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22

  ..續本文上一頁漢九次第定,都見不到,我們凡夫心思昏昧、散亂,當然是觀察不到;不但觀察不到,連體會意思都不容易。我們今天在經論裏面讀到這個問題,曉得有這回事情,這個在心法裏面可以說是極深的一層。

  佛常講不動地才見到阿賴耶識,換句話說,他才見到五遍行心所的活動,往上去,九地、十地、等覺愈往上就看得愈清楚,八地菩薩才見到遍行心所活動的狀況。可是別境則不然了,別境這個念頭要粗得多了,它所緣的境界也有四類,第一是講它所喜歡的境界,這個是不一定的,他所喜歡的境界不一定是善與惡,這是不一定的,譬如好善之人,他所歡喜的是善事,惡人他就喜歡作惡,所以這個所樂之境,我們今天來講就是欲望,有這個欲望去引導它,這個心所才能夠生起來;第二是決定的境界,如果這個境界要是不決定,這個心所也不會生,所以它緣的是決定的境界,第叁是曾經習的境界,就是過去有經驗,過去曾經學習過,這個學習的意思是很廣泛的,第四是所觀之境界,這五個心所它各緣的不一樣,就是各緣各的境界,不像前面五遍行,它是緣一個共同的境界,五個心所緣共同的境界,這是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界限,等我們討論到的時候,我們再說。

  第叁善心所,一共有十一種,這是歸納起來的數字,如果在瑜伽師地論裏面講,那個數字就多了,這是天親菩薩把它歸納,遍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這十一法的確它的性質屬于善良的,也唯有在善心當中,它才能夠生起,佛法講善的標准,必定是教我們得利益,現世得利益,來世還得利益這個才叫善;如果現世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個不叫善,這是佛法講善惡標准與世間一般見解差別就在此地,世間一般見解認爲我現在馬上得利益,就得好處,這個叫善,後果怎麼樣他就想不到,尤其講到來世,他更沒有想到長遠的利益,佛法裏面的善,是長遠的利益,只要是這十一個心所,我們要是常常來用它,換句話說,你生生世世得善果,得福報。

  第四是講根本煩惱有六法,這六法的性質,就叫做根本煩惱,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它生的,所以它叫根本煩惱,既然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它生的,那麼底下講隨煩惱,隨煩惱當然是它所生的,爲什麼叫它爲煩惱呢?煩的意思就是擾亂,使人心煩,得不到清淨,惱亂有情衆生,它這一攪和、一擾亂,果報就苦了,六道輪回可以說就是它製造的,我們在六道裏面舍身受身,所得苦樂之報,也就是它在主宰的,所以我們對于這些心所,一定要認識清楚,認識了就不受它的害,不認識才會受它的害,認識就是所謂的覺,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就是指煩惱心所,煩惱心所一現前,你要是能夠覺察,立刻曉得它了,那麼我們就不受它的害。

  第五隨煩惱有二十類,稱做隨煩惱,意思就是說它是隨根本煩惱而起來的,唯識論裏面講“隨根本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分是分別,位是位次,就是一類一類的,位也可以當類講,就是隨根本煩惱分類裏頭所現的差別,根本煩惱有六類,所以隨煩惱那些是屬于那一類的?那些是從貪生起來的?那些是從瞋恚生起的?各有各的類別,不相同。等是平等,與那一類煩惱相等,流是流類,所以稱之爲等流,等流這兩個字在佛法,尤其在唯識裏面我們會常常看到。

  最後一條叫不定,不定心所有四種,它與前面五類不相同,前面五類性質屬于善的,就是善的,決定不是惡的,惡的決定不是善的,但是這四個心所不定,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惡,要看它現行的境界而定,就是看它現行起作用時來講。底下說與此相應,這個此就是心王,括孤裏頭的王是批注,就是與此相應。

  百法在此地只是給諸位作一個簡略的介紹,希望引起諸位同修對于唯識的愛好,這一次我們《百法明門》六種批注的本子,已交給印刷廠印了,這六種批注,可以稱得上權威的批注,都是好注,大概這個月可以印出來。因爲我們大專講座用這個作教材,實際上這個教材沒有辦法照著講,照這個講的話,一年也講不完,提供諸位作參考,講座裏面我們介紹的還是用這個表解,詳細的都在這個本子裏面,我們現在繼續看底下的表解,第五十頁,諸位看遍行。

  遍行心所有五,就是觸、作意、受、想、思,下面有簡單的批注,這個批注都是百法明門論窺基大師所解釋的,他解釋的多,此地只是摘錄一、二句最重要的,給我們作說明,我們初學的要記,就是這個東西一定要把它記住,你記表解裏的注就好,簡單明了,五遍行的名稱:觸、作意、受、想、思就是這五類,首先跟諸位說明,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它排列的順序很重要,因爲順序是不能夠顛倒的,所以諸位要是記誦百法,順序不能顛倒,它是有層次的,瑜伽師地論裏頭的順序是作意在前,是作意、觸、受、想、思,可是在唯識論裏面是觸在前面,那我們講這個順序不能顛倒,而《瑜伽師地論》與《唯識論》在五十一心所第一個心所,這裏頭我們就看到排列的方式不一樣,這個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它疏忽了,把它顛倒了,不是的。因爲《瑜伽師地論》是菩薩教化二乘聖者,所以作意擺在第一位,那是對阿羅漢、辟支佛對那些人講的;而《唯識論》是對凡夫講的,所以對凡夫講的第一個是觸。二乘聖者他已經不觸了,不觸怎麼辦?不觸就要勸他作意,作意的時候,後面才有觸;所以排列的順序不一樣,是因爲教學的對象不相同,攝機不一樣,是這樣的情形。到以後我們看《瑜伽師地論》看《唯識論》,看到這個順序不一樣,就不至于懷疑,曉得它教學的對象不一樣,觸怎麼解釋呢?“由根境識叁和所生”,根是根身,像眼耳鼻舌身五根,境是境界,眼根所對的境界是色塵,耳根所對的境界是聲塵,有根有境還要有識,像我們在《楞嚴經》裏面最近所念到的十八界,根塵識這叁種和合所産生的結果就叫做觸,觸是叁者和合所産生的結果,換句話說,觸就是接觸,所以這個觸不是觸塵,觸塵單是身根所對的叫觸塵,這個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但是六根,它這個連阿賴耶也相應,末那、阿賴耶裏頭都有,簡單講就是接觸境界,境界初接觸的時候,這一接觸立刻底下一個心所就起來了,所以它是連帶作用,剛才講速度非常之快,那麼這就有作意。

  作意是“引心趣境”,引是引導,前面根塵識叁和所産生的結果,這個是觸心所起來了,如果單有觸要是沒有作意,諸位想一想那裏會成一念呢?不能成一念。所以立刻就有作意,立刻就有作意的心所起現行,這個作意我們可以說就是攀緣。但是這個攀緣要看在哪一個心王上,如果在第七、第八識極其微細,第八識是極微微細,第七識是極單純,七是什麼呢?只攀緣第八識見分的一分,所以它是極其單純。要是在第六識跟前五識的現象,比較上粗顯,雖然粗顯,也不是我們容易覺察得到。

  第叁個是受,第四個是想。在五蘊裏面,諸位要記住,就是將受、想這二個心所,建立成單獨的兩蘊,色、受、想、行、識,色蘊、受蘊就是此地的受心所,想蘊就是此地的想心所,行蘊是除了這兩個心所之外,其余四十九個統統包括在行蘊裏頭,所以行蘊包含的範圍很廣大,不但是相應的四十九個包括在裏面,不相應的二十四個心所也包括在裏頭,所以行蘊它攝的心所最多。受是“領納順違俱非境”,所以受就是領受,也就是我們講的感受。感受的境界可以分爲二類,順境:就是順我們的心意,能夠令我們生歡喜,生樂受。「違」是違背了我們的意思,能令我們得到苦的感受。「俱非」是沒有苦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記性,說不上苦樂的境界,這個感受是沒有像苦樂那樣的明顯,所以它在造業的力量也薄弱,不太容易感受到果報。

  有了作意它才有受,有受它裏頭就有想,想蘊是“于境取像”,實在講這個取像,我們爲什麼不能說分別?因爲別境才分別,但是“想”它也是有分別的,這個分別太微細了,極細的分別,我們常講心性分別:于境取像,到思這才構成一念,“令心造作”,思是什麼呢?思是有了界限,諸位想想看,這個想,想裏頭還沒有界限,所以批注“于境取像”,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們看想中國文字,就會令我們聯想到,古聖先賢創造文字的時候,佛法並沒有到中國來,雖然在曆史上傳說的記載,佛出生的時候,就照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記載來說,是周朝昭王二十四年,算到今天叁千多年,照外國的記載,現在他們算佛曆才二千五百多年,就照中國來算,是周昭王的時候,我們中國在那個時候已經有文字了,而且我們的文化水准世相當之高了。從造字上你看“想”這個字,想在六書裏面講是會意,底下一個心,心裏頭有一個相,這是想,心裏面有個相,這個相裏頭並沒有分別,沒有起分別,只是心裏頭有個相而已,所以與佛法這個心所:于境取相的意思,可以說是完全相符合,所以我們常講思想,思是思,想是想,實在講是兩樁事情,思是有造作,想沒有造作,想只是取相而已,沒有造作,這個「思」是心裏有了界限,有分別了,你看它上面是個「田」,那個「田」就是界限,就劃了界限了。想裏頭沒有劃界限,只是有相,但是相裏頭還沒有分別,到思這就有了分別,有了善惡、好醜這些分別,到有分別,批注上說“令心造作”,造作作的什麼?造作的是業。所以到這個地方才能講構成了一念,一念我們講就是一個生滅,也就是造的有業了,如果我要是能夠覺察在五遍行裏面,我們到受或者到想爲止,換句話說,你就不造業,微細的末那與阿賴識,真的我們不能覺察,甚至于我們連體會都體會不到,就是它的行相太微細了;但是前六識的五遍行,我們如果心比較清淨一點,可以體會得到,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這個境界比較粗顯,我們第六意識在打妄想,也能夠體會得到,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裏面止于相,不在相裏面起分別,給諸位說,我們與這些大菩薩起的作用,實在講是無二無別,在境界裏面離了分別心,沒有分別當…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