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21

  ..續本文上一頁年,爲什麼呢?煩惱、習氣太重了,至少也得十年、八年,在境界裏,心真正平了,真正的清淨了,對待一切人就如同自己一樣,確實沒有分別了,這樣才能夠漸漸入佛的境界,這樣念佛,才能夠有把握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作佛了,圓教初住以上:分證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是從因緣果上★★★★,而且在人身裏頭又能聞佛法,而且聞到如來正法,這個給諸位說,這是善根深厚之人,確確實實有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了。不要以爲我們現在貪窮,我們在社會上也沒有地住、也沒有財富,實際上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比那些有地位、有財富的人,要好得太多。

  今天在世界上,我們要是以佛法來講類似轉輪聖王的:美國總統,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他沒有聞到佛法,他享的是人天福報,福報享盡了,還得叁塗去輪轉,換句話說,解脫之道他沒有聽到,解脫的機緣至少他這一生沒有。那麼我們在這一生如果能夠超越叁界了,美國總統那個地位怎麼能跟我們相比?這個果報之差,那真是天壤之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相差太大、太大了,不能比!所以我們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是過去世有善根,但是今天我們所得到的人身,單就這個身體來說,身是無記性的,沒有好醜,果報是這個身,如果你說這個身相貌好醜,身體健康狀況不一樣,那是屬于滿業,單單就身來講這是引業、這是果報,果報是無記性,每個人都一樣,今天科學家的分析,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原子、電子、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這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就是屬于無記性。這是講造業因的時候,有善有惡,你所得到的果是無記性,第叁個意思就是變,變是講過程,變化,前面說了從生到熟,從因至果剎那剎那在那裏變化,這個變化在唯識裏面講,一個是業力,一個是願力,所以把這個果報它能夠維持在一定的期限,所謂一定就是願力與業力,一般凡夫是業力。

  再給諸位說明,世間人常講,這個人出家修道命相都轉變了,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也有點道理,不能說它沒有道理,可是也並不是完全如是,那就是你出家得有道才行,如果沒有道,還是受命運的擺布,還是受業力支配,如果你真正修道,你不出家也改變,由此可知,出家與不出家實在沒有分別,分別在你有道沒有道,分別在這個地方。真正有道之人,確實是能夠隨心所欲的,爲什麼呢?願力住世,他不是業力,願力住世這個裏面也有因緣,願力住世說明這個不是業力,業力就是佛法常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屬于業力,如果你的恩怨債償完了,這個業力就沒有了,就報盡了,這一報盡又投胎轉世作另一次的報償,所以它不自在,不能隨心所欲,是爲業力所支配,乘願再來的人則不一樣,那麼他有緣,他這個願就是緣,與那些衆生有緣,在佛法裏面講得度因緣,得度的因緣沒有了,他就不住世了,爲什麼呢?他的願就是在度衆生,而衆生不願意跟他它,不想得度,那他住世沒用,所以他就要走,這個是自在的,這種人你如果去求他,我要跟你學,爲了一個人,他也要住世,所以他的來去是自由的。

  說到這個地方,過去我在臺中的時候,民國五十叁年,李老師那個時候是講圓覺經,楞嚴講完之後,講圓覺,圓覺經講圓滿了,有些同修們跟我說老師七十多歲,快到八十歲了,怕他走,他要是走了,我們沒有人領導了,沒有善知識可以親近了,有些同修找我商量怎麼辦?我說我們請老師講經。諸位曉得,講經有時限的,有期限的,如果講一部小經,兩年、叁年就圓滿了,圓滿,可能就會走了,我說我們請他講一部大經,講什麼經呢?講《華嚴經》,大家都希望把《華嚴經》聽圓滿,《華嚴經》要是講不圓滿,他就不能走。所以你到臺中去看,臺中講《華嚴經》,聽經的人有叁、四百人,講堂坐得滿滿的,果然把他留住了,所以他在臺中宣布,一定要把《華嚴經》講圓滿。他還有個願,《華嚴經》講圓滿之後,最後講一部《阿彌陀經》,臺中同學聽到這個事情,又跑來問我:「大概還要多久時間?」我就告訴他:「放心,至少要叁十年。」從五十叁年開始講《華嚴》,講到現在十八年了,才講到第二回向,大概叁分之一,後面還有叁分之二,我算算至少要叁十年,我說:「你們大家放心就是了,至少有叁十年。」這就是願力,我們大家求他,我們希望把這部經聽圓滿,這一部經不圓滿的時候,那是有違背他的願。

  由此可知,乘願再來是可以在一生當中辦得到的,我們自己發願,願的力量超過了你的業力,現前就是乘願再來,所以佛法是要啓請的,沒有人請,佛菩薩善知到沒有理由住世,因爲他的業已經完了,沒有業力,沒有理由住世,釋迦牟尼佛當年能不能多住世呢?能!可惜的是弟子的的疏忽,沒有人請他老人家住世,沒有請。弟子們沒有請,魔王波旬來啓請,怎麼請法?請釋迦牟尼佛入滅:「你老人家說法已經四十九年,夠了,說了這麼多了,不必再說了,你可以入般涅槃了。」魔王一來請,諸位要曉得,佛菩薩大慈大悲,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就一口答應了。弟子們以後曉得了,再來啓請,那不行,先已答應人了,先答應他了,佛沒有妄語、沒有戲論,既然答應你了,那就得要做到。弟子的疏忽。這個示現,也就是告訴我們,諸佛菩薩、善知識再來的人住世,是有因緣的,有人請他就住世,沒人請他不住世。有人真正來學,那一個人也得要教,也得幫助他成就;沒有人來學,他方世界因緣多的很,不守在一個地方。這都是講異熟、變異、解脫之道在此。

  第叁個意思就是先來去後,這是指六道凡夫,投胎阿賴耶識先來,人舍報之後,人命終最後去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離開人身體了,這個人身體僵硬就冷了,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這個人身體有溫度,所以它是來先去後,投胎第一個它來,來投胎的是阿賴耶識。

  第七卷

  我們這一學期連今天是二天,下個星期還有一次,所以我把時間全都來講百法。百法裏面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心法,所以我們也用了很多的時間來討論。實際上時間還是嫌太短,心法裏面的精義,還是不能夠往深處廣泛的來研究,心所法以下都好懂,爲什麼呢?我們現代的心理學,可以說都研究到了,在心理學範圍之內了。唯獨八識,在前五識跟意識,心理學上會討論到,阿賴耶跟末那這是現代心理學所沒有能夠涉及到的問題,但是阿賴耶可以說是心理學的大根大本,本源沒有找到,那麼這個學術自然是有問題的。在此地我們跟諸位介紹到的,是以表解爲中心,批注它注的很簡單,多半都是用比喻,希望諸位自己去看,我們用六個小時的時間,來給諸位介紹表裏面所列的,大家看心所有法的表解,就是四十九面的表解。

  爲什麼叫做心所有法呢?心就是指八識,是說這些法是八識所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八識的作用,在唯識裏面它有叁個定義:第一、就是這些法不能夠單獨生起,一定要依靠心,就好象枝葉花朵一樣,它不能單獨生,它一定要靠根本,如果沒有根,它就不能生,八識就是它的根本,它是依八識所生起的,這是定義裏面第一條。第二、它一定與心相應,就是它起來之後,與心相應稱之爲心所有法,還有與心不相應的,不相應的另外算一類,不包括在這一類,那就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我們暫時不討論它,這是專門說它起作用是與心相應的。第叁個定義,它必定是系屬于心的,心有八個,就看它與哪一個心相應;與哪一個心相應,就系屬于那一個心。譬如講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是八個識統統都有,如果與第八識相應的,它就系屬于第八識;與第七識相應的,它就系屬于第七識。我們這個本子沒有附八識規矩的表解,舊本子上有,八識規矩的表解我們也有單張的,諸位一看就曉得,排列得非常清楚。

  五十一個心所又分爲六類:第一類就是遍行。遍是普遍的意思,所謂普遍,它裏頭含著有四個意思,第一是說遍一切心,八個心王裏面統統都有。第二是遍一切地,這一切地是指叁界六道,唯識把叁界分成九地,欲界算一地,這個範圍很廣大,包括了欲界的六層天,當然包括了阿修羅道、人道、叁惡道,這整個合起來稱爲五趣雜居地,這算一地,色界四禅算四地,初禅算一地,二禅算一地,一共四地,四空天也算四地,所以一共合起來叫九地,諸位將來看到經裏面講的九地,就是說的叁界,說叁界就是九地,遍行心所是遍及九地,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統統都包括在裏頭,可見得它作用的範圍相當廣泛,第叁它遍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它都能達到,第四它遍叁性,唯識裏面講叁性就是善性、惡性(就是不善的性),以及無記性、善、惡、無記它都有,由此可知這五個心所,作用確實是廣大,遍行簡單的介紹到此地。

  第二講別境。別就是差別,這個意思是說它是各別緣各別的境界,這個心所它才能夠生起來,不像前面五遍行,前面五個心所是同時起作用,不是單獨的,所以唯識學家常講五遍行五個心所,構成了一個念頭,而且它的速庠,實在是太快了,五遍行一個一個來觀察的時候,不但不是我們的能力能辦得到的,恐怕八地菩薩還看得不甚清楚,爲什麼呢?我們常常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個生滅就是一個念頭,換句話說,一個生滅裏面就包括了五遍行,由此可知,五遍行裏頭每一個心所是一個念頭的五分之一,你想想看這個多麼微細,就是因爲它太微細了,速度太念了,所以阿賴耶變的相分,我們誤以爲真實,這不能不說沒有道理,我們看電影,一秒鍾才二十四個生滅,鏡頭一開一合一個生滅,一秒鍾開合二十四次,我們已經就被騙了,被迷惑了,以爲那個動作是真的,不曉得它本來是不生不滅,我們就被欺騙了,那麼想想看,如果一秒鍾二十幾萬開合,你怎麼能夠覺察它是虛妄的?所以遍行心所,在說起來一條一條給諸位介紹,它真正起作用,我們很不容易去體會,不要說觀察了,連小乘阿羅…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