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19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肯,像经论里面说的,直下承当,你确实在一生当中,可以证得,为什么呢?因为用功这个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你,你要肯干,那你当然可以证得,一生决定可以成佛,我们再讲一切经里头,有两部经叫根本*轮,一部是《华严》,一部是《法华》,佛在这两部经里面,都摆出样子给我们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一生成佛,没等第二生。《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都是讲一生。因此可知,这个一生是可以办得到。

  可是我在讲席里头跟诸位讲,我们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要是不具足,那么就没有指望了,三个要具足呢?这一生一定成就,这三个条件经上讲: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我在讲席当中又补充了三条,实际上这三条善根福德因缘都有了,我怕诸位因为常常念经,善根福德因缘有口无心念过去了,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提醒诸位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要通达理论,第二要晓得方法,第三要明了境界,这三桩事情都是善根福德所包含的,理论通达了没有怀疑,方法明了了,你可以修行,你自己有了办法,境界知道了,你的信心增长,决定不会退转,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自己到那个阶级,自己知道,前面情况怎么样我晓得,后面的情况是怎么样我也晓得,我现在自己在那个地方,我也知道,信心充足,法喜充满。前面什么不知道,里头什么也不晓得,迷在里头,这个修行很苦,换句话说,好象自己走路一样,走在大路当中,不晓得自己在那里,这是很苦恼的事情,所以境界要晓得。

  那么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可不可以都搞清楚呢?可以,这个大家放心,佛法讲的,你要是具足有这个因缘的话,确实可以,所以佛法是自古以来,都有师承的,就是当我们自己没有搞清楚的时候,这些条件不具足的时候,我们要依靠老师,要依靠一个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统统搞清楚了就可以离开老师,为什么呢?你可以独立了,可以不必再依靠老师。拿《华严经》作比喻,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善财童子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你看《华严经》这一段经文讲的本末二会,文殊菩萨是本会,在四十华严里面三卷经,头三卷这是本会,就是善财还没有具足这个条件,那他要跟老师,他要依靠老师,文殊菩萨就是它的老师,这个我们讲师承,他这些条件统统都具足了,不必再依靠老师了,这就出去参学:五十三参,那是自修、自悟、自证,不必再依靠老师。由此可知,开头,依靠老师非常重要,必须在老师会下成就这些条件,才可以独立。

  那么究竟要跟老师跟多久呢?这每个人不一定,我们看看中国这些古大德,有些人很短,有些人期限很长,所以跟老师的时间是不一定,而是以具足这些条件为圆满,你跟老师一天,一天当中你都具足了,那你就毕业了,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具足,那么就十年毕业、二十毕业、三十年毕业,一生当中条件都不具足,一生都不能离开老师,这是古大德他们垂范的典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那么亲近老师这里头确确实实也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个我们浅而言之,所谓善根,就是你能够听得懂,这是善根,你能够明辨邪正是非,这是你的善根,你有这个能力,你对于老师能够尊重,在学习期间当中,你有恒心,你有耐心,这是你的福德,为什么呢?我不成就,我不离开老师一步,这是福报、福德,因缘是老师、同学、道场我们今天讲一切设备,同参道友,这是因缘,这些统统具足,不太容易,那也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并不是很简单的,你要是统统具足了,可以说成功就在望,指日可待。

  独头意识后头还有一个批注,就是这一张的最后,讲独头意识,这里头又分三种,我们都要搞清楚,第一种叫定中意识,这是与定相应的,譬如修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修九次第定这是阿罗汉所得到的禅定,以念佛法门来说,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定中意识,这一种统统是讲修行人,也就是讲修行人之所用心,这个用心算是得法,即用第六意识心用得很如法。

  下面两种就是一般凡夫,独散意识,就是我们现前,独是简别他不是五俱,它独自起来的,这里头没有其它的跟它一起,散是散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散乱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般人头脑糊里胡涂的,糊里胡涂的这个就是独散意识,如果是五俱起意识,头脑有条理、很清楚,独散意识这个人就是糊里胡涂、迷惑颠倒,就是这样的情形,这种情形也是我们常常能看见的,还有一种是梦中意识,你为什么会梦?作梦也是独头意识在起作用,所以梦里头你的神志决定没有清醒的时候那么清楚,原因在那个地方呢?因为清醒的时候是五俱起意识,所以头脑特别清楚,作梦的时候,它不是五俱起,它是独头意识,所以梦之境界就不太清楚。

  这底下注明的:『此即独散意识,因其形相内略异于五识,故别立此★』,这个就是梦中的独散的意识,统统都是属于独头意识起的作用。下面批注为什么叫它独头?“以皆不与五识俱起,”定中、独散,梦中它都不与前五识同时起作用,“虽已得自在者”,这个已得自在者就是定中意识,像阿罗汉,像我们得一心不乱的,这是已经得自在了,可是定中意识是得于五识俱起,就是得自在的人它可以,梦中的境界还是跟我们醒的时候,一样的清楚,那只有在定中才行,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此地单讲:“然今且取未得自在者言,”专门讲凡夫,得到定的人,已经得自在的人,它虽然是与前五识起作用,但是那个前五它不是与根尘起作用,单单是五识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凡夫起作用是根尘识统统起作用,所以与定中意识起作用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条,第三段是末那。

  末那恒思,怎么叫恒呢?因为它恒思量,底下有二条二个注,“染有我,净无我”,为什么呢?末那是染净依,这个讲的是第七识,什么叫染有我呢?这个就是见惑,所谓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末那就染了,四大烦恼里面第一个就是我见,这是相当麻烦的,我们一般讲的我执,所以它是属于见惑,这个是相对的,因为有我,就有人,就有众生,就有寿者,从相对里头建立的,凡是相对的,就是染污意,底下举了例子,身我、法我、无我,我就是执着,执着这个染污意,这个染污意是什么呢?它的体性我们要搞清楚,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见分的一分,阿赖耶的见分广大无边,我们在广大无边的见分里面,执着一分,好象整个大海是阿赖耶的见分,只执着大海里头起一个水泡泡,把那个水泡泡执着认为是我,这叫我执,水泡泡有没有呢?实际上没有,你们看水泡泡从这个地方飘到那里去了吗?你们仔细去观察,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今天根身,执着这一分精神,我们的精神就是阿赖耶的见分,那么这个见分在那里呢?这个事实真相必须搞清楚,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去想去,好象今天我们手上拿了一个无线电收音机,我们拨了中广的频道,在听音乐,我们把音乐、音声就比就阿赖耶的见分,这个收音机就比作我们的身体,你想想这个音声是在他的身体里面吗?我们一面走着一面听着,我们移动一步,这个地方的位置与这里改变了,你收音机在此地,电流在这个地方,收音机搬到这边来,是不是这个电流跑到这儿来了?不是的。这个电流还是在这里好好不动,我们不明的白这个真相,以为就在这个里头,走到那里它跟到那里,那有这个道理?这是绝大的误会,我们的身体就好象收音机一样,而我们阿赖耶的见分,就像电流一样,充遍了整个虚空,无论我们身体移到那个地方,都当处相应的,不是前面跟着来的,楞严里面给我们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几个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种执着叫虚妄的执着,这一执着就变成染污了。

  这个地方有个批注,第一条:有我六识为善,乃成有漏,第七识有这个执着,前六识无论作什么善事,统统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诸位要记住,三界里面有善报,它有果报。世间人认为果报好,贪图果报,学佛的人晓得果报不好,不但那恶的果报不好,善的果报也不好,最好没有果报,所以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真好。底下说明“我”有三类,一种是身我,我是身见,把这个身执着是我,二是法我,法我是执着有,一切万法都把它当做实在的,这是法我,第三是无我,无我是执着空,我没有了,实际上执着空,不是真正的无我,真正的无我在后面:净无我,这是无漏的,这个地方无我是指什么呢?譬如讲无想天,四空天里面的无我,都是属于染有我,它是不是真的无我呢?它还是有我,它执着一个无我,它还有个无我,有个无我,当然还是有我,有有我跟有无我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它没有真正作到无我,真正作到无我,这才是无漏,真正无我是转识成智以后,这才能作到真正的无我,表里面给我们列的,染这就是有我,净这是无我,所以在此地要着眼的就是染与净,如果是染净相对,那个净还是不净,还是属于染,必须要超越染净,才叫做净,所以无我也是如此,无我与有我相对的这个无我,还是有我,所以底下注的有身我、法我、无我,这个无我就是有无相对的,超越相对的才是真正的无成,所以下面染有我里面的无我,与净无我的无我,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但是染净两字,不太容易看出来,如果我们把染净看做相对的染净,那就错了,这一桩事情,我们留在起信论里头再详细的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也就超越染净之净。

  染有我旁边的小注是见惑,相对的,讲到见惑这就是属于见思烦恼了,我们通常说之为见解上的错误,底下的小注,第一:末那执着有我,前六识虽然为善,善全是有漏的,因为它有我执,我执还很不容易破除,但是不破我执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三界之内是有漏的,与有漏法相应,由此可知如果要想超越三界,必须破我执,我与我所这个观念要断尽,这才有能力超越三界…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