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讲解▪P30

  ..续本文上一页过失,佛法里面讲离苦得乐,才能真正得到乐!所以要离一切色相,是离一切执着的色相,而不是离一切依他起的色相,依他起的色相,那能离得掉呢?所以离是离遍计所执,就是我们常讲的即相离相,即相是即依他起之相,离相是离遍计所执之相,这个里头并不矛盾。

  下面这个表解里头这色法,这就是色的定义,这里头说三条,所以称之为色法,它一定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有见有对”,对是相对的,那么这个见就是六根所能够接触得到的,这个叫见,这是浮尘根,我们现前的眼耳鼻舌身。第二个无见有对的,净色根,净色根是清净四大,我们见不到,但是它是有对,它与色尘相对而起的。第三种是无见无对,无见无对是法尘,法尘里面一分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五尘落谢影子,是无见无对的,这个统统是就现象上来讲的,后面这个图诸位自己去看,再看这一面,给我们讲明法处,法处里面有一分是色法,一分是心法,我们通常讲法尘,就是讲这一分色法,我们称它为法尘,法处所摄之色。

  再看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所谓不相应,就是这个二十四法它不与心相应,也不与心所相应,亦不与色相应,可是与心、心所、色都脱不了关系,为什么呢?从它们变现出来的,虽变现并不相应,像古德的比喻,比喻得很好,譬如说他画一个人的像,有甲乙丙三个人,它这个像画甲的头,头是照甲的头画的,身材是照乙的身材画的,手脚是照丙这个人画的,都有所依据,那么你说这个人是谁呢?你说甲,头像甲别的不像,你说乙,身材像乙,手、脚、头不像,所以他既不是甲,又不是乙,也不是丙,可是它又离不开甲、乙、丙,不相应行法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它与前面心、心所、色法是脱不了关系的,但是它不是它那一类,所以它不能归到它那一类,单独再立一类,它是心法,但是是不相应的心法,前面那个心法,它与心王相应的,这个与心王不相应。

  第一个是得,得就是得失的得,批注说:“于三性法假立获得。”底下说:“依善恶等增减分位假立。”这个得,就是得失,三性,就是善、恶、无记,指这三种性质,所谓得,就是增加了,失就是减少了,它底下讲依三性:善、恶、无记等增减分位上假立的,分是区分,从这个增减区分上来建立的,如果一分一分增长了,我们叫它做得了,减少了叫它做失了,失就是不得,用这个名词,怎么说它不相应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说我们得到钱了,我得到钱,这个我,是心法,心、心所、心法,钱是色法,今天钞票也好,硬币也好,它是色法,我、钱,这个得,诸位想想,得是什么法?单单从“得”说,它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今天我们讲这个二十四个不相应,拿今天的名词来讲: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抽象的概念嘛!你说心、心所,有这么回事情,你说这个色法,也有这回事情,所以“得”是个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可是,它确实有这些概念,这个概念,你要是不明了,不晓得它,它会障碍你,它会妨碍你修证,所以你要明了它,它就不妨碍了。我们把它讲到修行证果上来说,你说,修行得道了,那就坏了,为什么呢?那个得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心经到最后告诉你无智亦无得,那个得就是不相应的这个得,你要以为真的将来,我得到无上菩提了,你决定没有得到,你得到只是抽象错误的观念,不是真正得到,你要是把这个概念统统舍尽了,那叫真得道了,所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我们学道的人,要想真正能有成就,第一个事情就是把得失这个观念要突破,你心就自在。

  我们凡夫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又怕丢掉,这个多苦!你要是得失没有,你多自在,得到的时候不欢喜,失掉的时候没有烦恼,你多自在!所以这一个苦恼是自己找得来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你自己找的,那么这二十四个不相应的性质,与这个都相同,在此地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给诸位细讲,好在这个细的,参考书籍很多,百法的注疏大概快印好了,印好之后,我们首先赠送给诸位。

  第二个就是命根,这个也是大家非常关切的,命根就是寿命,有长有短,你看批注说,命根怎么回事呢?“先业”,先是先世,你前世所造的业,“所感随寿长短住时决定。”底下讲:“依性分位差别假立”,这个性是什么性呢?就是善、恶、无记,以这个建立的,所以寿命长短是自己造的,是假立的,根本没有这个东西,诸位如果要详细的了解,相宗纲要里头有,专门来讨论这个命根,可以参考相宗纲要,相宗纲要我们也决定印。

  第三是众同分,这个相就是大众,“六趣差别各各不同自类而居”,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物以类聚,那一类的它就与那一类共同集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所以六道里面,你与那一道有同业,我们同分,楞严里面讲的同分别业,同分也叫共业,共业所感他会在那一道,这个叫众同分。异生性与前面恰恰相反,异是不一样,但是这个定义是:“未得圣法性异圣者”,得这个字就是指圣果,小乘上说就是阿罗汉果,大乘来讲就是十地菩萨以上,十地菩萨在大乘叫无学,就是你没有得到这个果位,你的性与圣人不相同,这个叫做异生性,这个经是大乘经,所以这个异生性以大乘的标准,那就是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叫异生性,包括的范围相当广大,它是“依不得分位差别假立”,没有得到圣果。

  底下讲“无想定”,这个无想定它是“灭前六识心心所法”,这个灭是伏灭,就是他有定功,他能够教第六意识以及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暂时停止活动,就是不起作用,他的果报在无想天,所以这个是石头压草,不是解决的办法。灭尽定是“灭前六识心心所法及七识一分”,这个一分是染的一分,这就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所证得的境界,它这个对于前六识心心所,它是灭尽不起作用,七识的一分,他是伏断,六识的心心所他是灭断,这是证阿罗汉果,入偏真涅槃,超越三界了,这是小乘的圣果,叫灭尽定。底下“无想报”,就是无想天,无定这是因,无想报是果,“由欲界修定生彼天中名无想报”,这个无想天是在第四禅,我们称它做外道天,第四禅的外道天,这个四禅,情形比较复杂,它有九天,有三天是正常的,就是四禅天,四禅是福天,有一个是外道天,就是无想天,另外有五个天,是三果圣人修行的处所:五不还天,也叫做净居天,在此地不必细说了,所以它一共是有九层天。

  下面我们再继续看,“名、句、文”。这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离不开的这些事项,但这都是不相应行法,名这称之为身,身就是它有一个体,体的意思,名是什么呢?名字、名词,这是假立的,我们叫这个为扇,扇是它的名说,叫这个腊烛,它的名词,腊台,它的名词,这是名身,句呢?集合名就成为一个句子,我们的言说、我们的写作,都有成句,句是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就是单字,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单字,是文身,为什么呢?因为它集合许多的文,它不是单独一个字,文就是划一道,一就是文,“二”字那就是二条文,所以中国的单字是属于文身,就是单字,单字叫文身,名词叫名身,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叫做句身,集合许多的句子,这才成为文章、篇章,这些东西包括了我们的语言、文子,一切注疏,要晓得统统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底下讲这是“依言说分位差别假立”。

  再看底下,这有四个也是同类的,“依相分位差别假立。”的,有生、住、老、无常,就是我们讲的生、老、病、死,但是这个不包括病,所谓生“先无今有”,住是有了之后,它有一段期间住在这个世间,虽然住在这个世间,他还是天天在变,一天比一天衰老,所以这个“住别前后”,他会衰老,那么老了之后,这就变灭了,无常,无常就是死,是“有已还无”,还回到无,所以我们讲万法无常,有情的众生,这个四种,我们称做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我们讲植物,对植物我们讲生住异灭,对矿物来讲,我们以星球来讲成住坏空,诸位要晓得,这都是一个意思,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这四个字的变化,变化而已,都是不相应行法。

  再看底下这几类,这是从因果上假立的,第一个是流转,这个流转,实在讲是决定一切法的过程,是“因果相续”,这个意思就是说因果报应是循环不断的,在佛法里面常说的惑业苦,说明这个轮回的相是生灭循环,由于起惑就造业,由于造业就受果报,在受果报的时候又起惑,所以他永远没有办法摆脱掉轮回的现象,因此,我们明了这个因果也是心、心所、色法所造的,佛法的教学,也只能把这个事实状况说出来,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总得要自己去觉悟,悟了以后,这个路是要自己去走的,别人没有办法代替你,悟与行都是自己的事情,就是悔与修行统统是自己的事情。“定异”就是因果各别,这个意思就是常讲的因果不能抵销,决定是不一样的,善因一定是善果,恶因一定是恶报,绝对不是说是善因有恶报,恶因有善报,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世间法里头常讲将功抵罪,在佛法里头讲不通的,佛法里头没有这个说法,决定不能说是我修善可以能够补过,不能!所以这一点诸位大家要晓得。那么既然不能抵销,我们一想着急了,我过去造的恶业,这怎么办?恶业销不掉的,绝对不能抵销的,可是这里头有一个事实的真相,业因哪一个力量强大,哪一个先受报,这是必然的。所以你既然晓得过去作了恶业了,我从今以后不造恶业,我拼命造善,我善业的力量强大,我善业力量先受报,恶业力量后报。如果你再明白佛法的道理了,我们修净土,修净业,我净业力量强大,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到了那个地方之后,恶业种子虽然有,没有地方受报,为什么呢?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机会报了,虽有恶业也没有报的缘了,没有缘就不受报,但是这个恶的种子,不会消失,所以诸位明…

《《百法明门论》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