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就没有执着,执着是因分别以后才坚固的执取,所以没有分别就不面有执着,这就不造业,遍行就简单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再看底下一条别境。此地批注是:“别境五心所与各心王相应时”,底下是举的例子,诸位自己去看,我们还是看表解,诸位看第五十一面,别境简单的说,就是造作了,我们一般讲造业了,业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善业,一类是恶业,不管你造善,造恶,总而言之,你离不开别境这五类的心所,除了善恶之外,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特别是念佛,修的是净业,净业也是五别境在造的,所以净业还是它造的,由此可知,善恶染净都离不开它,这五个心所,刚才给诸位说了,它各有各的境界,虽然它也是造作的一桩事情,是一个事情,可是一个事情里头,各有各的境界,好象一个机关里面有五个职员,五个职员是共同来作一桩事情,但是它各人有各人的职守,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范围,但是它是起联合作用的,譬如像军事上作战,现在讲的陆海空联合作战,但是陆军是陆军,空军是空军,它各有各的范围,但是作战时它能够配合起来,作一个整体战,这五个各有各的范围,但是造业的时候,它是总体的,它是联合的,它与前面五遍行性质不相同,五遍行虽然是五个人,但是它的工作性质完全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个一个分开的,所以它叫遍行心所,这个它每一个人是分开的,所以各有各的境界,名称是“欲、胜解、念、定、慧”。这个顺序也是不能颠倒的,好象办事的程序一样,它是有一定程底的。
第一个是欲,刚才讲了,这个欲就是欲望,“缘所乐境起希望”,这个乐是爱好,这个境界是它喜欢的,因此不一定是善、恶、无记,对这个境界它有了希望,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攀缘心,有了这个欲望,可见得这个独立的一个境界。
第二个心所叫胜解,胜是殊胜,解是理解,“缘决定境印持之”,境界它明了,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下了决心,而且这个决心它能够修持住,印就是印可,持是保持,这个就叫做胜解。
第三叫念,此地的念定慧,不是五根、五力里头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叫根五力里面的念定慧,名字是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五根五力里面的念定慧,那必定修行人才有,不是修行人没有,而这个念定慧是一切人统统都有,一切众生每个人都有,他要是没有,他就不造业了,所以名词是一样,意义不相同。念是“缘曾习境令心明记”,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经验,过去所经历的记得很清楚,不会忘记,就叫做念;以今天来讲,就是我们所谓的经验。经验愈丰富的,他造业的力量就愈大。
定就是讲专心,“缘专一境令心不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专心,不管作什么事情,你用心要是专,这个事情就很容易成就。慧是“缘所观境而起拣择”,就是它在境界里选择,为了要达成它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欲望,它在手段、方法上有所选择,它能够选择,那么这个就是它的慧,如果我们将别境心所,这个造作是造一桩善事的话,譬如说别人有了苦难,它发了慈悲心,要去帮助别人,这是欲心所,它有了这个希望,想去帮助别人,对于别人的苦难他确实理解,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他的胜解;想想过去也曾经帮过别人,这个就是他有经验,或者他自己虽然没有帮过别人,他看到别人作过这些慈善事业,吸取他人的经验,这也是念,从过去的经验当中或者从别人的经验当中,他专心去作这个专心就是定。
至于用什么方式去作?用什么方法去作,他在里面考虑,在里面选择,这就是慧。这是我们讲作一桩善事,造作时是有这些层次、有这些心里,如果要是作恶,同样的这五个心所一个都少不了,譬如作小偷对人家的财物起了贪心,他要希望得到,可见得他也有欲心所,他对于这个财物很肯定,认为这个对自己有决定的好处,有一定的利益,一点都不怀疑,这就是他的胜解,或者过去也曾经作过这个事情,是有前科的,或者看到别人作,他吸取这个经验,这个是他的念,去抢劫,去偷盗也都要专心,不专心你也偷不到东西,所用的手、方法这就是慧,所以你想想看作恶、作善都离不开别境的五心所,我们修行,无论是在行门或是解门,同样的也离不开别境的五心所,我们今天研究唯识,对于佛法这一门的学问,很爱好,能够发生兴趣,这就是欲心所,我们希望能够理解它,希望能够获得,对于唯识的教义,能够肯定的相信它,这是胜解,所以说同样的须要这五心所,乃至于念佛,我们希望得一心不乱,希望在来世我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别境心所依旧是不能离开,所以,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这五个心所,这五个心所我们要是善于利用,则能成就一切善法,不善运用,那就会成就一切不善法,至于善与不善,是下面心所里面所说的标准。
诸位请看善十一法,刚才说过,这十一善法的性质,是善而无恶,它是与造恶完全相违背的,实实在在是善,第一个叫信,这个信底下就要加以解释了,这是善心所的信,譬如作小偷的,他相信自己今天一定能偷到东西,这不是这个信,这个信里头不包括你有信心能够作恶,你能够得到恶的成就,这不是这个信,所以这个信它有定义的。“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这是善心所里面的信心所,实是讲真实,真实是说什么呢?是讲的本性,纵然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读论语,大家相信孔子与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消息,在野史所记载的,最早也是周朝未年的时候,秦汉之际佛法传说有到中国来,但是没有被人注意到,真正注意到也就是国家派使节去求法的,是在汉明帝的时候,以前当然有可能有些到中国来的,没有受到尊重,没有受到注意,当然对中国文化不产生任何影响,可是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跟我们说过,讲到性本善,孔子讲的还不是性善,他讲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夫子说的。主张性善的是孟子,主张性恶的是荀子,他们讲的都有道理,圣人的境界那确实是不一样。性相近,跟佛说法就很相似,佛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性相近。无所谓善恶,性是一样的。贤人就要降一等了,不是从第一义而是从第二义者,从第二义看,性本与十一善心所就相应,为什么呢?这十一个善心所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与生俱来的,那么讲性本恶也有根据,为什么呢?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心所与二十个随烦恼也是与生俱来的,不能说它没有道理,也有道理;所以你仔细去研究都能够讲得通,都能够言之成理。所以《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性」,你能够相信,这个性是相接近的,本来是善的,这个是真实的,这个是“实”,这个是德。相信我们能够成圣成贤,这个是“能”。
所以对于真实之法,对于德能,深不是浅,忍就是认可,就是同意,实德能这三者,是真实的,是我们可以证得的,这叫做信心,所以这个信是通凡也通圣,世间要想作一个贤圣君子,他所凭借的就是这个信心,他要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圣成贤成君子,或者是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善人,换句话说,他善心所第一个他信心失去了,我们今天所讲的自信心,人要是把自信心失去掉了,当然一切善法不会成就,为什么呢?他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这个是在三界之内成就一切善法,首先你要有信心,佛法里面常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世间善法第一个是讲信心,出世间的善法,第一条还是讲信心,你看《华严经》的四科,第一个就是信,信、解、行、证。你不相信你自己能作佛,那你决定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当然往生不了,所以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不是凭空建立的,是有理论依据的,世间有世间的理论,所谓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圣人,他能作得到,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要相信自己。
大经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我们有信心,必定能够作佛,因为你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了,可见得是丧失了信心,所以我们不能成就,那么再说佛法里面唯识确实是相当艰难的一门学问,古人也曾经劝告我们,虽然是很难,但是值得学,为什么值得学呢?因为这门学问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难是难一点,还是值得,能不能学会呢?那就在你自己的信心了,你果然具足了前面别境五心所,加上你的信心,那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东西要专心,要有耐心,不怕艰苦,你才会有成就,这问学问从百法入门,必修的课程有五蕴论、有观所缘缘论、有二十颂、有三十颂、有成唯识论、有瑜伽师地论、有解深密经,我们讲六经十一论,这几样是最重要的,所以诸位要是专修唯识,你就可以从这几部论,经是大经,取解深密经,取这一种,但是你要想修学,要克期取证,就是自己要订下一个进度表,或是三年、或是四年,一定要把这些经论学完,四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专攻唯识的话,就是我刚才给诸位说的这几种书,就足够你四年去读;而且你还要专心、专攻,一个人去学,所谓是孤陋寡闻,很苦。所以修学是离不开师友,老师,指导我们的人,同学,必须一天到晚互相切磋琢磨,在一块研究讨论,这是一门大学门。
所以将来有这个机缘,同学们真正对这个学问有爱好,能够结合三、五个同志,人多了当然更好,但是不容易,很不容易得到,有个三、五个人在一块用上三、四年的时间来专攻,经里面是以《解深密经》为根本,这是唯识的根本经;论里面是《瑜伽师地论》。要想专攻唯识,要是不专攻《瑜伽师地论》,那是不行的。但是你要攻《瑜伽师地论》,先要以《成唯识论》作基础,所以在课程方面,是以第一个阶段,就是以《成唯识论》为主,包括《百法》、《五蕴论》、《观所缘缘论》、《二十颂》、《三十颂》、《成唯识论》,这得要两年,得两年的时间来专攻,包括《成唯识论》的窥基大师的《疏记》。
第二个阶要就是以《瑜伽师地论》与《解深密经》这两部为主。至少也要两年的时间专攻,一天至少…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