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29

  ..续本文上一页信,他就不肯修学,当然所有的功德利益他就得不到了,所以是“信为道源功德毅”,这是不相信。底下是懈怠。

  懈怠,这个懈怠也是很麻烦,我们所有一切的修学不能成功,都是懈怠懒惰,懈怠就是懒惰,所以我们要想方法来对治,就是一定要精进、要勤奋,来对治懈怠这个烦恼,无论是作事、求学、修道,都要勤;你不勤的时候,必定这个烦恼起来,对你会产生很大很大的障碍。底下这个是放逸。

  放逸就是我们现在讲,作事情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不肯认真,这个虽然是不懈怠,但是不能成就,就是不能认真去作,“不能防染修净,障不放逸。”所以说作事、求学、修道我们要认真,要负责,不能够随便马虎,那个作等于没有作,作的不彻底、不究竟,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小地方,小地方你都能够顾虑到,那大的不必说,当然能够作的很圆满。

  第六个是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失念就是忘掉了,我们现在讲忘记了,以念佛来说,功夫间断了,这个是失念,失念时就落在无记里面,你的功夫提不起来。

  第七个是散乱,散乱就是对所缘的境界,心不能专注,就是作事情不能专心。诸位晓得,专心才会有成就,不专心不会有成就,所以要能够专心,佛法里头的定,定就是治散乱的。

  最后一个不正知,换句话说,见解上的错误,“于所观境,起错谬解。”就是错误的见解,这个它就是从邪见里头生出来的,不正知。正知,实在讲相当不容易,我们自己正知见没有现前,那我们就要依圣教,世出世间的圣教,才是正知正见的标准,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正知正见,如果我们循着这个路线去走,也等于是我们的正知正见,但是必须到我们亲证到的时候,才是我们的正知正见,没有亲证,我们取圣人的知见,作为我们自己的知见,这也算是正知正见,不会错误的,所以在修行没有开悟以前,经论就是修正我们知见的,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到了我们证果之后,那它是给我们作印证的,就是我们的知见跟它比一比,一样不一样?那就作为印证的,经律论是印证我们知见及行持,在没有开悟之前,它可以作为我们见解行为的一个指导标准,修学的标准,这个二十种称之为随烦恼。下面有四个心所叫不定法,那就是说,它不定是善是恶,要看事,要看它所缘的境界而定,本身上是不定的。

  第一个悔,“追悔往事”,为什么它叫做不定法呢?你看往事,你要看往事是善是恶,这个悔就是后悔,如果说是一桩好事,他很后悔,我这个事情没有作,这个悔就是善的;如果是一桩恶事,他后悔,这个事情我没有作,那这个就是恶的,譬如说见到怨家对头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把他杀掉,这个后悔就是恶的。如果遇到好事情,这个事情我为什么没有作,这是善的,所以它不定,不定是善恶,要看他的事情,但是它能障定,就是你这一后悔,心动了,所以佛法里这个东西不能要,就是不要后悔,无论是善是恶最好都不要后悔,因为你每后悔一次,你的阿赖耶里头以前这个印象加深,所以佛法里头教我们不要后悔。

  第二个眠,就是睡眠。睡眠“令身昧略,不自在,障观。”睡眠是昏沉的境界,这个怎么说也是不定呢?必要的睡眠这是善的,睡得太多就不善了,譬如讲过去修道的人、修行人,佛给出家人,出家人是一心修行,什么都放下,心是清净的,所以佛规定睡眠时间,四个小时,中夜睡眠,中夜睡眠,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个是正常,是善的,我们世间人的标准,加了一倍,八小时,好!我们就订八小时,八小时的标准就是善的,正常的,那你要是一天睡十小时,十二小时,这叫贪睡,那这就不善了,所以睡眠我们应当从八小时要能够逐渐逐渐的减少,这个就好。如果从八小时逐渐逐渐的增加了,这个就不好,就教我们昏睡的时间加长,对于我们用功,在时间上来说是损失了,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有定功的人他是没有睡眠的。所以这一点在此地附带告诉诸位,说某人有定功,如果他盘腿在那里坐,这个哪能叫定呢?这个不叫定。这是什么呢?这是盘睡觉,不是躺着睡、坐着睡,坐着睡那有躺着睡舒服呢?对不对?所以这个诸位要晓得,真正入禅定的人,你看佛菩萨塑的像,身一定是正直的,挺起来的,他坐一天也是这个样子,两天也是这个样子,三天也是这个样子,绝没有疲倦的容貌,这个是真的定;面上带着疲倦,这个就不是定,那就是睡觉,我们要能够辨别得出来,甚至于我看到人家打坐的时候,那个头简直跟腿勾在一起了,某人定功很深,我也点点头,不错,他定功是很深,那总不能诽谤人,他在打瞌睡的时候,这个时候要不得,那是伤人,是不是?所以他怎么说我们就随他怎么说,但是我们自己要清楚,自己不能迷惑颠倒,他是真定或是假定,我们晓得,所以真正有定的人不睡眠。

  底下两个是寻、伺。寻、伺那也要看他什么事情,寻伺在我们中国儒家所讲就是审问慎思,儒家讲作学问功夫它分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在佛法里就是闻思修,博学是闻,审问、明辨这都是思慧,都是思,笃行是修行,那么寻伺就是审问、慎思,审问这个形相比较来得粗,慎思是来得微细,“于法推求,未审细察,令心粗转。”这是寻,对于世出世间学问看他所学的东西是善是恶,所以他不一定,思呢?也是“于所寻法,数数推求,令心细转。”就是愈研究愈清了,前面是仅得其皮毛,后面能够得其精髓,这就是有深度了;诸位要晓得,这个寻伺在修行上是个障碍,有了寻伺,观法就观不成了,所以它障道,为什么呢?诸位要晓得,寻伺用的是第六意识,我们今天讲研究,研究用什么心?用第六意识心,你用第六意识心去深究、去研究,佛法教你依文作观,你这个观想就没法子了,它在那里打闲岔,它在那里障碍,所以佛法跟世间法的修学不一样,佛法教你离心意识,那怎么可以用它呢?这个是完全用意识心,就是用分别心。那么心所法到这里是告一段落。

  下面讲的是色法,一共包括了有十一类,就是五根、六尘,这个表里头列的很清楚,色是心王与心所变现来的相分,换句话说,就是心、心所的相分,这在四分里头跟诸位讲过,所以它底下说,“二所现影”,这个相,叫它做形相,就是虽有,但不是真有,是幻有不是真有,实际上这些色法是当体皆空,此地的分类,五根是眼、耳、鼻、舌、身,这是讲我们自己的根身,这个五类是属于色法,六尘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但是这个法尘,法处它是一半属于心法,一半属于色法,那么我们讲法尘,是讲法处里头的一分色法,不说它的心法,心法包括在心、心所里面,只说它的一分色法,这也是必须要了解的,如果对于色法认识不清楚,我们对这个里面会起分别、起执着,那么这一切妄想、烦恼都会被它勾引起来,这是你不了解它的真实相,它会产生这作用,如果对它的真实相通盘了解了,那就得自在了。色法你可以自在的受用,不生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色法是依他起法。我们看看《华严经》里面,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你看他那个享受多自在,这是在经前面看到毗卢遮那如来;而这个经的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那个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受用境界,又是多么自在!这一前一后,你仔细去观察一下,都是一真法界,自在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你懂得色法,它的真实相,就得自在,不为色所迷,就是不为色法所迷,受用而不迷。

  我们凡夫之苦在那里呢?受用迷在里头,这个才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表解里面讲的,它是先比喻来说,心王好比是太阳,心所好比是星星,没有影相,这个从体上讲,没有影相,那么色好比是它放的光,光就好比是影相,这是从比喻上说,实在讲这个比喻,很不容易比喻得恰当,我们晓得古人有这个说法而已。

  这个色是怎么来的?心、心所变现的,怎么变现的?《唯识论》里面给我们讲,这个色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起信论给我们讲的不觉,不觉就是无明,换句话说,把我们灵明觉知的心迷了,这一迷,这个心就变成了一个顽虚空,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虚空,我们现在的这个虚空,诸位要晓得,是漆黑一团,这是虚空的相,我们今天这个虚空,你们诸位想一想,如果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虚空的本来面目,你就看到了,虚空是黑的!所以密宗里头有个法叫大黑天,大黑天是什么呢?就是虚空,就是无明,本来是光明的,一下迷失了,就一团漆黑,我们在日蚀的时候,诸位能感觉到,日蚀的时候,白天月球遮了太阳,你看立刻就变黑夜了,所以这个天空是黑的,这个虚空黑叫顽虚空,这个在细相里头叫无明业相,这是我们要讲色的根源,要从这个地方说起。这个地方虽然有色,还没有形体,有这个再一变,变成了转相,转相就是妄动,有妄动就变成了现前这个色法了,这十一类的色法,就变现起来,所以头一个是无明,我们也叫着根本无明,或者叫它做身相无明,这身相就是一切现象,这个色法都是从它这儿生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像《楞严经》上说的,无明及四大妄色,这个就是讲的受想行识所造的,五蕴,色从那里来的,色是受想行识所造的,第三个原因呢?这愈说就愈粗了,就是见分求这个境界,见分它要见,要见没有相,没有相它偏要见,这个偏要见就无相里头生妄相,妄相现前之后,它在妄相里头迷惑颠倒,在妄相之中取少分以为是自身相,取少分的相分以为是自身相,取阿赖耶少分的见分以为是自心相,那里晓得身心这个相都是虚妄的,都是不实在的,那么此地的色法,单单指这个身相,因为此地不讲心法,所以它是这么来的,你要是把这个来源搞清楚了,你对于一切色法不执着了,为什么呢?心、心所变现的,当体即空,根本就没有这个事情,所以你尽管自在去享受、去受用,丝毫不执着,这个里头没有…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