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19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肯,像經論裏面說的,直下承當,你確實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得,爲什麼呢?因爲用功這個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別人不能代替你,你要肯幹,那你當然可以證得,一生決定可以成佛,我們再講一切經裏頭,有兩部經叫根本*輪,一部是《華嚴》,一部是《法華》,佛在這兩部經裏面,都擺出樣子給我們看,《華嚴經》裏面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沒等第二生。《法華經》裏面龍女八歲成佛,這都是講一生。因此可知,這個一生是可以辦得到。

  可是我在講席裏頭跟諸位講,我們要具足叁個條件,這叁個要是不具足,那麼就沒有指望了,叁個要具足呢?這一生一定成就,這叁個條件經上講: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具足這叁個條件,我在講席當中又補充了叁條,實際上這叁條善根福德因緣都有了,我怕諸位因爲常常念經,善根福德因緣有口無心念過去了,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提醒諸位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要通達理論,第二要曉得方法,第叁要明了境界,這叁樁事情都是善根福德所包含的,理論通達了沒有懷疑,方法明了了,你可以修行,你自己有了辦法,境界知道了,你的信心增長,決定不會退轉,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我自己到那個階級,自己知道,前面情況怎麼樣我曉得,後面的情況是怎麼樣我也曉得,我現在自己在那個地方,我也知道,信心充足,法喜充滿。前面什麼不知道,裏頭什麼也不曉得,迷在裏頭,這個修行很苦,換句話說,好象自己走路一樣,走在大路當中,不曉得自己在那裏,這是很苦惱的事情,所以境界要曉得。

  那麼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可不可以都搞清楚呢?可以,這個大家放心,佛法講的,你要是具足有這個因緣的話,確實可以,所以佛法是自古以來,都有師承的,就是當我們自己沒有搞清楚的時候,這些條件不具足的時候,我們要依靠老師,要依靠一個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統統搞清楚了就可以離開老師,爲什麼呢?你可以獨立了,可以不必再依靠老師。拿《華嚴經》作比喻,在沒有搞清楚之前,善財童子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你看《華嚴經》這一段經文講的本末二會,文殊菩薩是本會,在四十華嚴裏面叁卷經,頭叁卷這是本會,就是善財還沒有具足這個條件,那他要跟老師,他要依靠老師,文殊菩薩就是它的老師,這個我們講師承,他這些條件統統都具足了,不必再依靠老師了,這就出去參學:五十叁參,那是自修、自悟、自證,不必再依靠老師。由此可知,開頭,依靠老師非常重要,必須在老師會下成就這些條件,才可以獨立。

  那麼究竟要跟老師跟多久呢?這每個人不一定,我們看看中國這些古大德,有些人很短,有些人期限很長,所以跟老師的時間是不一定,而是以具足這些條件爲圓滿,你跟老師一天,一天當中你都具足了,那你就畢業了,你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才具足,那麼就十年畢業、二十畢業、叁十年畢業,一生當中條件都不具足,一生都不能離開老師,這是古大德他們垂範的典型,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那麼親近老師這裏頭確確實實也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我們淺而言之,所謂善根,就是你能夠聽得懂,這是善根,你能夠明辨邪正是非,這是你的善根,你有這個能力,你對于老師能夠尊重,在學習期間當中,你有恒心,你有耐心,這是你的福德,爲什麼呢?我不成就,我不離開老師一步,這是福報、福德,因緣是老師、同學、道場我們今天講一切設備,同參道友,這是因緣,這些統統具足,不太容易,那也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並不是很簡單的,你要是統統具足了,可以說成功就在望,指日可待。

  獨頭意識後頭還有一個批注,就是這一張的最後,講獨頭意識,這裏頭又分叁種,我們都要搞清楚,第一種叫定中意識,這是與定相應的,譬如修四禅八定,這是世間禅定,修九次第定這是阿羅漢所得到的禅定,以念佛法門來說,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叁昧,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都是定中意識,這一種統統是講修行人,也就是講修行人之所用心,這個用心算是得法,即用第六意識心用得很如法。

  下面兩種就是一般凡夫,獨散意識,就是我們現前,獨是簡別他不是五俱,它獨自起來的,這裏頭沒有其它的跟它一起,散是散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散亂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般人頭腦糊裏胡塗的,糊裏胡塗的這個就是獨散意識,如果是五俱起意識,頭腦有條理、很清楚,獨散意識這個人就是糊裏胡塗、迷惑顛倒,就是這樣的情形,這種情形也是我們常常能看見的,還有一種是夢中意識,你爲什麼會夢?作夢也是獨頭意識在起作用,所以夢裏頭你的神志決定沒有清醒的時候那麼清楚,原因在那個地方呢?因爲清醒的時候是五俱起意識,所以頭腦特別清楚,作夢的時候,它不是五俱起,它是獨頭意識,所以夢之境界就不太清楚。

  這底下注明的:『此即獨散意識,因其形相內略異于五識,故別立此★』,這個就是夢中的獨散的意識,統統都是屬于獨頭意識起的作用。下面批注爲什麼叫它獨頭?“以皆不與五識俱起,”定中、獨散,夢中它都不與前五識同時起作用,“雖已得自在者”,這個已得自在者就是定中意識,像阿羅漢,像我們得一心不亂的,這是已經得自在了,可是定中意識是得于五識俱起,就是得自在的人它可以,夢中的境界還是跟我們醒的時候,一樣的清楚,那只有在定中才行,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此地單講:“然今且取未得自在者言,”專門講凡夫,得到定的人,已經得自在的人,它雖然是與前五識起作用,但是那個前五它不是與根塵起作用,單單是五識起作用,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凡夫起作用是根塵識統統起作用,所以與定中意識起作用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條,第叁段是末那。

  末那恒思,怎麼叫恒呢?因爲它恒思量,底下有二條二個注,“染有我,淨無我”,爲什麼呢?末那是染淨依,這個講的是第七識,什麼叫染有我呢?這個就是見惑,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末那就染了,四大煩惱裏面第一個就是我見,這是相當麻煩的,我們一般講的我執,所以它是屬于見惑,這個是相對的,因爲有我,就有人,就有衆生,就有壽者,從相對裏頭建立的,凡是相對的,就是染汙意,底下舉了例子,身我、法我、無我,我就是執著,執著這個染汙意,這個染汙意是什麼呢?它的體性我們要搞清楚,就是阿賴耶識裏面見分的一分,阿賴耶的見分廣大無邊,我們在廣大無邊的見分裏面,執著一分,好象整個大海是阿賴耶的見分,只執著大海裏頭起一個水泡泡,把那個水泡泡執著認爲是我,這叫我執,水泡泡有沒有呢?實際上沒有,你們看水泡泡從這個地方飄到那裏去了嗎?你們仔細去觀察,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今天根身,執著這一分精神,我們的精神就是阿賴耶的見分,那麼這個見分在那裏呢?這個事實真相必須搞清楚,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們去想去,好象今天我們手上拿了一個無線電收音機,我們撥了中廣的頻道,在聽音樂,我們把音樂、音聲就比就阿賴耶的見分,這個收音機就比作我們的身體,你想想這個音聲是在他的身體裏面嗎?我們一面走著一面聽著,我們移動一步,這個地方的位置與這裏改變了,你收音機在此地,電流在這個地方,收音機搬到這邊來,是不是這個電流跑到這兒來了?不是的。這個電流還是在這裏好好不動,我們不明的白這個真相,以爲就在這個裏頭,走到那裏它跟到那裏,那有這個道理?這是絕大的誤會,我們的身體就好象收音機一樣,而我們阿賴耶的見分,就像電流一樣,充遍了整個虛空,無論我們身體移到那個地方,都當處相應的,不是前面跟著來的,楞嚴裏面給我們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幾個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這種執著叫虛妄的執著,這一執著就變成染汙了。

  這個地方有個批注,第一條:有我六識爲善,乃成有漏,第七識有這個執著,前六識無論作什麼善事,統統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諸位要記住,叁界裏面有善報,它有果報。世間人認爲果報好,貪圖果報,學佛的人曉得果報不好,不但那惡的果報不好,善的果報也不好,最好沒有果報,所以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真好。底下說明“我”有叁類,一種是身我,我是身見,把這個身執著是我,二是法我,法我是執著有,一切萬法都把它當做實在的,這是法我,第叁是無我,無我是執著空,我沒有了,實際上執著空,不是真正的無我,真正的無我在後面:淨無我,這是無漏的,這個地方無我是指什麼呢?譬如講無想天,四空天裏面的無我,都是屬于染有我,它是不是真的無我呢?它還是有我,它執著一個無我,它還有個無我,有個無我,當然還是有我,有有我跟有無我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它沒有真正作到無我,真正作到無我,這才是無漏,真正無我是轉識成智以後,這才能作到真正的無我,表裏面給我們列的,染這就是有我,淨這是無我,所以在此地要著眼的就是染與淨,如果是染淨相對,那個淨還是不淨,還是屬于染,必須要超越染淨,才叫做淨,所以無我也是如此,無我與有我相對的這個無我,還是有我,所以底下注的有身我、法我、無我,這個無我就是有無相對的,超越相對的才是真正的無成,所以下面染有我裏面的無我,與淨無我的無我,這是我們比較容易看得出來的,但是染淨兩字,不太容易看出來,如果我們把染淨看做相對的染淨,那就錯了,這一樁事情,我們留在起信論裏頭再詳細的研究,如何才能達到真正的清淨,也就超越染淨之淨。

  染有我旁邊的小注是見惑,相對的,講到見惑這就是屬于見思煩惱了,我們通常說之爲見解上的錯誤,底下的小注,第一:末那執著有我,前六識雖然爲善,善全是有漏的,因爲它有我執,我執還很不容易破除,但是不破我執就沒有辦法出離叁界,叁界之內是有漏的,與有漏法相應,由此可知如果要想超越叁界,必須破我執,我與我所這個觀念要斷盡,這才有能力超越叁界…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