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20

  ..续本文上一页。染有我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叫身我,身就是生身,执着我们现前的身心认为是我,这可以说是三界之内的凡夫,普遍的执着,纵然到无色界天了,无色界天在凡夫位里面,六道里头它算是最高了,比我们下两界的人,那要聪明得多,他不执着色身是我,可是它执着神识是我,所以他还是有我执,只是我执的对象不一样就是了。因此非想非非想天人,他还是逃不出三界,在这一点诸位要记住。欲界天人就有神通了,五通具足,能够自在的变化,在我们凡夫看起来,那真是羡慕之极,诸位要晓得那依然是凡夫!我们对于这个境界决定不可以迷恋,迷恋那就上他的当了,《楞严》后头有辨魔,《起信论》也有一段很长的文字未辨别。第二是法我,诸位一看就晓得,这个法我就是法执,身我是人我执,法我是法我执,无我就是空执,执着空、着空的,这统统都是属于有执着,这三种执着,通常凡夫有前面两种执着,就是我法二执,无想天与四空天它是执着空,换句话说都没有破执着,破了执着这就叫无漏了。你看小乘圣者,我们讲阿罗汉,阿罗汉断见思烦恼,破人我执,这就算是净无漏了,所以到阿罗汉才是真正的无我,不过虽然讲无我,它的程度还很浅,他只是无生我,法我它还有,在圆教来说,要到初住位的菩萨,这个时候已经破一分法执,证一分法身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就是远离我法二执,要向这个方向去迈进,才能够得到殊胜的成就,下面再给诸位介绍阿赖耶识。

  阿赖耶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在古时候翻作“无没”,意思就是说它永远存在,它不会失去的,翻这个意思也是很对的,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藏识,这是新译,藏里面就含着能藏、所藏、执藏。批注五:“藏为能、所、执三也。”所藏就是万法的种子,我们今天称为印象或者是习气,就是持的这些,第二个意思就是异熟,异是讲变异,熟是说成熟,这里头有三种,第一个是时,时是讲因果不同时,从因到果不是一时的,譬如一个植物像种瓜,瓜子是因,把瓜子种下去,总要三、四个月才成熟结瓜,所以从因到果不同时,先因后果,因果不同时,纵然讲莲花,佛法常以莲花表法,莲花很特别,就是它因果同时的,有花的时候,莲蓬里头就有莲子,可是诸位想想,还是不同时,为什么?虽然有花莲蓬里头有莲子,那莲子没有长成,没有熟,所以莲子从开始长,到它长成熟的时候,还是不同时,不过这个莲花是比较特别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它有花,莲蓬里就看到它有莲子,这是佛法常用莲花表法,表因果不二这个意思。

  阿赖耶里面确确实实无论是心法,或者是色法,为什么说解脱之道在此呢?就是它有这三个特性,于是我们求解脱的人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有理论的依据,当然就是善巧的方法,此地这也许是省略,从因到果当中一定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因也不能结果,所以佛法解脱之道,就在缘上,这个缘里面,小乘法着重在事相上,断恶修善,大乘法里面着重在心法上,我们今天所谓的心理建设、改变心理,大乘法在这个地方。在事相上修行,不能够圆满的把心转变过来,当然也有影响、也转变,转变的不究竟、不圆满,如果是究竟、圆满把这个心改正过来了,事上无有不善。而且这个善是属于无漏善法,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我们今天读《华严》特别偏重在《四十华严》,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要作佛,诸位晓得,从理论上讲,毫无问题,为什么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本有,那怎么不能作佛呢?如果说佛性没有,那我们今天讲,我们学佛要作佛,这个恐怕是有问题,佛性没有,佛性是本有,而且佛性从来就没有失去过,这还有什么问题呢?佛性从来没有失去过,在《起信论》里面称之为本觉,马呜菩萨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妄心、妄想,不觉就是无明、妄想,可见得无明、妄想是本来无,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掉,不要怕。这个烦恼断不掉,烦恼本来无,决定可以断掉。

  所以学佛,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学佛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这信心建立,在菩萨果位上就是信位,十信位的菩萨,如果你要是没有这个信心,换句话说,你还在菩萨门外,你连十信都没有,什么叫初信,初信的条件就是相信佛性本有,相信无明,不觉本来空,他相信这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相信我们自己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虽然没有证得,相信!这个叫信位菩萨,菩提心证得了,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你坚决相信自己有,向这个方向努力去修学,这就是信位菩萨。

  我们要修,诸位要晓得,我们发心要大,诸佛菩萨都是这样期望我们,都是这样勉励我们,十法界我们学谁呢?学佛学。菩萨那都不甘心,一定要学佛,这个是诸位要特别记住的,如果你那个心,只是在菩萨位上,换句话说,你将来最大的成就,就是菩萨,距离究竟的果地,那还有一段相当的路程,我们为什么不学佛呢?如果说你的悲心很重,内里头要学佛,外修菩萨行,这个可以,这是悲心重的一类众生,自己内里头决定要学佛,受法乎上,我们的目标是在最上层,我们在日用平常修菩萨行,舍己为人,菩萨行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个是悲心特别重。但是诸位又要晓得一桩事情,菩萨的慈悲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没有般若波罗密,你就不能修方便行,你们看看《华严经》里面十波罗密,光是以般若波罗密作基础,般若波罗密是根本智,由根本智再变出后得智,后得智是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如果你没有根本智,你就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那就是俗话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不但你那个慈悲叫滥慈悲,对自己没有利益,而且害惨了众生,这是没智能,完全感情用事,还以为自己是大慈大悲,所以祖师提出来,告诉我们“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诸佛菩萨都大慈大悲,那诸佛菩萨还是祸害下流吗?人家有智能为基础,所以诸位修行必须着重在三学,三学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戒定慧,然后进一步才能够修慈悲方便,因为慈悲方便统统是从智能里面生的。

  好,那我们想取法乎最上,我们既然有这个因、有佛性,我们现在取佛的缘,佛的缘里头,第一个条件,是真慈平等,菩提心里面特别提出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要晓得,感情用事就是假的,真心是从平等、清净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真的,所谓是永远不变的,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那我们想想,我们待人接物,我们的心平不平等?不平等,我们对人有亲有疏,换句话说,这个就是要觉悟,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要觉悟,我现在修的缘,不是佛的缘,不是学佛的缘,因为佛心是平等的。

  再给诸位说,平等就是直心,菩提心里面的直心,我们这个心,待一切人、待一切物不平等,这个在十法界的缘,佛这个缘就没有了,佛的缘没有了,虽然有佛的因,不会成佛、不会结果,当中没有缘,所以诸位真正要想成佛,这一生想成佛,一定要修真慈悲,要修平等心,在一切不平等里头去修平等,如果境界都平等了,那还修什么?那就成佛了,就是因为现在这个境界,摆在面前不平等,不平等里头你要去修平等,这就是佛的因加上佛的缘,后来一定结成佛的果,真慈平等心是成佛之缘,你看解脱之道不是操纵在自己吗?我在境界里头就是修平等心,修真正的慈悲心,那我在解脱道里头,是至高无上的解脱,我们修的这个。

  你看你修这个法门,有没有人能够障碍得了你?有没有人能破坏得了你?没有。障碍来了,破坏来了,你心是平等的,更显得你平等,更显得你慈悲,就成佛了,没有能破坏的。第二等的是菩萨,菩萨是什么心呢?六度普摄之心,一心一意以六度法普摄一切众生、摄化一切众生,这是菩萨的缘。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有菩萨的种子,你修六度万行,就是菩萨种子上加了缘了,那么你这一生一定作菩萨,一定成就菩萨。辟支佛的缘是修十二因缘,声闻之缘是修四谛、三十七道品,天人是修十善、四无量心,单修十善,欲界天,十善里面有四无量心,那就是色界与无色界,五戒这是人之缘,过去修的戒是因,现在我们继续再修五戒,是缘,来生必定不失人身。悭贪嫉妒,是饿鬼道的缘,你想想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没有?有!有悭贪,也有嫉妒,我们现在如果在一切境界里头,悭贪嫉妒还要增长,好了,饿鬼道我们有因,现在又加上缘,那将来必定变饿鬼,那还有什么话说?瞋恚是地狱道,我们有瞋恚心,如果现在在一切境缘上,遇到不顺心的,瞋恚就起来了,这就是把地狱道的缘又加深。愚痴是对于邪正不能辨别,是非颠倒,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把它颠倒了,好人看作坏人,坏人看作好人;好事看作坏事,坏事看作好事,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的因缘。细说说不尽,这是我们从总纲领上,提醒诸位同修。

  所以说解脱道在此,完全看我们自己;十法界的升沉,都是在自己因果的转变。再给诸位说,与外面的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是我们修行的场所,你修佛也是靠外头境界,修菩萨你也靠这个境界,境界是一样的,就看各人怎么修了,境界完全相同。古德常讲境缘没有好丑,好丑就是在你自己的心。所以十法界升沉,是你自心在境界上的转变,成佛、成菩萨、变饿鬼、变畜生统统都是你自己在变,与什么人、什么境界统统没有关系。诸位要能够觉悟到这一点,《大乘起信论》里面的始觉四位,你就算第一个始觉了:初信的始觉,你真正觉悟了,晓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与我们的修学,确实没有关系,修行成功与否,是在我们自己在境界里怎么样去用心,所以我劝诸位取法最高的,我们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诸位要是能常常用这个心,你在境界里训练,当然也不是一天、两天你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总得有个十年、八…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