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是错误,那就是戒取见,念了书还要经过考试,考试及格了,学位才能拿到。不是我念了就行了,念了考试不及楚,也能拿到吗?不行!拿不到的,所以这个里头要把分清楚,什么叫戒取见?什么见取见?这是六条根本烦恼,我们讲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它生的,断烦恼呢?会用功夫的人,从根本断,这个效果最殊胜,也能够节省时间。
所以你晓得这个十条,恶见底下开了三条,这十条是根本,我们在日用平常生活当中,就要在这上下功夫,要觉悟,不为烦恼所转,我们的心才能够得到自在,才能够得到清净,随烦恼是与根本烦恼相应的,也就是从根本烦恼所生的,一共有二十大类,这二十大类里头也分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什么叫小随呢?小随的意思是自类俱起,这个自类就是在它的范围之内,一共有十条,小随烦恼有十类,这十类会自类相生,换句话说,它会起连带作用,第一个是忿,忿就是不高兴,我们一看这个忿、恨是根本烦恼里面瞋烦恼所生的,它与瞋相应;覆,是稳藏罪业的意思,就是覆盖,我们今天讲饰非文过就是覆这个烦恼,它是从疑里面生出来的,每一条诸位一看就晓得,总不外乎前面六个烦恼是根本,它这个算是枝叶。
底下批注:忿是“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利益,如果与自己的利益相违背了,心里就不高兴,诸位要晓得,这个要不得,这个都是知见上错误,对于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不能了解,所以才会有这个毛病,如果你真正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这个烦恼就没有了,在命里面有的,该得来的,什么时候再来,一定会现前;命里头没有的,得来被人家拿去了,心里也不懊恼,为什么呢?没有嘛!如果命里头有的,我得到这个东西,人家拿去了,拿去了又回来了,这命里头有的,人家拿去了不回来的,命里面该没有。所以一个人真正能够相信命运,这些烦恼都少了,你通达佛理,那就更没有烦恼了,心更清净。所以学佛确实要从了凡四训学起,了凡四训就是告诉我们命运确实有,而且这个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转移,自己可以改变,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这个多自在,连寿命都在自己手上,我们要长寿就长寿,俗话常说,好象这个命运是不由人,阎王叫人三更死,小鬼不敢留人到五更,那是什么?命运确实是一定的,但是你自己懂得理论,懂得方法,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转移命运,那阎王对你也无可奈何,也没有你的办法,真能作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个忿恨心,如果有这个烦恼起来,自己一定要觉悟,对于自己大不利,于人于事不相干。
第二个是恨,恨这个烦恼比忿又要严重一点了,总是先心里不高兴,得不着怀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这就恨了,记在心里,念念不忘,这就恨。第三是覆:“恐失利誉”,利是自己的利益,誉是荣誉,“稳藏自恶”,自己作的恶,不愿意发露,在忏悔里面发露,发露什么?自己作的过恶,希望别人知道,知道,人家当然要骂你,要指责你,责备你,这个一骂、一诽谤、一指责,就报掉了,所以世出世间圣人都教我们,积阴德,什么叫阴德呢?就是我们作的一切善,不要教人知道,人家要是都知道了,这个赞叹一下,那个恭维一下,报掉了。所以作的恶事情,希望人知道,马上就报掉,我们以后不受恶报;我们作的善,要稳瞒着,不要让人知道,我们的善愈积愈厚,这个就叫阴德,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教人作好事人不要宣扬,不要作一点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到处去宣扬,那个好事一面作一面就报掉了,就没有了;相反的,你作的恶事,不愿意人知道,你的恶就愈积愈厚,那个善呢?统统都报掉了,你来生必定堕恶道,你说我作了多少好事,好事统统都报掉了,没有啦!报纸、杂志给你一登、一宣扬,好事没有啦!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唯有积阴德,后来才有真正好的果报,这个覆是覆罪。
恼,“忿恨为先”,这个恼就是发脾气了,恨是怀恨在心,没有表现在脸上,恼是露在脸上了,所以“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火爆的脾气发起来了,这个是恼,都是由瞋恨这个烦恼里生的。底下一个是嫉。
嫉是嫉妒,嫉妒的相是“不耐他荣,妒忌为性。”看到别人得到利益了,得到荣誉了,自己心里很难过,要想方法来破坏他,障碍他,这是嫉妒。孰不知对别人并没有伤害,伤害的是自己,这小随烦恼里头,嫉妒是很麻烦的,那么这个嫉妒之心,可以说与生俱来的,很坏事,容易障道,下面一个,是从贪来的。
悭:“鄙遍财法,不能惠舍。”就是对自己已经得到的财与法,不肯布施给别人,我们晓得,财富之得来,是从布施当中得来的,智能、技能这是法,智能、技能能够比别人高,是因为你修法布施所得的果报,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当中所享受的果报,所得的财富、富贵,是你前生财布施所得来的,今天聪明智能是你过去法布施的果报;你今天的健康长寿,是你的无畏布施得的果报,譬如今天有人说怎么样运动才能健康,那是治标不是治本,本,是在无畏布施,布施是因,健康、长寿聪明财富这是果报,你不修因,那来的果报呢?现在可能有了财富了,有富贵也有聪明、有健康长寿,如果我们这一生再不继续修,这个果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了,如果你这个福报不太大,现在有,现在你不修,好了,到晚年你没有了,这种情形,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
我亲自看到的就很多,年轻的时候得志,功名富贵财富都有,到晚年的时候,可怜!连一个照顾的人都没有,孤苦伶仃,像这种人在社会上太多了,虽然是有儿女,儿女也都不错,统统在外国,你病了、死了也没有人照顾,可怜!所以老年退休的时候多可怜,有儿女等于没有,不如我们从前农业社会,儿女在面前,儿孙在面前,真能尽孝道,颐养天年,现在是工业社会,都鼓励念书念好书,拿到博士学位,出国去,留洋去,一留就不回来,儿子就完了,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观念呢?儿女在国外都发达了,自己老夫妻两个孤苦伶仃在台湾,这个现象我们看得太多了!没有人照顾。你要是肯布施、肯修福,能够布施年轻人,你儿女没有在,年轻人常常来看你,跟你自己的儿女一样,那就不一样!所以诸位要想到自己果报,果报是自己修,你不肯修,就得不到这个果报,所以佛法教我们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但是你得有善根,一说,你听了就欢喜,就真肯干,这个人有善根,这个有福德,你像我们办大专讲座,这个培福是最殊胜的机会,那里有这么多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你胥在这里修福,心地清净,都在这个地方学佛,难得!好机会!所以大家热心出钱、出力,印送教材,这是机缘,给你说了,你肯发心,这是你有福报,你有善根,那么现在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不碰到了,如果你想作,没有这个机会,你也作不成,善根、福德、机缘统统都有,一说就欢喜,就肯干,真正是难得,所以我们对于财、法都要布施,印经,财法都有了,又是财又是法,这两者都有。下面一条是诳。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诳是诳妄,就是故意装出那个样子,好象有道德、有学问,教人家恭敬、教人家供养,这是诳。
谄是谄媚、巴解,我们世间人讲谄媚、巴解人,其目的无非也是为了名闻利养。
第九是害,“损恼有情,心无悲愍。”这就是起害人之心,造害人之业,对于别人伤害、破坏。
最后一个是憍,这个憍是骄慢,我们现在讲骄傲。“于自盛事,染着醉傲。”自己有点长处,是别人所不能及的,自己就很骄傲,我们今天世间讲值得骄傲,值得骄傲,值得烦恼!我们学佛人应当要痛戒,这个十条是小随,它可以一生起会连带好几个,自类俱起,这是小随烦恼。下面有二条是中随,中随比它要严重了,为什么呢??它自类俱生的时候,它往往是一桩事情,不会影响全局,所以称之为小随烦恼,下面中随是遍不善性,凡是不善心所的必定有它,不像前面,前面不善心所,有这个可以没有那个,但是这个一定会有它,无惭、无愧,在善心所里头有惭、愧心所,那么无惭、无愧就是与惭愧相反的。
无惭是“不知自短,轻拒贤善。”不晓得自己的缺点,不晓得自己的过失,对于贤人好事他要排斥,以要拒绝,这个是无惭。无愧是“不顾世间,崇重晓恶。”就是世间的舆论,别人的指责,他根本不在乎,脸皮厚,前面的无惭是良心黑,无愧就是脸皮厚,今天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提倡,叫厚黑学,厚黑一派就是无惭、无愧这一派,换句话说,这种人什么坏事都作得出来,这就是根本烦恼里头,拨无因果:邪见,他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相信,所以在自己本身来说,没有良心,对外面则不怕任侗人及舆论的指责,他无所谓,这烦恼比前面要重得多了,这二条叫中随。后面大随的意思是遍染心所,换句话说,八个识多少都要受影响,都能教心不清净,所以它叫大随。
第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心不定,我们讲七上八下,你想用功静坐一下,坐下来,心里头妄念纷飞,不知道来了多少妄想,这就叫掉举,教你的心静不下来,所以掉举与昏沉是两个严重的烦恼,我们想静,静不下来,这是一般人都有这个现象,另外不是掉举就是昏沉,譬如你坐下来想静一静,马上打瞌睡了,特别是在佛七当中,诸位能看到的,佛七止静的时候,有许多人不但睡着了还打呼,呼呼大睡,那就是昏沉,另外一个是坐的时候,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那就是掉举,他的神情不稳定,这都是障碍,这个都是烦恼。掉举它障碍行舍,昏沈障碍轻安,诸位看看批注就晓得了。下面一个是不信。不信就是善心所里头信的反面,善心所里头第一个就是信,它这个不信,不信实德能,“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障净信。”那么我们可以说是它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他不相信,不相…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