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用八個鍾點的時間,一天要有八小時的課程,四年畢業,這樣在唯識上確確實實奠定了深固的基礎。這是唯識宗或者,我們今天講唯識學系必修的課程,有價值。能夠花上四年的時間,以後無論研究大乘佛法任何一個宗派,那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花上四年的時間,值得!不是不值得。
那麼諸位想一想,你要是專攻來作研究,護法,這就是你的福報、你的因緣。今天要是在學校裏面,學校沒有這個課程,縱有這個課程,沒有這麼專,這個東西要專攻,不專攻不行!所以說提供修學的環境,四年當中讓你作學生,能夠把一切世俗的事情都放下,這是很大很大的福報。如果一旦有這個機緣,這個機緣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佛法裏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自己要善于把握,輕易放過,以後想再得到這個機會,不容易了,我們圖書館這個環境,所苦的就是沒有宿舍,專攻,確確實實要生活在一起,爲什麼呢?一天到晚要在一塊研究討論,雖然書不多,它有相當的深度,要很勤奮的去研究,四年才能夠達成目標。我們圖書館在設備上來說,大至上可以提供五、六個人作研究工作,這設備是夠的,我們目前有五部藏經,這個典籍大致上還可以供給五、六個人用的時候,是不會有問題的,要的就是要專心。這是善心所可以說是根本的一個心所,就是我們一定要建立自己堅強的信心,自信心。
第二個是慚,第叁個是愧,慚愧這兩個心所是善心所。什麼叫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這兩個心所,就是我們世俗人講的良心,心良,良是善良,善良的心,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致良知,也就是特別要發揮這兩個心所,慚是自發力,就是我們自己的良知良能,他的作用就能夠,崇是崇尚,重是尊重,能夠崇尚,能夠尊重賢人善事,對于賢人善事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這個叫慚。所以這個是自發力,自發的叫慚,愧就不是自發的,但是它的作用,與這個是一樣的,可是它是受外面力重而發的心,“依世間力,羞恥過惡”,世間是什麼?輿論,我要是作了不好的事情,別人會指責我,爲了怕別人的指責,自己壓製自己,不敢爲非作歹,這個叫愧,也就是說愧對別人。由此可知,這個愧心所不及慚心所,慚心所是以自發力,並不是受外面力量影響的,愧心所是受外面力量影響的,但是它不敢作惡,不敢爲非作歹,所以它是屬于善心所,這兩個心所能夠教我們成就一切善法,精進不懈,所以佛法裏頭很推崇這兩個心所。
你看看印光老法師,這可以說是我們近代的大賢,淨土宗近一代的祖師,他老人家自稱,稱「慚愧僧」,我們在《文鈔》裏頭常常看到的「慚愧學人」。換句話說,他這個是示現的,也就是教給我們,今日之下修行人,能夠常常以這兩個心所現行,就好了。在淨業裏面,我們求個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就能作得到,如果這兩心所要是失掉了,那個麻煩可就大了,那就是煩惱心所裏頭無慚、無慚,無慚是什麼?沒有良心,今天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學派,就是提倡無慚、無愧,我都看到書攤上有叫厚黑學,那就是無慚、無愧一派,臉皮要厚、心要黑,換句話說,這種人就是無惡不作,他自己沒有天良,也不怕別人責備,作了壞事情,報紙上注銷來了,你看,我出名了,報紙上今天登我了,你看那個皮多厚,良心多黑,他以爲他在社會上能占到便宜,實在講果報在叁途。不堪設想,這是我們學佛的人要警覺到的,知道那是邪知邪見,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我們接著看,下面無貪、無瞋、無癡,這叁條也叫做叁善根,佛法裏面常說的善根,善根就是指這個叁條,那麼這個是講世間法;一切善法都是叁善根所生的,出世間的善法,是從精進所生的,所以出世間的善報,就是叁善根加上精進,因爲出世間法,如果不精進就不能成就,也可以說出世間法的善報,只有一條,就是精進,諸位要是讀歐陽大師內學訓示,他老人家就是這樣說法的,貪、瞋、癡就是叁毒煩惱,是根本煩惱前面的叁條,此地是將貪、瞋、癡翻過來,無貪、無瞋、無癡,意思是什麼呢?“于叁有及造成叁有之具無著。”叁有,叁是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是指果報,就是叁界的果報,“及造成叁有之具”,就是叁界果報的業因,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了對于叁界的果報以及叁界的業因,都不貪著,這個叫無貪。
那我們可以說,叁界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叁惡道業因就是貪瞋癡,不但貪瞋癡要舍掉,人道的業因是五戒,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人道的業因,得人間富貴果報,天道的業因,欲界天是十善,我們常講十善業道,色界、無色界是四禅八定再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這個就是叁有之具,能夠造叁界的果報,那麼也許有人要問了,叁惡道的因與果,我們是要離開它,這是對的;五戒、十善,佛常常說,那我們應當要執著,爲什麼也不可以執著呢?諸位要曉得,五戒、十善在佛法裏面講是根本法,正所謂如果我們做人都做不好,你要想成佛、成菩薩那就沒指望了,佛法是建立在人天基礎上,所以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因此善人好人是學佛的根本,我們應當要修,雖要修,不要執著,我們對于人天的善因,人天的善果,可以修,可以享受,不能執著,一執著這個裏面就生煩惱了,不執著沒有煩惱,所以你不執著,真正沒有貪心,以無貪心去修善,以無貪心去接受善的果報,這個雖然在修因證果上來講,心地是清涼自在,這叫真善。
那麼看看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人在修因,在行善的,也有許許多多人,今天在享受果報的。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一下,修善因的人他有煩惱,天天在做好事,他煩惱不斷;在享福的人,今天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有許多財富的,他也是煩惱離不開,所謂是富貴而不樂,這個原因在哪個地方呢?就是因爲他的叁善根沒有現前,他對于他的修因、果報都執著,在這裏頭取相執著,我們不能說他修的不是善法,不能說他得的不是善果,果報不清淨,雖善而不純,這是我們應當要留意的。
這一次我們的佛學講座,可以說你們同學們都有很大的福報,有許多善心的人發心,教材都是新印的,都是我們很慎重的去選擇,選擇好的教材,有些印出來了,有些還在印刷廠,這個月底統統會印好,譬如說唯識,這一次印的是這份教材,以及諸位現在看的《唯識易簡》,我們是用這兩種。課堂因爲時間少,只有十幾個小時,就與我們此地一樣,用表解簡介爲中心,書都送給諸位作參考資料,心經我們選擇的是泰國陳克文居士所批注的般若心經,他這個注子注得相當之好,他是以大般若經來批注心經,很難得的一個好注子,是近代人注的,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很淺顯,所以這個注子相當之好。前面有臺中李老居士一篇序文,特別給我們介紹,所以這一次我們選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已經印出來了,同時僑仁這邊的講座,你們同學們很發心,要我來講《了凡四訓》,所以《了凡四訓》的本子也印出來了,印出的這個本子,是你們同學們自己發心,拿錢出來印的,今天在道場也給諸位結緣,你們每一個人可以先帶一本回去看。僑仁裏面我們擔任是叁門課,一門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圖書館有這個經本。另外就是《心經》,有六個小時,也是簡單的介紹,好在都有很好的參考書。還有一門就是《了凡四訓》,我是擔任這叁個科目。《了凡四訓》裏面所給我們說明的理論與修學方法,以及所得的果報,確實著重在無貪、無瞋、無癡,你看人家這叁善根如何來修學,如何將這叁善根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他所獲得的是什麼樣的果報。我們俗話說改造命運,創造新的命運,命運是決定在我們自己掌握之中,不操縱在他人,鬼神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佛菩薩也不能主宰我們自己的命運,自己命運是自己主宰的,既然是自己主宰,當然自己可以改造,這個是毫無問題的,《了凡四訓》提供我們一個榜樣,提供我們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是我們可以效法的。這是叁善根的第一條。
第二講無瞋,瞋是瞋恚,前面的貪欲是對順境來說的,這一條是對逆境來講的,換句話說,不順自己心意,我們往往在這個境界生瞋恚心,這個也是根本煩惱,“于叁苦及能生叁苦之具無恚”,這是瞋恚心,叁苦在佛學概要裏頭介紹過,苦苦、壞苦、行苦,這叁苦把叁界之苦全都包括了,我們欲界這叁種苦都有,苦太多了,苦不堪言,苦果是我們現在受的,苦因就是惡業,就是現在所造的,下面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那就是苦因,就是叁苦之具,叁界裏面所受的苦報,那就是苦果,色界四禅雖然沒有苦苦,它是壞苦、有行苦,縱然到無色界四空天,我們所謂是精神的世界,它連身體也不要了,身體都不要了,壞苦沒有了,雖然沒有壞苦,但是它有行苦,所以佛說「叁界通苦」、「叁界火宅」,意思也就是這樣子,稱爲叁界火宅。
我們對于這些苦與果報、對于苦的因,不生瞋恚心,特別是見到別人在造作,我們更不應該生瞋恚心。聰明人他曉得別人在造苦因受苦報,與自己不相幹!如果是看到別人在造苦因,自己瞋恚心動了,那麼自己造業了,這個真正是無妄之災,自作自受。尤其更甚的,譬如說看電影、看電視、看小說,看到自己心裏不如意的時候,瞋恚心生起來,這個叫冤枉!外面境界完全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根本沒有這個事情,你看了之後,自己感情不能壓製、不能夠控製,在境界裏起了貪瞋癡慢,這不叫冤枉嗎?自己在造罪業,後來自己還是要遭受苦報。
所以諸位要曉得,編寫小說的人,編寫劇本的人,以及那些導演、演員,在佛法裏面講,都是屬于绮語。你看看十惡業裏面:绮語,绮語什麼呢?花言巧語!編的那些言辭很美,教人在這裏面起心動念,起貪瞋癡,用這個方法來誘起一切衆生的貪瞋癡,起這個念,所以果報都不好。可是在今天講,我們世間來說,賺錢他是第一,他收入的財富,比各行各業,都要來得多、來得容易、…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