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18

  ..續本文上一頁

  五俱起識底下有個叁,這個叁是批注,“前五了別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是了別外面的境界,“五識分了五境”,這個五識就是前五識,眼識它只了別色塵,耳識只了別聞塵,各有各的對象,彼此不會混雜,可是第六識就不一樣,第六是總了五境,它有這個能力,就是五塵境界落謝影子,它都能夠緣得到,因此它的功能也特別大,這是簡單的給諸位說明什麼叫五俱起識,這個都是唯識裏面很重要的法相名詞,我們要記住,將來在唯識經論裏頭常常會看到。第二講獨頭意識,獨頭就是指第六識,意有主宰的意思,這個後面有兩條注子,第一個注子是後頭所列的第二,這是講它恒易轉。小注裏頭第二是說性界,受恒易轉,也就是前面講的第六識恒易轉,曾經簡略的給諸位介紹過,即主意不定,主意不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學佛,世間事情你要是拿不定主意,朝叁暮四,無論是大事小事都不會有成就,哪些不定呢?你看這個地方舉出了叁類:

  第一個是講性,性有善、有惡、有無記,不穩定,譬如說我們對人,一會兒一個念頭,想想這個人不錯,對他很好,是善心所;一會兒想想他有很多毛病,這叫惡心所。所以它的念頭常常在轉,因爲念頭常常在轉,所以才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如果這個念頭不轉了,那好的永遠是好,惡的永遠是惡。就是因爲這個念頭轉得很快,甚至于自己都控製不了,這個講善惡之性。叁性不穩定。

  第二個講界,這個界特別是講果報,我們在六道輪回不穩定,這個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總是在這裏頭輪回,而且我給諸位說,色界、無色界去的機會比較少,欲界裏面的機會最多,所以總是超越不了欲界,這叁界裏面是欲界最苦,爲什麼脫離不了呢?就是五欲你斷不掉,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佛給我們講這叫地獄五條根,這五樁事情斷不了,欲界就不能夠超出,我們講念佛求生淨土,這五樁事情要是不能夠擺脫,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爲什麼呢?就好象繩索一樣,它把你牽在這個地方,像我們坐船,船的纜繩一樣,它有五條纜繩,有一條牽住你,你這個船就不能開動,這是我們特別要記住的,如果不斷五欲六塵,叁界就出不去,這個是變化很大,生生世世都在這裏轉變,舍身受身極不穩定,果報不穩定,前面一條是造因不穩定,就是造業不穩定,恒易轉,第二條是果報不穩定,也恒易轉,第叁條是享受不穩定,享受是苦樂憂喜舍,我們想想人生在世,苦多樂少,這個可以說是剎那剎那都在那裏變化,這個是極不穩定。

  那麼獨頭意識,注意看下面,它的功用第一個是動身業,意好象總司令一樣,它是發號司令在那裏指揮,我們身體一切的動作,都是它在那裏支配,第二個是發語,一切的言語,也是意在操縱的,它在那兒作主,譬如我們說一句話,要問你這句話什麼意思,意在那兒作主的,那獨頭意識它本身的活動就是意業,動身業就是身業:身的造作,發語業是言語的造作,由此可知,身語意叁業的造作,是以意爲主。那麼我們可以說意清淨了,身語都清淨;意是染汙的,縱然身之禮拜、語之贊佛,都不清淨。譬如說我們心裏頭巴結佛,求佛保佑我升官發財,我對他禮敬、對他稱贊,這個禮敬,稱贊都不清淨,爲什麼呢?你有企圖,如果佛不保佑你升官發財,那麼你對他就不禮敬,也沒有稱贊,所以諸位要曉得,意業不淨禮敬、稱贊都是不清淨的,假如意業是清淨的,打人、罵人都是清淨的。曾經有同學來問我,《四十華嚴》裏面甘露火王這是什麼意思?我說你作錯了事情,父母責備你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父母就是甘露火王,爲什麼呢?父母打你、罵你,是爲了你好,爲了愛護你,所以是清淨的,不是染汙的;別人作錯了事情,你看他打不打他?罵不罵他?他才不理他,佛陀教誡他的學生,有的時候也有罵,有責備的時候,那是清淨的,所以說意業清淨了,身語都清淨,意業不清淨的時候,身語都不清淨,最重要的就是意業,既然叁業有造作了,有造作必定有果報,決定不會說造作之後沒有果報,給諸位說沒有這個事情。所以經論裏頭常常講,衆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來的時候,衆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時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個時候害怕有沒有用處?一點用都沒有,菩薩對于這個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果報來了他不怕,縱然墮地獄,他也不怕,爲什麼呢?知道這個是自作自受,那有什麼法子?所以他能夠逆來順受,這是菩薩。他明白人,菩薩是怕造因,菩薩怕造業,他知道造業要受果報的。

  那麼我再告訴諸位,小乘人害怕的是怕身語業,所以小乘戒戒在那裏呢?身口七支,這個是小乘戒,大乘戒怎麼樣呢?大乘戒不禁身言,大乘戒戒在意地,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難。譬如講殺生,小乘戒一定要把有情的生命殺死了,這才犯戒,起心動念不犯乘,那個人我恨他,我想殺他,但是我沒有殺他,這個不犯戒,所以小乘戒跟世間法律是差不多的,你心裏起念頭,確實沒有這個行爲,不構成法律的刑責。可是大乘戒裏面就不行,大乘戒裏起心動念就犯戒了,這個是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大乘戒是戒在意業,不戒身語,因爲意業清淨,身語自然清淨,所以身語就不必戒了,小乘戒在事,身語是事,不戒在心,大乘是論心不論事,這個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小乘戒多,好持,容易作得到,大乘菩薩戒雖然不多,不容易作到,因爲它是在起心動念之處。在中國無論是出家在家,是大小乘戒同時修學的,這個跟從前印度以及現在的南洋小乘國家的佛教不一樣。譬如泰國,他們只有小乘戒沒有菩薩戒,在中國受戒的時候,譬如說叁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這個是小乘戒,菩薩是大乘戒,在家同修受戒的時候,你受叁皈五戒,是小乘戒,你受菩薩戒是大乘戒,所以大小乘戒並行,這種修行方法確實是很殊勝的。

  底下是講果報,果報你看“引滿二業”,引業是講的正報,滿業是講的依報,這就是依正兩種果報。所以看旁邊小注第四,實際上底下這個表,我已經列出來了,引業指五趣總報,滿業指五趣身別報,諸位看表解,這個表解彎過來,你看這一邊,引爲總報業,指第八識,我們以人道來講,我們到人道來投胎,這是前世,我們這個業力可以說相當的複雜,五戒的業力很強,先得果報,我們到人道來投胎,得到這個人身,這是總報,這是引報,引業,就是在六道輪回裏面,牽引我們到那一道去投胎,這叫做引業,這個就是第六識,我們一般講神識去投胎。

  底下講異熟身酬引業,異熟身是相續相,這裏面牽涉到有很深的道理,這個異熟等我們講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再給諸位說明,滿業是別報業之前六識所得的體,譬如說我們到人道來投胎,大家在前世都作有五戒之業因,都得到人身,可是雖得到人身,我們面貌不相同,這就是滿業,就是別報,我們身體健康狀況不相同,我們壽命長短不相同,這些跟我們身體正報不一樣,這是屬于滿業,都得到人身這是引業,所以給諸位說,引業是無記性的,可以說是平等的,都得一個人身,在滿業上講不平等了,滿業牽涉到過去善惡的業報,所以這個果報是相當複雜。再有我們生活的環境不相同,就是貧富貴賤不一樣,這個是依報的環境不相同。所以前六識,異熟身它這個是間斷的,前面八識是相續的,酬滿業就是苦樂憂喜舍,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這個是講果報,叁業造作一定感受六道輪回的果報。六道輪回從那裏來的?是自己製造的,苦樂種種的受,從那裏來的,也是自己製造的,我們看別人享樂,不要去嫉妒,嫉妒造業;不要去障礙,障礙造的業更重,爲什麼呢?各人各人的果報,如果我們再造業,那我們來生得到的是更不如意,比這一生還要差。如果你要覺悟了,從此之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今生種種不如意,到來生會得大自在,爲什麼呢?今生修的善業多惡業少,來生必定是得自在。

  第二講“諸識獨最”,這個旁邊我批注的是造業,第六意識在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裏面,講到造業它是第一,這個業裏面有善業有惡業有淨業,它都是第一,造善業它是第一,造惡業它也是第一,我們學佛修淨業它也是第一,譬如說我們念佛人目標是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諸位要知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都是第六意識心,都是意識心,當然我們的目標不僅如此,總想能證得理一心不亂,但是諸位要曉得理一心不亂是以事一心不亂爲基礎,再往上提升的,由此可知,在修行的最初這個階段,我們用的確實是第六意識心,雖然我們今天常常強調舍識用根,可是畢竟我們還是舍不了,舍不了呢?你還是用的第六意識心,到第六意識心用到清淨無染,自然就轉成智能了,就是舍識用根,所以這個裏頭它有過程,它有程序的,不能夠躐等的,到達轉識成智了,世出世間一切真相,統統都明了了,正如唯識所說,後面一條說“輪回不停”。輪回就是第六意識的力量在推動的,換句話說輪回就是它製造的,如果不是它,哪裏會有輪回呢?沒有輪回這個相。法界緣起這個相,有;輪回的相沒有。法界緣起的這個相,給諸說是實相,所以你要是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過來的時候,你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境界呢?是一真法界。你見到法界緣起,從法界緣起裏面看,法界是平等一相,清淨寂滅相,在一般的講法,八地菩薩才親證到,八地菩薩證得。如果把尺度放寬一點,我們也可以說圓教初住以上就已經入了這個境界,但是入的粗、淺,位次越往上,這個境界越細、越清楚,這都是一真法界。

  在淨土裏面說,實報土與常寂光淨土,這個裏頭不但沒有輪回,而且也沒有十法界,緣起有沒有?有緣起,那麼我們也許最關心一件事情,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力量能證得呢?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關心這個問題,我可以告訴諸位,能不能證得,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換句話說,你自己肯不肯去求證,如果你…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