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23

  ..續本文上一頁然就沒有執著,執著是因分別以後才堅固的執取,所以沒有分別就不面有執著,這就不造業,遍行就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再看底下一條別境。此地批注是:“別境五心所與各心王相應時”,底下是舉的例子,諸位自己去看,我們還是看表解,諸位看第五十一面,別境簡單的說,就是造作了,我們一般講造業了,業也可以分爲叁類,一類是善業,一類是惡業,不管你造善,造惡,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別境這五類的心所,除了善惡之外,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特別是念佛,修的是淨業,淨業也是五別境在造的,所以淨業還是它造的,由此可知,善惡染淨都離不開它,這五個心所,剛才給諸位說了,它各有各的境界,雖然它也是造作的一樁事情,是一個事情,可是一個事情裏頭,各有各的境界,好象一個機關裏面有五個職員,五個職員是共同來作一樁事情,但是它各人有各人的職守,各人有各人的工作範圍,但是它是起聯合作用的,譬如像軍事上作戰,現在講的陸海空聯合作戰,但是陸軍是陸軍,空軍是空軍,它各有各的範圍,但是作戰時它能夠配合起來,作一個整體戰,這五個各有各的範圍,但是造業的時候,它是總體的,它是聯合的,它與前面五遍行性質不相同,五遍行雖然是五個人,但是它的工作性質完全是一樣的,並不是一個一個分開的,所以它叫遍行心所,這個它每一個人是分開的,所以各有各的境界,名稱是“欲、勝解、念、定、慧”。這個順序也是不能顛倒的,好象辦事的程序一樣,它是有一定程底的。

  第一個是欲,剛才講了,這個欲就是欲望,“緣所樂境起希望”,這個樂是愛好,這個境界是它喜歡的,因此不一定是善、惡、無記,對這個境界它有了希望,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個攀緣心,有了這個欲望,可見得這個獨立的一個境界。

  第二個心所叫勝解,勝是殊勝,解是理解,“緣決定境印持之”,境界它明了,所以在這個境界裏頭下了決心,而且這個決心它能夠修持住,印就是印可,持是保持,這個就叫做勝解。

  第叁叫念,此地的念定慧,不是五根、五力裏頭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樣,意思完全不相同,叫根五力裏面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樣,意思完全不相同,五根五力裏面的念定慧,那必定修行人才有,不是修行人沒有,而這個念定慧是一切人統統都有,一切衆生每個人都有,他要是沒有,他就不造業了,所以名詞是一樣,意義不相同。念是“緣曾習境令心明記”,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經驗,過去所經曆的記得很清楚,不會忘記,就叫做念;以今天來講,就是我們所謂的經驗。經驗愈豐富的,他造業的力量就愈大。

  定就是講專心,“緣專一境令心不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專心,不管作什麼事情,你用心要是專,這個事情就很容易成就。慧是“緣所觀境而起揀擇”,就是它在境界裏選擇,爲了要達成它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欲望,它在手段、方法上有所選擇,它能夠選擇,那麼這個就是它的慧,如果我們將別境心所,這個造作是造一樁善事的話,譬如說別人有了苦難,它發了慈悲心,要去幫助別人,這是欲心所,它有了這個希望,想去幫助別人,對于別人的苦難他確實理解,知道得很清楚,這就是他的勝解;想想過去也曾經幫過別人,這個就是他有經驗,或者他自己雖然沒有幫過別人,他看到別人作過這些慈善事業,吸取他人的經驗,這也是念,從過去的經驗當中或者從別人的經驗當中,他專心去作這個專心就是定。

  至于用什麼方式去作?用什麼方法去作,他在裏面考慮,在裏面選擇,這就是慧。這是我們講作一樁善事,造作時是有這些層次、有這些心裏,如果要是作惡,同樣的這五個心所一個都少不了,譬如作小偷對人家的財物起了貪心,他要希望得到,可見得他也有欲心所,他對于這個財物很肯定,認爲這個對自己有決定的好處,有一定的利益,一點都不懷疑,這就是他的勝解,或者過去也曾經作過這個事情,是有前科的,或者看到別人作,他吸取這個經驗,這個是他的念,去搶劫,去偷盜也都要專心,不專心你也偷不到東西,所用的手、方法這就是慧,所以你想想看作惡、作善都離不開別境的五心所,我們修行,無論是在行門或是解門,同樣的也離不開別境的五心所,我們今天研究唯識,對于佛法這一門的學問,很愛好,能夠發生興趣,這就是欲心所,我們希望能夠理解它,希望能夠獲得,對于唯識的教義,能夠肯定的相信它,這是勝解,所以說同樣的須要這五心所,乃至于念佛,我們希望得一心不亂,希望在來世我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別境心所依舊是不能離開,所以,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這五個心所,這五個心所我們要是善于利用,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不善運用,那就會成就一切不善法,至于善與不善,是下面心所裏面所說的標准。

  諸位請看善十一法,剛才說過,這十一善法的性質,是善而無惡,它是與造惡完全相違背的,實實在在是善,第一個叫信,這個信底下就要加以解釋了,這是善心所的信,譬如作小偷的,他相信自己今天一定能偷到東西,這不是這個信,這個信裏頭不包括你有信心能夠作惡,你能夠得到惡的成就,這不是這個信,所以這個信它有定義的。“于實德能,深忍樂欲”,這是善心所裏面的信心所,實是講真實,真實是說什麼呢?是講的本性,縱然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讀論語,大家相信孔子與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也沒有通過消息,在野史所記載的,最早也是周朝未年的時候,秦漢之際佛法傳說有到中國來,但是沒有被人注意到,真正注意到也就是國家派使節去求法的,是在漢明帝的時候,以前當然有可能有些到中國來的,沒有受到尊重,沒有受到注意,當然對中國文化不産生任何影響,可是孔子在論語裏面,曾經跟我們說過,講到性本善,孔子講的還不是性善,他講的是「性相近,習相遠」,這是孔夫子說的。主張性善的是孟子,主張性惡的是荀子,他們講的都有道理,聖人的境界那確實是不一樣。性相近,跟佛說法就很相似,佛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性相近。無所謂善惡,性是一樣的。賢人就要降一等了,不是從第一義而是從第二義者,從第二義看,性本與十一善心所就相應,爲什麼呢?這十一個善心所也是我們本來具有的,與生俱來的,那麼講性本惡也有根據,爲什麼呢?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就是六個根本煩惱心所與二十個隨煩惱也是與生俱來的,不能說它沒有道理,也有道理;所以你仔細去研究都能夠講得通,都能夠言之成理。所以《叁字經》裏面講:「人之初,性本性」,你能夠相信,這個性是相接近的,本來是善的,這個是真實的,這個是“實”,這個是德。相信我們能夠成聖成賢,這個是“能”。

  所以對于真實之法,對于德能,深不是淺,忍就是認可,就是同意,實德能這叁者,是真實的,是我們可以證得的,這叫做信心,所以這個信是通凡也通聖,世間要想作一個賢聖君子,他所憑借的就是這個信心,他要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夠成聖成賢成君子,或者是不相信自己能夠成爲一個善人,換句話說,他善心所第一個他信心失去了,我們今天所講的自信心,人要是把自信心失去掉了,當然一切善法不會成就,爲什麼呢?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這個是在叁界之內成就一切善法,首先你要有信心,佛法裏面常講“信爲道源功德母”,世間善法第一個是講信心,出世間的善法,第一條還是講信心,你看《華嚴經》的四科,第一個就是信,信、解、行、證。你不相信你自己能作佛,那你決定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當然往生不了,所以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不是憑空建立的,是有理論依據的,世間有世間的理論,所謂是人皆可以爲堯舜,堯舜是聖人,他能作得到,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要相信自己。

  大經裏面,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只要我們有信心,必定能夠作佛,因爲你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了,可見得是喪失了信心,所以我們不能成就,那麼再說佛法裏面唯識確實是相當艱難的一門學問,古人也曾經勸告我們,雖然是很難,但是值得學,爲什麼值得學呢?因爲這門學問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了,難是難一點,還是值得,能不能學會呢?那就在你自己的信心了,你果然具足了前面別境五心所,加上你的信心,那有不成就的道理?這個東西要專心,要有耐心,不怕艱苦,你才會有成就,這問學問從百法入門,必修的課程有五蘊論、有觀所緣緣論、有二十頌、有叁十頌、有成唯識論、有瑜伽師地論、有解深密經,我們講六經十一論,這幾樣是最重要的,所以諸位要是專修唯識,你就可以從這幾部論,經是大經,取解深密經,取這一種,但是你要想修學,要克期取證,就是自己要訂下一個進度表,或是叁年、或是四年,一定要把這些經論學完,四年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專攻唯識的話,就是我剛才給諸位說的這幾種書,就足夠你四年去讀;而且你還要專心、專攻,一個人去學,所謂是孤陋寡聞,很苦。所以修學是離不開師友,老師,指導我們的人,同學,必須一天到晚互相切磋琢磨,在一塊研究討論,這是一門大學門。

  所以將來有這個機緣,同學們真正對這個學問有愛好,能夠結合叁、五個同志,人多了當然更好,但是不容易,很不容易得到,有個叁、五個人在一塊用上叁、四年的時間來專攻,經裏面是以《解深密經》爲根本,這是唯識的根本經;論裏面是《瑜伽師地論》。要想專攻唯識,要是不專攻《瑜伽師地論》,那是不行的。但是你要攻《瑜伽師地論》,先要以《成唯識論》作基礎,所以在課程方面,是以第一個階段,就是以《成唯識論》爲主,包括《百法》、《五蘊論》、《觀所緣緣論》、《二十頌》、《叁十頌》、《成唯識論》,這得要兩年,得兩年的時間來專攻,包括《成唯識論》的窺基大師的《疏記》。

  第二個階要就是以《瑜伽師地論》與《解深密經》這兩部爲主。至少也要兩年的時間專攻,一天至少…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