果你真正覺悟,你這個弟弟能救回來,將來跟你的一家人相親相愛,給他培福,所以爲兒女培福,應當要在這些地方作,要曉得這個是真正功德利益,特別是在佛門,正法,你要知道正法,在佛門裏面修福,這個福報無量無邊,這樣父母一轉變,變爲他的大恩德主了,他自己不會做,你替他修福,替他培福。這是世間人他不懂,我給諸位說,我今天得自在,我的自在從那裏得到呢?你們大家都看到的,我是十方供養一點一滴統統都布施出去,如果說我還有「我有」、「我所有」,那就壞了,我要是積有就不自在了,你目前有再大的財富,你都不自在。佛光山的星雲法師,萬佛寺的聖印法師見到我的時候,唉呀!還是你自在。我當然自在,他爲什麼不自在呢?一天到晚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爲什麼?他所有的太多了,有的愈多,操心愈多,愈不自在,你要想自在,統統放下,什麼都沒有就自在了。這個理,你們聽了也認爲不錯,也點頭,你就是放不下,換一句話說你還是不自在,統統舍盡了,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圓圓滿滿的;你不肯舍,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一點點,有限的一點點,而且還得不到,還會失舍,隨時會失掉,所以第六識、第上識它的功用,你要搞清楚,你喜用它,修行證果,成佛作祖是它,你不會用它,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教你墮叁塗、受輪回也是它,所謂是罪魁功首,造罪業它第一、一等,你要說修功德,它也是一等,這個就是指的第六意識,所以先要它穩定、專一就會成功,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去找,它爲什麼不專一,要找這個原因,找到之後,把它消除,心自然就清淨,就專一了。
第七是“恒思量”,旁邊注的“有定所”,它與第六意識不一樣,第六意識是無有定所,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第七識有定所,定在那裏呢?我執,雖有定所,不好、迷惑,所有煩惱的根源都從它生的,有了我了,當然就想我所有,如果你要是真破了,我都沒有了,那來的我所有呢?到後面我們再細討論。
第八“含藏異熟”,我這個地方注的,含是包含,藏是收藏,異熟,就是因緣果時,它是會變的,變異成熟,怎麼個變異成熟法,下面再講。諸位再看注二,注二給我們解釋八識的性質,首先說“不動唯性”,第一表裏頭用圓圈作個符號,作個代表,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是不動的,不動的真性裏面具足無量的智能、無量的德能,佛與大菩薩就是住在不動這個本性,譬如經裏常講,八地菩薩證得了不動地,換句話說八地菩薩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這個就是不動地,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薩,與如來的果位上實在沒有什麼兩樣,他所用的心,就是大圓鏡智,心要是動了,有一念妄動,這就變成識了,前面第一表裏面我們說過,它一動就變成識了,這個識我們叫它做阿賴耶識。
“集起唯心”,這是說明阿賴耶識,集是集種,集合種子,無量無邊的種子,統統收集在阿賴耶,阿賴耶像個大倉庫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種子統統都在阿賴耶識裏頭,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現行,起作用,這個唯心,這個心就是第八識,第八名心,諸位要曉得,集起兩個意思是同時的,譬如我們講現起,眼前的一切現象,這就是阿賴耶的起現行,這個現行是剎那剎那現起,所以這個現行它不是真的,經裏面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你就想想它這個現行是生滅的,生滅的現行是前後不相道的,個個是獨立的,就好象我們看電影那個底片一樣,張張是獨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行的狀況就是這個樣子,一面起現行,一面這個種子落在阿賴耶裏去,所以阿賴耶現行與種子好象在那裏循環,永遠在循環,循環在這個上面了,就是現行;下面了就是種子,不斷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變種子,這個就是阿賴耶的相。那阿賴耶多大呢?廣大無邊,一迷了真如本性,整個本性變成了阿賴耶;如果你一覺悟了,整個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誰識裏可以算是根本法,我們要是不把它搞清楚,以後對于唯識就會發生很多的障礙。
我們看注四這一段,在這一段裏面,先說五俱起識,這個就是明了意識,五俱起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的,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此地所列的叁項,這叁項裏面,分別是第六識,是與第六俱起,就是分別識,染淨是與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識,意裏頭有染淨,根本依就是八識,八識裏面它有業相、轉相、境界相,它裏頭包括叁個,加上前面兩個,一共是五種,無論哪一個識起作用,必定有這五種,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識。
旁邊有個小批注釋根本依。根本就是種子,我們今天所謂的印象、習氣,譬如說我們見色、聞聲,心裏面落了印象,這個印象在唯識裏面就叫做種子,種子今人稱之爲印象,種子的力量有強弱不同,有的力量很強,有的力量徇薄弱,這個意思我們也容易懂,好比印象有深有淺,如果特別氅意這個印象就會很深,如果沒有注意,這個印象力量就顯得很淺,力量強的先受報,力量弱的後受報,將來果報有先後的不相同,這個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