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各说各话,都不能叫人心悦诚服,这是目前这个现象。宗教不能服人,科学、哲学也不能使人信服,佛法虽然把这个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佛法在今天不能宏扬光大,反而被大家束诸高阁,摆在那里供养,对于佛法是一无所知,你看看这可怜不可怜?解决这个问题,唯独佛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可是今天有人知道佛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实在不多,虽然他口里讲着佛法怎么好,怎么好,究竟好在哪里?他不晓得,他自己依旧是迷惑颠倒;对于教理不明白,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离苦得乐,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说食数宝,盲修瞎练之徒。那有什么用处呢?不但不能兴教,反而将佛法败坏了,这是我们今天学佛普遍的恶现象。
佛法不但要了解宇宙人生之所以成立与存在,更进一步的要晓得其中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我们自己与人的关系,自己与宇宙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彻底解决,所以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情,这是大智、大圣、大仁、大勇。如其不然,那是作不到的,世间哲学家只有推论,没有定论;佛法所说的理与事,都是佛菩萨亲证的境界,换一句话说,它有结论,学佛的人依照这些理论,参考这些方法,无非是求证这个境界而已。
说到修证,在基本上来说,首先要建立坚固的信心,要修广大的愿行,大经大论里面所说的:“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第一。信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要信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失去了信心,那什么都不能成就,要信自己能证,能成佛,能够证得无上的智能,要有这个信心。
第二个要信老师。老师是佛,今天这些理论与方法,都是释迦牟尼佛流传给我们的,我们对他要相信,老师决定不欺骗我们,我们对他要能够生决定的信心,毫无怀疑。
第三要信法。就是老师所讲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换一句话说就是经典,我们要相信,所以说能够信自己,自己是能证,老师是我们的增上缘,法是我们所证,我们要具足信心,要像佛一样的大愿,我们将佛菩萨的大愿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可以说把一切诸佛菩萨从因地到果地的大愿,通通都包括在其中。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没有这个悲愿呢?一切众生都在受苦受难,我们要发这个愿,不但是要度自己,也要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就是度自己,因为自他不二,起信论里面会讨论到这个大问题,在四弘誓愿里面这个是第一条,其次才是断烦恼,断烦恼是成就自己,是使自己证得大涅槃之因,第三个是修学无量的法门,是成就自己大菩提之因,就是大德大悟,不学法门不能够大彻大悟,证得了菩提涅槃这就是成佛,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我们修学法门圆满,烦恼断尽,这就成佛了,成佛为了什么呢?为了度一切众生,可见得修学大乘的人,从因至果,无不是以度一切众生为第一个目标,所以这个愿要是没有,与大乘法就不相应,大乘义就是佛来给你讲解,你也不会懂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本身有障碍,那么什么是大乘心呢?起信论里面说得很清楚,大乘心就是一心,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在起信论里面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在这个儒家所讲的,智仁勇三达德,与我们菩提心实在是同样的意思,真心、至诚心这是大智能,大智;深心是大勇;大悲心、发愿回向心是大仁;佛劝我们三心圆发。所以修道、读书目的都是在变化气质,修道志在超凡入圣,成一切智,我们俗话讲成佛作祖,读书志在圣贤,所以世出世间的教学,都是以慈悲济世为终极的目标,儒家救人是一世,佛法救人是三世,所以最极圆满究竟,无过于佛法,这是我应当要认识的。
在以往,台中李老师举办大专佛学讲座的时候,给同学们提出学佛的四个目标,告诫年轻人,第一个,我们是为求学问,第二是为求解脱,第三是为转移风俗,转移不良的风俗,第四个是为弘护正法,他给我们提出这四个目标。换句话说,求学问是为的看破,看得破是真正的学问,为求解脱是放得下,放下是真正的解脱。转移风俗、弘护正法这是提得起,所以看破是体,而放下是自受用,提起是以受用。这一个方向,如果我们要是不清楚,不明了,菩提道就无从下手,这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明了的,我们是在真学还是在假学?诸位了解这个道理了,你也就能够觉悟到,佛法与我们固有文化,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讲复兴中华文化,复兴大乘佛学,就是指的这桩事情,世间称这些修学成就的人,谓之圣贤,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菩萨,只是称谓上不同,他们所达到的境界,实在是没有什么不相同的。为什么呢?都必须于人生、宇宙,拿佛法的术语来说,就是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具足真实彻底的体认;而后心发无尽的悲愿,以清净三业:身语意三业之清净。那么怎么样才叫清净呢?简单的说,绝不为世间名闻利养恭敬,绝不为这个,这个三业就清净。以清净三业作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导师,作一切众生的善友,平等周遍,不疲不厌普度众生,这个是真知实学的无边大用,诸佛菩萨古圣前贤,所垂范所留下的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要学习,就要以这个典型,以这个榜样,作为我们修学的准则,这个是我们今天讲唯识易简,还没有讲到正文,前面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的认识,也是基本的修学态度,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入文了。
第二卷
我们从题目念起:『百法明门论简义』。
这个题目是唐大圆居士订的,在大藏经里面,原本的题目是“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本题目是这样的,底下的人题是『天亲菩萨造』,本论是天亲菩萨造的,解释是唐大圆居士,大圆居士述。
『题言百法明门者,谓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识之门也。天亲菩萨造论简要,古今解者虽多,或过深过繁,未能引起读着兴趣,今复作简义以引之。』
这一段也可以说,唐大圆居士自己叙说他造这个简义的因缘,这个格局我们在经论注疏里面常常看到,总是第一段讲这个教起因缘。
那么他要作批注,为什么要作批注呢?总得有个理由,这里就说明了。在上一次也曾经给诸位,略略的介绍过,学佛的目的以及“唯识”二个字的定义,前面给诸位讲过,这一门学问能够在大乘佛法成一个宗派,可见得它是有它的独特性,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通常称之为唯识宗或者称它做法相宗,这二种名称是最普遍的,除这二种之外,还有三种名称是不太流行的,那就是讲的中道宗,普为一切乘教宗,应理圆实宗,都是说的这一宗,凡是一个名称,与它的内涵,一定是相应,我们称它做法相宗,是就这一宗它的特色是辨析法相,这一宗主要的经论所谓是六经十一论,法相是依解深密经法相品所建立的,法相宗这个名称从那里来的?是从解深密经法相品,解深密经在六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可以说是唯识宗的根本经典,六经里面的根本经典,这十一论呢!瑜伽师地论是它的根本论,法相品里面它是以抉择,判断一切法的体性相状。法是指的万法,所谓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为百法,所以诸位要记住,百法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归纳为一百个项,每一个项目展开都是无量无边,绝不是一个很单纯的,这个是我们学唯识,学百法首先要了解的。
“相”是讲的性相,所谓具有无量无边的性相,在唯识里面把它归纳为三性,所谓“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这个都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说,百法,每一法都具有三性,这个诸位要晓得,不能说某一法它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它就没圆成实?它就没遍计执?诸位晓得百法里面每一法具足三性,百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归纳,换一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论那一法都具有三性,这个是我们一听一看就要觉悟,悟入这个道理了,你明了佛法的真实义,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诸法实相才能够见到。
佛法讲到高水平的,给你说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怎么一得起来呢?怎么个不二呢?你了解一一法具足三性就不二,我们今天在一切法圆融不过来,就是不晓得一一法都具足了三性,我们初学的人往往把三性分开,圆成实不是依他起,依他起不是遍计执,把它分成三个独立的,不知道每一个法里头,一而三,三而一,从圆成实上来说,万法一如,自他不二,那一法不是圆成实呢?在性宗的经论里面讲,我们见性见的是色性,这个就是属于圆成实的意思;我们用眼识见的是色尘,这个就是依他起的意思;如果生第六意识在一切色法里面,起贪瞋痴慢,这就是遍计执的意思。你把这些道理想通了,然后读一切经论你就发现这里面句句都没有矛盾的,他说空也好,说有也好,原来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横说竖说都是正确的。如果要是不了解这个意思,我们乍听之下,免不了要生许许多多的怀疑,如果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说,称法相宗可以说就现象论上来建立的名称,要是称唯识宗呢?在本经里面讲,它是就观行上建立的,来源还是依解深密经,解深密经里面分别瑜伽品所讲,“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是根据这个意思来建立的,称作唯识宗,由此可知,它之所以称为唯识宗呢?是就本体上建立的名称,那么它一共有五个名称,我们只介绍二个,诸位如果要细细去研究,可以参考近代一些学者,像唐大圆居士、梅光羲的相宗纲要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宗的意思我们了解了。
唯识的承传多少也要知道一点,唯识承传在印度可以说最初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出现在印度的时候,我们要是以公元来算,是公元二百七十年到三百五十年,弥勒菩萨出现在印度最初讲瑜伽师地论,弥勒传给无着;无着出现在印度,是在公元三百年到三百八十年之门,我们有这个记载,就可以知道无著菩萨住世八十岁,他传给他的弟弟天亲菩萨,他在世的时候是公元三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间,世亲传给陈那,陈那是四百年到四百八十之间,再传给护法,这护法在唯识宗里面是…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