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識就是想,第七識就是行,第八就是識,就是五蘊裏面講的受、想、行、識,如果要從百法裏面來講,那這個配法就不是這樣的了,百法裏面講這個受是五★行心所裏面的受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是這個受心所,單獨列的一蘊。想蘊呢?也是五★行裏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裏面有兩個心所獨立成爲兩蘊,其余的還有四十九個相應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全部都是屬于行蘊,識蘊就是八識,前五識,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識裏頭,色就是色法十一個,五根六塵,這就把整個百法裏面,九十四種有爲法統統包括盡了,五蘊就是百法,五蘊要是配八識來說,就是這個講法,這是單單配八識來說的。後面這一條,我們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因爲底下還要來討論,就是八識的功用,前五是分別,這個分別,實際上是了別,分別就是了別,分就是分開來,譬如說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這個就是分開或者是分別了別,是這個意思,所以千萬不要看到分別,前五識有分別心,那就錯了。如果單單講眼識,眼識就是了別,因爲它前面講了五識,五識各了別各的境界,又個不同,這個分是這個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別,了別色聲香味觸,所以這個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別了別,所以這個分別是了別的意思。
第六識叫恒易轉,換句話說,它是最不穩定。我們常常講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無成,所以我期望同學們,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無論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話,他的主意是堅定的,他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就是連打仗都是如此。美國人在韓戰、越戰就是主意不定,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敵人要強大的多,可是結果打了敗仗,原因在哪裏?主意不定。所以他這些軍事裝備沒辦法保護自己,到最後還是吃了敗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識極不穩定,所以叫心猿意馬,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如果我們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陰就浪費了,現在覺悟決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學一樣東西。我也是常常勸大家,在佛法裏頭要紮根,要有根底,沒有根底,很難,太難、太難了;好象要建大樓,你的樓愈高,你這個地基打得愈深、愈堅固,你才能夠建高樓,基礎不穩固,那怎麼行呢?那沒有辦法。奠定基礎是要從待人接物、背誦經典上,認真的著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在目前生活環境裏面,要做相當程度的自我犧牲,就是要忍受苦難,要肯吃虧,要能夠放得下。爲什麼呢?我們這個心定了,心清淨了,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了,道業才能夠生根,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名聞利養還能夠動搖我們的心志,諸位想一想,你這個道業的根就紮不下去,爲什麼呢?心隨名利轉。這個事情是麻煩。
所以以往蓮池大師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對人說,他是得力于遍融大師的教導。遍融大師教他什麼?遍融大師在當年是佛門的泰鬥,是當世的高僧大德,他爲了要到他那裏請教,去求法,叁步一拜,到他的道場,你們想想看,這多麼虔誠,那個時候他年輕,二十幾歲出來參學的時候,到了道場之後,老和尚看到他來了,這麼虔誠,也集了大衆在講堂去接見他,拜進了之後,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說:“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就給他說了這一句話,別人聽了之後都笑笑:「我們以爲老和尚有寶貴的開示,這麼虔誠拜到這裏,原來是老生常談。」這話老和尚常常講,常常講怎麼樣?聽的人耳邊風,蓮池大師聽了很感動,所以他給別人講:「你們不可以這樣說。」他是真正體會到了,所有修行失敗的人,都是被名聞利養害了,他這一句話,他聽進去了,這個就是印祖所說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一句話他真正覺悟了,曉得這一句話是對症下藥,所以他一生遠離名聞利養,他道業基礎才能夠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曉得這個對自己傷害之大,它將你整個道業、整個前途,統統給你摧毀了,有幾個人曉得這個東西利害,如果我們把名聞利養從心地裏面拔除,名聞利養跟我不相關,你的心自然清涼自在,清淨心才是法器,清淨心決定不受世間的幹擾,什麼魔王外道對你不發生作用,這樣的人在這一生,道業必定有成就,所以蓮池大師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說,得利于遍融法師這一句話點醒了他,他能成爲一代祖師,一句話點醒了,而遍融大師這一句話常常說,沒有幾個人在這一句話裏頭覺悟過來,都把它聽做老生常談,不以爲意,所以在當時沒有第二個蓮池大師。
遍融大師對一切人並不保留,並不是說對蓮池大師特別好,不是的!他雖然十分恭敬,對待他跟對待別人一律平等,沒有偏差,爲什麼蓮池大師得利益呢?他聽了這句話,他開悟了,他明白了;別人聽了不明白。爲什麼不明白?他不知道名聞利養對修行人所造成的傷害,他體會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個學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樣,你要想道業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統統把它斷掉,這個是我所有;那個是我所我,你的道業就不要想成就了,爲什麼呢?有了個我所有,就是累贅,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這第六意識恒易轉,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舍棄掉,不要害怕,我舍棄掉了,那我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道業才能成,你什麼都有了,你道業就不能成就,什麼都沒有了,佛、菩薩、護法神護持你;你什麼都有了,護法神遠離你,爲什麼呢?你自己有辦法,用不著他,他來了,你也不會恭敬他,用不著他,因爲你自己樣樣都有了。什麼都沒有,護法神就要照顧你,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我們對于一個學道的人也是如此,他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要照顧他,他要有了,他比我還多,我照顧他作什麼呢?用不著照顧他。所以我們要把一切物舍盡。
我們建立這個圖書館,建立這個道場,這大樓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算完工,手續統統都完全了,我們組織一個財團法人,我絕不參加,財團法人別人去組織,你們去管理,道場呢?你們的,我一無所有,如果我要是在裏頭加個董事長,這個道場是我的,我也完蛋了,爲什麼呢?我對這個要操心,這個道場,有,與我無關;無,與我也無關,我什麼都不操心。佛、菩薩護持,如果你要是有個心,那萬一被人侵占了,把我們趕走了怎麼辦呢?不要等他趕,他一不高興我就走了,我還要他趕?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佛、菩薩是處處地方都給你設了道場,多自在。所以我有這個圖書館,說老實話,這個圖書館的建立,我不自在,爲什麼不自在呢?圖書館訂的這些課程,我天天在此地講,別的地方想請我去一下,我沒有時間,你看從前我沒有地方,哪個地方請我,我就到那個地方去,一年到頭雲遊四海,處處作客,處處觀光,多自在!現在我出去受限製,不自在,這是各有因緣,這個地方同修們有因緣,所以有這個道場的建立,這個道場不拒絕我在此地講經,所以這些大經大論,我們可以長時間來講解,來作研究討論,這是有這個道場的好處。從前我們各地方去講經,那都是看道場主人,他歡喜了,我們就講,他不歡喜了,我們就離開了。小部經決定沒問題,大部經很難講得圓滿。但是佛法之圓滿,絕不是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完了叫圓滿,這是我們世間人眼光看的圓滿,佛法不如是。佛法是以開悟爲圓滿,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完了,你聽了也沒開悟,這不算圓滿。蓮池大師參訪遍融和尚只是一天,只是聽了幾句話,他開悟了,他真正覺悟到名聞利養的害處,他能在一生當中都不沾染名聞利養,這個是圓滿。六祖在忍和尚那個地方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了,那是聽經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裏面講圓滿,是講你有悟處,並不是說一部經一定要從頭到尾講完,不一定。譬如佛講《華嚴經》七處九會,九次法會在七個處所,換了七個地方。所以我們要曉得圓滿這個意思是什麼。
那麼心不爲世間這個環境所轉,如果被佛法轉了,那又是麻煩,凡夫的心被五欲六塵所轉,可憐!學佛的人,心如果被佛法所轉了,一樣的可憐!學不成,你這個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你要親近老師,你要有一個親教師,親教師就是和尚,這個在我們一般講就叫師承,你要有個老師,老師就是負責任指導你的,你要是真正跟這個老師學,你決定成就。老師教學他就是負這個責任,決定成就,成就之大小,那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但是可以說決定性的成就。如果你要是不接受老師的指導,沒有老師,沒有師承,這裏學一點,那個地方學一點,學成大雜燴,這是不會成就的,可以說是一無所成,充其量你那個成就叫世間成就,你在世間可以作個教授或者可以作個博士,在佛法裏沒有成就,佛法裏面講的成就,最低級的是保住人身,我這一生得佛法的利益,來生不墮叁惡道,這是最低的成就。我剛才經諸位講的,你要有一個親教師,有一個和尚,他給你決定性的成就,是最起碼你不墮叁惡道,你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一定殊勝。你得人天福報,就是五乘佛法裏頭人天的成就,一定得到的。我們講六祖大師會下成就的四十叁個人,是甲等的成就:明心見性,乙等、丙等的那太多太多了,真是無法計算的。你不聽老師的指導,那叁途有份,那就是沒有成就了;你在世間無論你是怎麼樣輝煌的名聞利養,你來生墮叁惡道,這個不算成就。
我們讀《安士高傳》,這大家都熟悉的,安士高那個同學,墮在惡道:畜生道,他是蛇身,他去作神,這個神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龍王,我們本身同胞講的媽祖,媽祖是屬于龍王,這個就是不算成就,沒有結果,那我們要研究,他爲什麼沒有結果呢?他沒有離開名聞利養,雖然是明經好施,這在我們講很難得了,叁藏教通達,講經頭頭是道,又喜歡布施,名聞利養他沒有斷盡,爲什麼沒有斷盡呢?他在分衛的時候,分衛就是托缽,齋主供養的飯菜不太好的話,他心裏就不舒服:「我是一個修行…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