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25

  ..续本文上一页来得快,现前得的利益多!但是你想想那个果报,就太可怕了,你教多少人起心动念,起贪瞋的念头?这个罪业就不得了,所以口业,我们讲妄语、两舌、恶口,这三项加起来,都敌不过绮语的罪业,绮语的罪业,非常非常之重,实在是太可怕了。如果诸位稍稍留意一下,你就能看得到花报就不好。你看多少国内国外有名的电影明星,都是很年轻死,死的都不好,都是自杀之类,这结果都不好。花报不好,果报更有他受的了。愈是成名的电影明星,愈是容易引起人贪瞋痴的恶念,他造的业愈重,他堕落的也越惨烈,这是不学佛的人不晓得,学佛的人很容易能够看得出来。因此,口业里头,绮语决定做不得,我们自己活再艰苦,也不能用这个方法来取利。

  三善根最后一条就是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不惑”,就是世间一切人情事理,明了、能够明白,能够理解,而不为境界所迷惑,这就叫无痴,痴是属于根本无明的一分,诸位想想,他要是果然不被境界所迷惑,他在境界里头就不会起心动念,换句话说,凡是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了,总是先迷惑,然后在顺境里面才贪着,在逆境里面才瞋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贪瞋痴,前面两种贪瞋是粗惑,愚痴是细惑,很难断,贪瞋断的是事,有定就可以断了,可是破愚痴一定要开智能,惟有智能才能破无明,痴这个烦恼,如果我们要是能够除去少分,对于一切事,就能够明达,要是把它除尽了,世出世间一切理就现前了,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法,如果有一点点私心、我执,就障碍了你的三善根,所以我们要修三善根,必须要将我执总得要淡几分!能淡一分,就能得一分的三善根,能淡二分,就有二分的三善根,在佛法里面,此地是讲世间法,佛法里面修三根的方法,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对治贪的,就是无贪的增长,忍辱就是无瞋的增长,般若就是无痴的增长,所以在世间法里面,是讲无贪、无瞋、无痴,在出世间法里面是布施、忍辱、般若。诸位如果要是明了无贪、无瞋、无痴是世间,三善根,那么你就晓得出世间一切善法从那里修呢?要从布施、忍辱、般若,无怪乎佛在金刚般若会上,特别强调布施、忍辱,布施、忍辱这两个法门,可以说把菩萨地所有法门,统统都包含了,所以这个就是菩萨法里面的根本法。

  再看底下一条,勤,“谓精进,能勇于修善断恶”。这个勤是有一定的定义,就是修善断恶,这个是善心所里面的勤心所,孔老夫子有两句话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因此小善小恶,我们特别要留意,不可以因为善事太少了,作它没有意思,不可以,为什么呢?积小善就成大善,不能因为这个恶是小恶,这个无所谓,可是积小恶就成大恶,所以古圣先贤教诫初学,无不是从防微杜渐上用功夫,那就是说从小恶上下手,再小的恶,我们都要警觉,不作;注意到,大善大恶那更不必说了,小恶不作,大恶决定不会作,小善肯为,那大善他一定是尽力去修学,这个叫勤,也就是勇于修善断恶。善恶的标准,简单的说,凡是利益于自己的皆是恶,凡是利益于他人的都是善,这个是简单的讲,真正想修善行的,要记住这两句话,我们起心动念都能够替一切众生设想,不要去想自己,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个是善行,如果处处都把自己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后再想到别人,这是不善,纵然修善,这善里头已经有夹杂了,已经不圆满了,这个善行,了凡四训里面给我们的讲的,有纯、有杂、有圆、有偏,这就说得很多,有人修善,很纯!有人修善,善里头杂的有恶的念头,杂的有不善,不纯,有大有小,不一样。这些地方,我们要能够善于辨别,使我们修善,能够修到纯善,修到圆满究竟的善法,果报一定是相应的。所以诸位能够信得够,当然你就可以修了。

  《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对我学佛贡献非常之大。我民国四十二年刚刚学佛,读这个小册子,我很受感动,我深深的相信它,所以才能够放下,相信它里面说的真理:一饮一酌莫非前定。才有胆子放下!世间人所以不敢放下,晓得是好,但是不敢做。原因在那里呢?不敢相信。譬如说财物,我今天把财物统统舍掉了,那明天吃饭怎么办?我明天生活怎么办?有这个顾虑,所以这个信心不容易建立,你真正明了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了,我今天统统舍尽了,到了明天自然有,而且比今天还要丰富,这是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呢?你的因殊胜,你的果报自然就殊胜。我们天天在这里修因,你顾虑果报干什么呢?世间人天天念着果报,不敢把果报舍弃,所以在修因上他就不圆满,也就没有那么单纯了,因为他的果报他不能够舍弃,不能把这个果报再变作修因的基础,这一开也是相当不容易突破的,突破了命运就转过来了,所以你要改造命运关键就在此地,就是你能不能真正相信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你才会勇猛精进没有任何顾虑了,全心全力的去修善。

  底下这个心所叫轻安。“调畅身心,堪任有为。”调,我们常讲的调伏,调就是调和的意思,伏是降伏,身心不调,身心呈现不健康的状态;诸位晓得,身心不健康,作什么事情都有障碍,无论世出世间法,你要想把它作好,首先要得到的条件!就是身心健康,轻安也就是身心健康,畅是舒畅,这个是健康的形象,堪任有为,有为就是事业,世出世间的事业,你就可以担当,换句话说,轻安之所以不能够现前,这是有障碍,就是这个善心所不能现前,有障碍,什么障碍呢?我们常讲的业障重,业障重,这个心所就不会现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业障消除了,轻安心所就现前。有为在佛门里面来讲,特别是指的教化众生,诸佛菩萨在九法界随类现身,这就是有为法,在我们世间法常讲的化民成俗,这个是世间圣贤的有为,在佛法里面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入佛知见,这是佛法的有为,所以要从事这种有为法,必须要消除业障,使我们轻安的心所,能够现前,才能够担当自行化他的事业。

  第九个心所是不放逸,小注里头说:“由前精进三根,能防恶修善。”放逸是烦恼,到底下随烦恼里面会讲到,所以不放逸是善心所,那我们先得简单明了什么叫放逸?虽然底下还会讲到,因为你懂得什么叫放逸,放逸反过来就是不放逸,放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作什么事情不认真、不负责,那什么事情很难成就,不放逸就是对于事情,他能认真的作、能负责的侣,所以他会有成就,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人学佛不能成就,我们常讲,他的病懈怠放逸,确实如此!不放逸这个心所是从前面来的,它的体就是三善根与勤,精进就是勤,不贪、不瞋、不痴、精进,所起的作用就叫做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这个心所的体,就是三善根加上勤,它是从这个分位里头变现出来的,也就是它起的作用,它的作用能防恶修善,防止作恶,帮助你修善。我们世间法常谦,所谓精神集中,我们能够将精神集中在一处,真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俗说所谓的只要功夫精,铁杵磨成针,这个力量就是不放逸,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学习精神与态度,唯识学纵然艰难,四年的时间可以毕业,如果你要是懈怠放逸,那就不行,不要说四年,四十年也不能成就,四十年不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可见得是全靠不放逸的心所,使我们在限定期限之内,能够将我们的学业完成,这个学业的完成,也就是将来我们修学的基础。

  我们常讲学佛的根基不稳固,实在讲,今天无论在那一宗那一派,十大宗里头,无论那一宗,都没有奠定坚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学佛之不能成就,是有道理的,我们看看古人,看看高僧传,看看这些语录,为什么人家好象学了没有几年,就有成就,就有结果了,开悟的开悟了,证果的证果了,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真是连个消息都没有,这道理在那里呢?就是我们那一样学问都没有根底,亏吃在这个地方,世间成就大事业的人,你们去问问他,他都有基础,他要是没有基础,他不能成就,世法都如此,何况是佛法呢?所以我们要重视学术的根基,千万不可以疏忽,这个根基三、四年是可以完成的,所以一定要想尽方法,要吃苦头,这三、四年的时间,要把一切外缘统统放下,完全像作学生一样,那么外缘放下就要吃苦,又要享受、又要想学问坚固,这是很难兼得的,不容易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吃苦头,要把生活水准降低,专心在道学上,用上四、五年的功夫,佛门里面常讲五年学戒,打基础,最低限度也要来个五年!诸位像现在大学里面,实际上说,大学念到博士班还是基础,还是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应当要留意的,现在佛门里面也设的很多像小型的研究班,主要也就是提供诸位这样的机会,我们图书馆也有这个意思来办,也愿意提供大家这么一个机会让大家好专心用几年功夫,在佛法根本的学问上奠定基础,以后对于自己的修学,对于弘法利生,才能够像古圣先贤一样的效果,同样的有深远的影响力,否则的话是做不到的。

  第八卷

  这个善十一,看表解里面“行舍”这一条,上一次讲到不放逸,现在我们接着讲行舍,什么叫行舍?实际上这是两个意思,行就是行业,我们今天讲行为、造作,舍就是不着相,可见得这是相当的功夫,舍的意思,也就是平常讲的放得下,这个主要说的是第七识,因为在五蕴里面,行就是指的第七识,受想行识。“由前精进三根”,它与不放逸,体相是相同的,体是相同的,不放逸的体是精进不根,这三根诸位要记住,就是前面讲的无贪、无瞋、无痴,这个三善根,精进就是勤,是以这四个为它的体。

  “令心平等正直”,这是善法,心在境界里头这是不能不造业,凡夫所造的是善、恶、无记,但是你所造作,你要是不能够从心地放下,那么你就决定与烦恼相应,所以这个里头有取舍得失,就会有这些东西,虽然造作,造作之后,能放得下,这个放得下,就是佛法里讲的不着相,不着相,心才能够平等正直,那么这个平等正直是不是菩提心里面所…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