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各說各話,都不能叫人心悅誠服,這是目前這個現象。宗教不能服人,科學、哲學也不能使人信服,佛法雖然把這個道理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佛法在今天不能宏揚光大,反而被大家束諸高閣,擺在那裏供養,對于佛法是一無所知,你看看這可憐不可憐?解決這個問題,唯獨佛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是今天有人知道佛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實在不多,雖然他口裏講著佛法怎麼好,怎麼好,究竟好在哪裏?他不曉得,他自己依舊是迷惑顛倒;對于教理不明白,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離苦得樂,這就是古人所謂的說食數寶,盲修瞎練之徒。那有什麼用處呢?不但不能興教,反而將佛法敗壞了,這是我們今天學佛普遍的惡現象。
佛法不但要了解宇宙人生之所以成立與存在,更進一步的要曉得其中的關系,宇宙與人生的關系,我們自己與人的關系,自己與宇宙的關系,這樣才能夠徹底解決,所以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情,這是大智、大聖、大仁、大勇。如其不然,那是作不到的,世間哲學家只有推論,沒有定論;佛法所說的理與事,都是佛菩薩親證的境界,換一句話說,它有結論,學佛的人依照這些理論,參考這些方法,無非是求證這個境界而已。
說到修證,在基本上來說,首先要建立堅固的信心,要修廣大的願行,大經大論裏面所說的:“信爲道源功德母”,信心是第一。信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要信自己,如果一個人對自失去了信心,那什麼都不能成就,要信自己能證,能成佛,能夠證得無上的智能,要有這個信心。
第二個要信老師。老師是佛,今天這些理論與方法,都是釋迦牟尼佛流傳給我們的,我們對他要相信,老師決定不欺騙我們,我們對他要能夠生決定的信心,毫無懷疑。
第叁要信法。就是老師所講的這些理論與方法,換一句話說就是經典,我們要相信,所以說能夠信自己,自己是能證,老師是我們的增上緣,法是我們所證,我們要具足信心,要像佛一樣的大願,我們將佛菩薩的大願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可以說把一切諸佛菩薩從因地到果地的大願,通通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個,「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這個悲願呢?一切衆生都在受苦受難,我們要發這個願,不但是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衆生。度一切衆生就是度自己,因爲自他不二,起信論裏面會討論到這個大問題,在四弘誓願裏面這個是第一條,其次才是斷煩惱,斷煩惱是成就自己,是使自己證得大涅槃之因,第叁個是修學無量的法門,是成就自己大菩提之因,就是大德大悟,不學法門不能夠大徹大悟,證得了菩提涅槃這就是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圓滿,我們修學法門圓滿,煩惱斷盡,這就成佛了,成佛爲了什麼呢?爲了度一切衆生,可見得修學大乘的人,從因至果,無不是以度一切衆生爲第一個目標,所以這個願要是沒有,與大乘法就不相應,大乘義就是佛來給你講解,你也不會懂的,爲什麼呢?因爲你本身有障礙,那麼什麼是大乘心呢?起信論裏面說得很清楚,大乘心就是一心,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在起信論裏面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觀無量壽經裏面所說的,是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在這個儒家所講的,智仁勇叁達德,與我們菩提心實在是同樣的意思,真心、至誠心這是大智能,大智;深心是大勇;大悲心、發願回向心是大仁;佛勸我們叁心圓發。所以修道、讀書目的都是在變化氣質,修道志在超凡入聖,成一切智,我們俗話講成佛作祖,讀書志在聖賢,所以世出世間的教學,都是以慈悲濟世爲終極的目標,儒家救人是一世,佛法救人是叁世,所以最極圓滿究竟,無過于佛法,這是我應當要認識的。
在以往,臺中李老師舉辦大專佛學講座的時候,給同學們提出學佛的四個目標,告誡年輕人,第一個,我們是爲求學問,第二是爲求解脫,第叁是爲轉移風俗,轉移不良的風俗,第四個是爲弘護正法,他給我們提出這四個目標。換句話說,求學問是爲的看破,看得破是真正的學問,爲求解脫是放得下,放下是真正的解脫。轉移風俗、弘護正法這是提得起,所以看破是體,而放下是自受用,提起是以受用。這一個方向,如果我們要是不清楚,不明了,菩提道就無從下手,這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明了的,我們是在真學還是在假學?諸位了解這個道理了,你也就能夠覺悟到,佛法與我們固有文化,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講複興中華文化,複興大乘佛學,就是指的這樁事情,世間稱這些修學成就的人,謂之聖賢,在佛法裏面稱之爲佛菩薩,只是稱謂上不同,他們所達到的境界,實在是沒有什麼不相同的。爲什麼呢?都必須于人生、宇宙,拿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具足真實徹底的體認;而後心發無盡的悲願,以清淨叁業:身語意叁業之清淨。那麼怎麼樣才叫清淨呢?簡單的說,絕不爲世間名聞利養恭敬,絕不爲這個,這個叁業就清淨。以清淨叁業作十方叁世一切衆生的導師,作一切衆生的善友,平等周遍,不疲不厭普度衆生,這個是真知實學的無邊大用,諸佛菩薩古聖前賢,所垂範所留下的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要學習,就要以這個典型,以這個榜樣,作爲我們修學的准則,這個是我們今天講唯識易簡,還沒有講到正文,前面我們必須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的認識,也是基本的修學態度,下一次我們就可以入文了。
第二卷
我們從題目念起:『百法明門論簡義』。
這個題目是唐大圓居士訂的,在大藏經裏面,原本的題目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原本題目是這樣的,底下的人題是『天親菩薩造』,本論是天親菩薩造的,解釋是唐大圓居士,大圓居士述。
『題言百法明門者,謂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識之門也。天親菩薩造論簡要,古今解者雖多,或過深過繁,未能引起讀著興趣,今複作簡義以引之。』
這一段也可以說,唐大圓居士自己敘說他造這個簡義的因緣,這個格局我們在經論注疏裏面常常看到,總是第一段講這個教起因緣。
那麼他要作批注,爲什麼要作批注呢?總得有個理由,這裏就說明了。在上一次也曾經給諸位,略略的介紹過,學佛的目的以及“唯識”二個字的定義,前面給諸位講過,這一門學問能夠在大乘佛法成一個宗派,可見得它是有它的獨特性,在大乘佛法裏面,我們通常稱之爲唯識宗或者稱它做法相宗,這二種名稱是最普遍的,除這二種之外,還有叁種名稱是不太流行的,那就是講的中道宗,普爲一切乘教宗,應理圓實宗,都是說的這一宗,凡是一個名稱,與它的內涵,一定是相應,我們稱它做法相宗,是就這一宗它的特色是辨析法相,這一宗主要的經論所謂是六經十一論,法相是依解深密經法相品所建立的,法相宗這個名稱從那裏來的?是從解深密經法相品,解深密經在六經裏面,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可以說是唯識宗的根本經典,六經裏面的根本經典,這十一論呢!瑜伽師地論是它的根本論,法相品裏面它是以抉擇,判斷一切法的體性相狀。法是指的萬法,所謂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成爲百法,所以諸位要記住,百法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歸納爲一百個項,每一個項目展開都是無量無邊,絕不是一個很單純的,這個是我們學唯識,學百法首先要了解的。
“相”是講的性相,所謂具有無量無邊的性相,在唯識裏面把它歸納爲叁性,所謂“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這個都是用歸納的方法來說,百法,每一法都具有叁性,這個諸位要曉得,不能說某一法它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它就沒圓成實?它就沒遍計執?諸位曉得百法裏面每一法具足叁性,百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歸納,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那一法都具有叁性,這個是我們一聽一看就要覺悟,悟入這個道理了,你明了佛法的真實義,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實相,諸法實相才能夠見到。
佛法講到高水平的,給你說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怎麼一得起來呢?怎麼個不二呢?你了解一一法具足叁性就不二,我們今天在一切法圓融不過來,就是不曉得一一法都具足了叁性,我們初學的人往往把叁性分開,圓成實不是依他起,依他起不是遍計執,把它分成叁個獨立的,不知道每一個法裏頭,一而叁,叁而一,從圓成實上來說,萬法一如,自他不二,那一法不是圓成實呢?在性宗的經論裏面講,我們見性見的是色性,這個就是屬于圓成實的意思;我們用眼識見的是色塵,這個就是依他起的意思;如果生第六意識在一切色法裏面,起貪瞋癡慢,這就是遍計執的意思。你把這些道理想通了,然後讀一切經論你就發現這裏面句句都沒有矛盾的,他說空也好,說有也好,原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橫說豎說都是正確的。如果要是不了解這個意思,我們乍聽之下,免不了要生許許多多的懷疑,如果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說,稱法相宗可以說就現象論上來建立的名稱,要是稱唯識宗呢?在本經裏面講,它是就觀行上建立的,來源還是依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裏面分別瑜伽品所講,“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是根據這個意思來建立的,稱作唯識宗,由此可知,它之所以稱爲唯識宗呢?是就本體上建立的名稱,那麼它一共有五個名稱,我們只介紹二個,諸位如果要細細去研究,可以參考近代一些學者,像唐大圓居士、梅光羲的相宗綱要都說得很清楚,這個宗的意思我們了解了。
唯識的承傳多少也要知道一點,唯識承傳在印度可以說最初的祖師,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出現在印度的時候,我們要是以公元來算,是公元二百七十年到叁百五十年,彌勒菩薩出現在印度最初講瑜伽師地論,彌勒傳給無著;無著出現在印度,是在公元叁百年到叁百八十年之門,我們有這個記載,就可以知道無著菩薩住世八十歲,他傳給他的弟弟天親菩薩,他在世的時候是公元叁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間,世親傳給陳那,陳那是四百年到四百八十之間,再傳給護法,這護法在唯識宗裏面是…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