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是錯誤,那就是戒取見,念了書還要經過考試,考試及格了,學位才能拿到。不是我念了就行了,念了考試不及楚,也能拿到嗎?不行!拿不到的,所以這個裏頭要把分清楚,什麼叫戒取見?什麼見取見?這是六條根本煩惱,我們講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它生的,斷煩惱呢?會用功夫的人,從根本斷,這個效果最殊勝,也能夠節省時間。
所以你曉得這個十條,惡見底下開了叁條,這十條是根本,我們在日用平常生活當中,就要在這上下功夫,要覺悟,不爲煩惱所轉,我們的心才能夠得到自在,才能夠得到清淨,隨煩惱是與根本煩惱相應的,也就是從根本煩惱所生的,一共有二十大類,這二十大類裏頭也分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什麼叫小隨呢?小隨的意思是自類俱起,這個自類就是在它的範圍之內,一共有十條,小隨煩惱有十類,這十類會自類相生,換句話說,它會起連帶作用,第一個是忿,忿就是不高興,我們一看這個忿、恨是根本煩惱裏面瞋煩惱所生的,它與瞋相應;覆,是穩藏罪業的意思,就是覆蓋,我們今天講飾非文過就是覆這個煩惱,它是從疑裏面生出來的,每一條諸位一看就曉得,總不外乎前面六個煩惱是根本,它這個算是枝葉。
底下批注:忿是“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每一個人都喜歡得利益,如果與自己的利益相違背了,心裏就不高興,諸位要曉得,這個要不得,這個都是知見上錯誤,對于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不能了解,所以才會有這個毛病,如果你真正明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這個煩惱就沒有了,在命裏面有的,該得來的,什麼時候再來,一定會現前;命裏頭沒有的,得來被人家拿去了,心裏也不懊惱,爲什麼呢?沒有嘛!如果命裏頭有的,我得到這個東西,人家拿去了,拿去了又回來了,這命裏頭有的,人家拿去了不回來的,命裏面該沒有。所以一個人真正能夠相信命運,這些煩惱都少了,你通達佛理,那就更沒有煩惱了,心更清淨。所以學佛確實要從了凡四訓學起,了凡四訓就是告訴我們命運確實有,而且這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轉移,自己可以改變,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這個多自在,連壽命都在自己手上,我們要長壽就長壽,俗話常說,好象這個命運是不由人,閻王叫人叁更死,小鬼不敢留人到五更,那是什麼?命運確實是一定的,但是你自己懂得理論,懂得方法,自己可以改造命運、轉移命運,那閻王對你也無可奈何,也沒有你的辦法,真能作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個忿恨心,如果有這個煩惱起來,自己一定要覺悟,對于自己大不利,于人于事不相幹。
第二個是恨,恨這個煩惱比忿又要嚴重一點了,總是先心裏不高興,得不著懷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這就恨了,記在心裏,念念不忘,這就恨。第叁是覆:“恐失利譽”,利是自己的利益,譽是榮譽,“穩藏自惡”,自己作的惡,不願意發露,在忏悔裏面發露,發露什麼?自己作的過惡,希望別人知道,知道,人家當然要罵你,要指責你,責備你,這個一罵、一誹謗、一指責,就報掉了,所以世出世間聖人都教我們,積陰德,什麼叫陰德呢?就是我們作的一切善,不要教人知道,人家要是都知道了,這個贊歎一下,那個恭維一下,報掉了。所以作的惡事情,希望人知道,馬上就報掉,我們以後不受惡報;我們作的善,要穩瞞著,不要讓人知道,我們的善愈積愈厚,這個就叫陰德,文昌帝君陰骘文,就是教人作好事人不要宣揚,不要作一點好事,唯恐別人不知道,到處去宣揚,那個好事一面作一面就報掉了,就沒有了;相反的,你作的惡事,不願意人知道,你的惡就愈積愈厚,那個善呢?統統都報掉了,你來生必定墮惡道,你說我作了多少好事,好事統統都報掉了,沒有啦!報紙、雜志給你一登、一宣揚,好事沒有啦!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唯有積陰德,後來才有真正好的果報,這個覆是覆罪。
惱,“忿恨爲先”,這個惱就是發脾氣了,恨是懷恨在心,沒有表現在臉上,惱是露在臉上了,所以“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火爆的脾氣發起來了,這個是惱,都是由瞋恨這個煩惱裏生的。底下一個是嫉。
嫉是嫉妒,嫉妒的相是“不耐他榮,妒忌爲性。”看到別人得到利益了,得到榮譽了,自己心裏很難過,要想方法來破壞他,障礙他,這是嫉妒。孰不知對別人並沒有傷害,傷害的是自己,這小隨煩惱裏頭,嫉妒是很麻煩的,那麼這個嫉妒之心,可以說與生俱來的,很壞事,容易障道,下面一個,是從貪來的。
悭:“鄙遍財法,不能惠舍。”就是對自己已經得到的財與法,不肯布施給別人,我們曉得,財富之得來,是從布施當中得來的,智能、技能這是法,智能、技能能夠比別人高,是因爲你修法布施所得的果報,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當中所享受的果報,所得的財富、富貴,是你前生財布施所得來的,今天聰明智能是你過去法布施的果報;你今天的健康長壽,是你的無畏布施得的果報,譬如今天有人說怎麼樣運動才能健康,那是治標不是治本,本,是在無畏布施,布施是因,健康、長壽聰明財富這是果報,你不修因,那來的果報呢?現在可能有了財富了,有富貴也有聰明、有健康長壽,如果我們這一生再不繼續修,這個果報享盡了,來生就沒有了,如果你這個福報不太大,現在有,現在你不修,好了,到晚年你沒有了,這種情形,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
我親自看到的就很多,年輕的時候得志,功名富貴財富都有,到晚年的時候,可憐!連一個照顧的人都沒有,孤苦伶仃,像這種人在社會上太多了,雖然是有兒女,兒女也都不錯,統統在外國,你病了、死了也沒有人照顧,可憐!所以老年退休的時候多可憐,有兒女等于沒有,不如我們從前農業社會,兒女在面前,兒孫在面前,真能盡孝道,頤養天年,現在是工業社會,都鼓勵念書念好書,拿到博士學位,出國去,留洋去,一留就不回來,兒子就完了,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觀念呢?兒女在國外都發達了,自己老夫妻兩個孤苦伶仃在臺灣,這個現象我們看得太多了!沒有人照顧。你要是肯布施、肯修福,能夠布施年輕人,你兒女沒有在,年輕人常常來看你,跟你自己的兒女一樣,那就不一樣!所以諸位要想到自己果報,果報是自己修,你不肯修,就得不到這個果報,所以佛法教我們修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但是你得有善根,一說,你聽了就歡喜,就真肯幹,這個人有善根,這個有福德,你像我們辦大專講座,這個培福是最殊勝的機會,那裏有這麼多學生在一起的時候,你胥在這裏修福,心地清淨,都在這個地方學佛,難得!好機會!所以大家熱心出錢、出力,印送教材,這是機緣,給你說了,你肯發心,這是你有福報,你有善根,那麼現在有這個機會,這個機會不碰到了,如果你想作,沒有這個機會,你也作不成,善根、福德、機緣統統都有,一說就歡喜,就肯幹,真正是難得,所以我們對于財、法都要布施,印經,財法都有了,又是財又是法,這兩者都有。下面一條是诳。
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诳是诳妄,就是故意裝出那個樣子,好象有道德、有學問,教人家恭敬、教人家供養,這是诳。
谄是谄媚、巴解,我們世間人講谄媚、巴解人,其目的無非也是爲了名聞利養。
第九是害,“損惱有情,心無悲愍。”這就是起害人之心,造害人之業,對于別人傷害、破壞。
最後一個是憍,這個憍是驕慢,我們現在講驕傲。“于自盛事,染著醉傲。”自己有點長處,是別人所不能及的,自己就很驕傲,我們今天世間講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值得煩惱!我們學佛人應當要痛戒,這個十條是小隨,它可以一生起會連帶好幾個,自類俱起,這是小隨煩惱。下面有二條是中隨,中隨比它要嚴重了,爲什麼呢??它自類俱生的時候,它往往是一樁事情,不會影響全局,所以稱之爲小隨煩惱,下面中隨是遍不善性,凡是不善心所的必定有它,不像前面,前面不善心所,有這個可以沒有那個,但是這個一定會有它,無慚、無愧,在善心所裏頭有慚、愧心所,那麼無慚、無愧就是與慚愧相反的。
無慚是“不知自短,輕拒賢善。”不曉得自己的缺點,不曉得自己的過失,對于賢人好事他要排斥,以要拒絕,這個是無慚。無愧是“不顧世間,崇重曉惡。”就是世間的輿論,別人的指責,他根本不在乎,臉皮厚,前面的無慚是良心黑,無愧就是臉皮厚,今天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人提倡,叫厚黑學,厚黑一派就是無慚、無愧這一派,換句話說,這種人什麼壞事都作得出來,這就是根本煩惱裏頭,撥無因果:邪見,他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相信,所以在自己本身來說,沒有良心,對外面則不怕任侗人及輿論的指責,他無所謂,這煩惱比前面要重得多了,這二條叫中隨。後面大隨的意思是遍染心所,換句話說,八個識多少都要受影響,都能教心不清淨,所以它叫大隨。
第一個是掉舉,掉舉就是心不定,我們講七上八下,你想用功靜坐一下,坐下來,心裏頭妄念紛飛,不知道來了多少妄想,這就叫掉舉,教你的心靜不下來,所以掉舉與昏沈是兩個嚴重的煩惱,我們想靜,靜不下來,這是一般人都有這個現象,另外不是掉舉就是昏沈,譬如你坐下來想靜一靜,馬上打瞌睡了,特別是在佛七當中,諸位能看到的,佛七止靜的時候,有許多人不但睡著了還打呼,呼呼大睡,那就是昏沈,另外一個是坐的時候,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那就是掉舉,他的神情不穩定,這都是障礙,這個都是煩惱。掉舉它障礙行舍,昏沈障礙輕安,諸位看看批注就曉得了。下面一個是不信。不信就是善心所裏頭信的反面,善心所裏頭第一個就是信,它這個不信,不信實德能,“于實德能不忍樂欲,障淨信。”那麼我們可以說是它對于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他不相信,不相…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