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25

  ..續本文上一頁來得快,現前得的利益多!但是你想想那個果報,就太可怕了,你教多少人起心動念,起貪瞋的念頭?這個罪業就不得了,所以口業,我們講妄語、兩舌、惡口,這叁項加起來,都敵不過绮語的罪業,绮語的罪業,非常非常之重,實在是太可怕了。如果諸位稍稍留意一下,你就能看得到花報就不好。你看多少國內國外有名的電影明星,都是很年輕死,死的都不好,都是自殺之類,這結果都不好。花報不好,果報更有他受的了。愈是成名的電影明星,愈是容易引起人貪瞋癡的惡念,他造的業愈重,他墮落的也越慘烈,這是不學佛的人不曉得,學佛的人很容易能夠看得出來。因此,口業裏頭,绮語決定做不得,我們自己活再艱苦,也不能用這個方法來取利。

  叁善根最後一條就是無癡,“于諸理事,明解不惑”,就是世間一切人情事理,明了、能夠明白,能夠理解,而不爲境界所迷惑,這就叫無癡,癡是屬于根本無明的一分,諸位想想,他要是果然不被境界所迷惑,他在境界裏頭就不會起心動念,換句話說,凡是在境界裏面起心動念了,總是先迷惑,然後在順境裏面才貪著,在逆境裏面才瞋恚,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貪瞋癡,前面兩種貪瞋是粗惑,愚癡是細惑,很難斷,貪瞋斷的是事,有定就可以斷了,可是破愚癡一定要開智能,惟有智能才能破無明,癡這個煩惱,如果我們要是能夠除去少分,對于一切事,就能夠明達,要是把它除盡了,世出世間一切理就現前了,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法,如果有一點點私心、我執,就障礙了你的叁善根,所以我們要修叁善根,必須要將我執總得要淡幾分!能淡一分,就能得一分的叁善根,能淡二分,就有二分的叁善根,在佛法裏面,此地是講世間法,佛法裏面修叁根的方法,就是六度裏面的布施對治貪的,就是無貪的增長,忍辱就是無瞋的增長,般若就是無癡的增長,所以在世間法裏面,是講無貪、無瞋、無癡,在出世間法裏面是布施、忍辱、般若。諸位如果要是明了無貪、無瞋、無癡是世間,叁善根,那麼你就曉得出世間一切善法從那裏修呢?要從布施、忍辱、般若,無怪乎佛在金剛般若會上,特別強調布施、忍辱,布施、忍辱這兩個法門,可以說把菩薩地所有法門,統統都包含了,所以這個就是菩薩法裏面的根本法。

  再看底下一條,勤,“謂精進,能勇于修善斷惡”。這個勤是有一定的定義,就是修善斷惡,這個是善心所裏面的勤心所,孔老夫子有兩句話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因此小善小惡,我們特別要留意,不可以因爲善事太少了,作它沒有意思,不可以,爲什麼呢?積小善就成大善,不能因爲這個惡是小惡,這個無所謂,可是積小惡就成大惡,所以古聖先賢教誡初學,無不是從防微杜漸上用功夫,那就是說從小惡上下手,再小的惡,我們都要警覺,不作;注意到,大善大惡那更不必說了,小惡不作,大惡決定不會作,小善肯爲,那大善他一定是盡力去修學,這個叫勤,也就是勇于修善斷惡。善惡的標准,簡單的說,凡是利益于自己的皆是惡,凡是利益于他人的都是善,這個是簡單的講,真正想修善行的,要記住這兩句話,我們起心動念都能夠替一切衆生設想,不要去想自己,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個是善行,如果處處都把自己利益擺在第一位,而後再想到別人,這是不善,縱然修善,這善裏頭已經有夾雜了,已經不圓滿了,這個善行,了凡四訓裏面給我們的講的,有純、有雜、有圓、有偏,這就說得很多,有人修善,很純!有人修善,善裏頭雜的有惡的念頭,雜的有不善,不純,有大有小,不一樣。這些地方,我們要能夠善于辨別,使我們修善,能夠修到純善,修到圓滿究竟的善法,果報一定是相應的。所以諸位能夠信得夠,當然你就可以修了。

  《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對我學佛貢獻非常之大。我民國四十二年剛剛學佛,讀這個小冊子,我很受感動,我深深的相信它,所以才能夠放下,相信它裏面說的真理:一飲一酌莫非前定。才有膽子放下!世間人所以不敢放下,曉得是好,但是不敢做。原因在那裏呢?不敢相信。譬如說財物,我今天把財物統統舍掉了,那明天吃飯怎麼辦?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有這個顧慮,所以這個信心不容易建立,你真正明了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了,我今天統統舍盡了,到了明天自然有,而且比今天還要豐富,這是一定的道理,爲什麼呢?你的因殊勝,你的果報自然就殊勝。我們天天在這裏修因,你顧慮果報幹什麼呢?世間人天天念著果報,不敢把果報舍棄,所以在修因上他就不圓滿,也就沒有那麼單純了,因爲他的果報他不能夠舍棄,不能把這個果報再變作修因的基礎,這一開也是相當不容易突破的,突破了命運就轉過來了,所以你要改造命運關鍵就在此地,就是你能不能真正相信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你才會勇猛精進沒有任何顧慮了,全心全力的去修善。

  底下這個心所叫輕安。“調暢身心,堪任有爲。”調,我們常講的調伏,調就是調和的意思,伏是降伏,身心不調,身心呈現不健康的狀態;諸位曉得,身心不健康,作什麼事情都有障礙,無論世出世間法,你要想把它作好,首先要得到的條件!就是身心健康,輕安也就是身心健康,暢是舒暢,這個是健康的形象,堪任有爲,有爲就是事業,世出世間的事業,你就可以擔當,換句話說,輕安之所以不能夠現前,這是有障礙,就是這個善心所不能現前,有障礙,什麼障礙呢?我們常講的業障重,業障重,這個心所就不會現前,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業障消除了,輕安心所就現前。有爲在佛門裏面來講,特別是指的教化衆生,諸佛菩薩在九法界隨類現身,這就是有爲法,在我們世間法常講的化民成俗,這個是世間聖賢的有爲,在佛法裏面令一切衆生破迷開悟,入佛知見,這是佛法的有爲,所以要從事這種有爲法,必須要消除業障,使我們輕安的心所,能夠現前,才能夠擔當自行化他的事業。

  第九個心所是不放逸,小注裏頭說:“由前精進叁根,能防惡修善。”放逸是煩惱,到底下隨煩惱裏面會講到,所以不放逸是善心所,那我們先得簡單明了什麼叫放逸?雖然底下還會講到,因爲你懂得什麼叫放逸,放逸反過來就是不放逸,放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作什麼事情不認真、不負責,那什麼事情很難成就,不放逸就是對于事情,他能認真的作、能負責的侶,所以他會有成就,由此可知,絕大多數的人學佛不能成就,我們常講,他的病懈怠放逸,確實如此!不放逸這個心所是從前面來的,它的體就是叁善根與勤,精進就是勤,不貪、不瞋、不癡、精進,所起的作用就叫做不放逸,所以不放逸這個心所的體,就是叁善根加上勤,它是從這個分位裏頭變現出來的,也就是它起的作用,它的作用能防惡修善,防止作惡,幫助你修善。我們世間法常謙,所謂精神集中,我們能夠將精神集中在一處,真是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俗說所謂的只要功夫精,鐵杵磨成針,這個力量就是不放逸,如果我們能夠有這樣的學習精神與態度,唯識學縱然艱難,四年的時間可以畢業,如果你要是懈怠放逸,那就不行,不要說四年,四十年也不能成就,四十年不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可見得是全靠不放逸的心所,使我們在限定期限之內,能夠將我們的學業完成,這個學業的完成,也就是將來我們修學的基礎。

  我們常講學佛的根基不穩固,實在講,今天無論在那一宗那一派,十大宗裏頭,無論那一宗,都沒有奠定堅固的基礎,所以我們學佛之不能成就,是有道理的,我們看看古人,看看高僧傳,看看這些語錄,爲什麼人家好象學了沒有幾年,就有成就,就有結果了,開悟的開悟了,證果的證果了,我們搞了這麼多年,真是連個消息都沒有,這道理在那裏呢?就是我們那一樣學問都沒有根底,虧吃在這個地方,世間成就大事業的人,你們去問問他,他都有基礎,他要是沒有基礎,他不能成就,世法都如此,何況是佛法呢?所以我們要重視學術的根基,千萬不可以疏忽,這個根基叁、四年是可以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想盡方法,要吃苦頭,這叁、四年的時間,要把一切外緣統統放下,完全像作學生一樣,那麼外緣放下就要吃苦,又要享受、又要想學問堅固,這是很難兼得的,不容易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吃苦頭,要把生活水准降低,專心在道學上,用上四、五年的功夫,佛門裏面常講五年學戒,打基礎,最低限度也要來個五年!諸位像現在大學裏面,實際上說,大學念到博士班還是基礎,還是奠定基礎,這是我們應當要留意的,現在佛門裏面也設的很多像小型的研究班,主要也就是提供諸位這樣的機會,我們圖書館也有這個意思來辦,也願意提供大家這麼一個機會讓大家好專心用幾年功夫,在佛法根本的學問上奠定基礎,以後對于自己的修學,對于弘法利生,才能夠像古聖先賢一樣的效果,同樣的有深遠的影響力,否則的話是做不到的。

  第八卷

  這個善十一,看表解裏面“行舍”這一條,上一次講到不放逸,現在我們接著講行舍,什麼叫行舍?實際上這是兩個意思,行就是行業,我們今天講行爲、造作,舍就是不著相,可見得這是相當的功夫,舍的意思,也就是平常講的放得下,這個主要說的是第七識,因爲在五蘊裏面,行就是指的第七識,受想行識。“由前精進叁根”,它與不放逸,體相是相同的,體是相同的,不放逸的體是精進不根,這叁根諸位要記住,就是前面講的無貪、無瞋、無癡,這個叁善根,精進就是勤,是以這四個爲它的體。

  “令心平等正直”,這是善法,心在境界裏頭這是不能不造業,凡夫所造的是善、惡、無記,但是你所造作,你要是不能夠從心地放下,那麼你就決定與煩惱相應,所以這個裏頭有取舍得失,就會有這些東西,雖然造作,造作之後,能放得下,這個放得下,就是佛法裏講的不著相,不著相,心才能夠平等正直,那麼這個平等正直是不是菩提心裏面所…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