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年,为什么呢?烦恼、习气太重了,至少也得十年、八年,在境界里,心真正平了,真正的清净了,对待一切人就如同自己一样,确实没有分别了,这样才能够渐渐入佛的境界,这样念佛,才能够有把握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作佛了,圆教初住以上: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是从因缘果上★★★★,而且在人身里头又能闻佛法,而且闻到如来正法,这个给诸位说,这是善根深厚之人,确确实实有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了。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贪穷,我们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住、也没有财富,实际上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要好得太多。
今天在世界上,我们要是以佛法来讲类似转轮圣王的:美国总统,自由世界的领导人,他没有闻到佛法,他享的是人天福报,福报享尽了,还得三涂去轮转,换句话说,解脱之道他没有听到,解脱的机缘至少他这一生没有。那么我们在这一生如果能够超越三界了,美国总统那个地位怎么能跟我们相比?这个果报之差,那真是天壤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相差太大、太大了,不能比!所以我们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是过去世有善根,但是今天我们所得到的人身,单就这个身体来说,身是无记性的,没有好丑,果报是这个身,如果你说这个身相貌好丑,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那是属于满业,单单就身来讲这是引业、这是果报,果报是无记性,每个人都一样,今天科学家的分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这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就是属于无记性。这是讲造业因的时候,有善有恶,你所得到的果是无记性,第三个意思就是变,变是讲过程,变化,前面说了从生到熟,从因至果剎那剎那在那里变化,这个变化在唯识里面讲,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所以把这个果报它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期限,所谓一定就是愿力与业力,一般凡夫是业力。
再给诸位说明,世间人常讲,这个人出家修道命相都转变了,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也有点道理,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可是也并不是完全如是,那就是你出家得有道才行,如果没有道,还是受命运的摆布,还是受业力支配,如果你真正修道,你不出家也改变,由此可知,出家与不出家实在没有分别,分别在你有道没有道,分别在这个地方。真正有道之人,确实是能够随心所欲的,为什么呢?愿力住世,他不是业力,愿力住世这个里面也有因缘,愿力住世说明这个不是业力,业力就是佛法常常讲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是属于业力,如果你的恩怨债偿完了,这个业力就没有了,就报尽了,这一报尽又投胎转世作另一次的报偿,所以它不自在,不能随心所欲,是为业力所支配,乘愿再来的人则不一样,那么他有缘,他这个愿就是缘,与那些众生有缘,在佛法里面讲得度因缘,得度的因缘没有了,他就不住世了,为什么呢?他的愿就是在度众生,而众生不愿意跟他它,不想得度,那他住世没用,所以他就要走,这个是自在的,这种人你如果去求他,我要跟你学,为了一个人,他也要住世,所以他的来去是自由的。
说到这个地方,过去我在台中的时候,民国五十三年,李老师那个时候是讲圆觉经,楞严讲完之后,讲圆觉,圆觉经讲圆满了,有些同修们跟我说老师七十多岁,快到八十岁了,怕他走,他要是走了,我们没有人领导了,没有善知识可以亲近了,有些同修找我商量怎么办?我说我们请老师讲经。诸位晓得,讲经有时限的,有期限的,如果讲一部小经,两年、三年就圆满了,圆满,可能就会走了,我说我们请他讲一部大经,讲什么经呢?讲《华严经》,大家都希望把《华严经》听圆满,《华严经》要是讲不圆满,他就不能走。所以你到台中去看,台中讲《华严经》,听经的人有三、四百人,讲堂坐得满满的,果然把他留住了,所以他在台中宣布,一定要把《华严经》讲圆满。他还有个愿,《华严经》讲圆满之后,最后讲一部《阿弥陀经》,台中同学听到这个事情,又跑来问我:「大概还要多久时间?」我就告诉他:「放心,至少要三十年。」从五十三年开始讲《华严》,讲到现在十八年了,才讲到第二回向,大概三分之一,后面还有三分之二,我算算至少要三十年,我说:「你们大家放心就是了,至少有三十年。」这就是愿力,我们大家求他,我们希望把这部经听圆满,这一部经不圆满的时候,那是有违背他的愿。
由此可知,乘愿再来是可以在一生当中办得到的,我们自己发愿,愿的力量超过了你的业力,现前就是乘愿再来,所以佛法是要启请的,没有人请,佛菩萨善知到没有理由住世,因为他的业已经完了,没有业力,没有理由住世,释迦牟尼佛当年能不能多住世呢?能!可惜的是弟子的的疏忽,没有人请他老人家住世,没有请。弟子们没有请,魔王波旬来启请,怎么请法?请释迦牟尼佛入灭:「你老人家说法已经四十九年,够了,说了这么多了,不必再说了,你可以入般涅槃了。」魔王一来请,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大慈大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一口答应了。弟子们以后晓得了,再来启请,那不行,先已答应人了,先答应他了,佛没有妄语、没有戏论,既然答应你了,那就得要做到。弟子的疏忽。这个示现,也就是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善知识再来的人住世,是有因缘的,有人请他就住世,没人请他不住世。有人真正来学,那一个人也得要教,也得帮助他成就;没有人来学,他方世界因缘多的很,不守在一个地方。这都是讲异熟、变异、解脱之道在此。
第三个意思就是先来去后,这是指六道凡夫,投胎阿赖耶识先来,人舍报之后,人命终最后去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离开人身体了,这个人身体僵硬就冷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这个人身体有温度,所以它是来先去后,投胎第一个它来,来投胎的是阿赖耶识。
第七卷
我们这一学期连今天是二天,下个星期还有一次,所以我把时间全都来讲百法。百法里面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心法,所以我们也用了很多的时间来讨论。实际上时间还是嫌太短,心法里面的精义,还是不能够往深处广泛的来研究,心所法以下都好懂,为什么呢?我们现代的心理学,可以说都研究到了,在心理学范围之内了。唯独八识,在前五识跟意识,心理学上会讨论到,阿赖耶跟末那这是现代心理学所没有能够涉及到的问题,但是阿赖耶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大根大本,本源没有找到,那么这个学术自然是有问题的。在此地我们跟诸位介绍到的,是以表解为中心,批注它注的很简单,多半都是用比喻,希望诸位自己去看,我们用六个小时的时间,来给诸位介绍表里面所列的,大家看心所有法的表解,就是四十九面的表解。
为什么叫做心所有法呢?心就是指八识,是说这些法是八识所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八识的作用,在唯识里面它有三个定义:第一、就是这些法不能够单独生起,一定要依靠心,就好象枝叶花朵一样,它不能单独生,它一定要靠根本,如果没有根,它就不能生,八识就是它的根本,它是依八识所生起的,这是定义里面第一条。第二、它一定与心相应,就是它起来之后,与心相应称之为心所有法,还有与心不相应的,不相应的另外算一类,不包括在这一类,那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我们暂时不讨论它,这是专门说它起作用是与心相应的。第三个定义,它必定是系属于心的,心有八个,就看它与哪一个心相应;与哪一个心相应,就系属于那一个心。譬如讲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是八个识统统都有,如果与第八识相应的,它就系属于第八识;与第七识相应的,它就系属于第七识。我们这个本子没有附八识规矩的表解,旧本子上有,八识规矩的表解我们也有单张的,诸位一看就晓得,排列得非常清楚。
五十一个心所又分为六类:第一类就是遍行。遍是普遍的意思,所谓普遍,它里头含着有四个意思,第一是说遍一切心,八个心王里面统统都有。第二是遍一切地,这一切地是指三界六道,唯识把三界分成九地,欲界算一地,这个范围很广大,包括了欲界的六层天,当然包括了阿修罗道、人道、三恶道,这整个合起来称为五趣杂居地,这算一地,色界四禅算四地,初禅算一地,二禅算一地,一共四地,四空天也算四地,所以一共合起来叫九地,诸位将来看到经里面讲的九地,就是说的三界,说三界就是九地,遍行心所是遍及九地,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统统都包括在里头,可见得它作用的范围相当广泛,第三它遍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它都能达到,第四它遍三性,唯识里面讲三性就是善性、恶性(就是不善的性),以及无记性、善、恶、无记它都有,由此可知这五个心所,作用确实是广大,遍行简单的介绍到此地。
第二讲别境。别就是差别,这个意思是说它是各别缘各别的境界,这个心所它才能够生起来,不像前面五遍行,前面五个心所是同时起作用,不是单独的,所以唯识学家常讲五遍行五个心所,构成了一个念头,而且它的速庠,实在是太快了,五遍行一个一个来观察的时候,不但不是我们的能力能办得到的,恐怕八地菩萨还看得不甚清楚,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个念头,换句话说,一个生灭里面就包括了五遍行,由此可知,五遍行里头每一个心所是一个念头的五分之一,你想想看这个多么微细,就是因为它太微细了,速度太念了,所以阿赖耶变的相分,我们误以为真实,这不能不说没有道理,我们看电影,一秒钟才二十四个生灭,镜头一开一合一个生灭,一秒钟开合二十四次,我们已经就被骗了,被迷惑了,以为那个动作是真的,不晓得它本来是不生不灭,我们就被欺骗了,那么想想看,如果一秒钟二十几万开合,你怎么能够觉察它是虚妄的?所以遍行心所,在说起来一条一条给诸位介绍,它真正起作用,我们很不容易去体会,不要说观察了,连小乘阿罗…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